根据华为公司金融行业顾问、华煊科技创始人兼CEO蔡毅先生2018年8月6日晚间在DAGA | Blockchain & AI (核心群)的在线讲座分享整理。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也非常感谢郭老师,每一次都非常细心地组织,精心地准备讲座。我晚上在外面,有点杂音。直接手当口使了。
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蔡毅,在青葱岁月当过作家,90年代写过一些书籍刊物和小说,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工作之后一直从事金融行业信息化工作,从金融的渠道到数据中心,从网点到科技,见证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2014年之后做过投资合伙人,近几年也在华为做金融行业顾问,从认知层面,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发展作咨询顾问。
接触区块链是2015年,我创办了华煊科技和共享读书会。目前我们主要关注区块链的认知和金融技术解决方案落地。认知层面采用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互动分享和知识管理,技术层面结合区块链、大数据和AI等技术,重塑金融行业流程和场景,从局部切入。结缘区块链,源自我自己对区块链感兴趣,经常学习并和一些朋友进行探讨研究。当然有些观点还是比较肤浅,希望大家多交流批评指正。
美国的精英智囊曾经认为: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是科技,科技必须依靠经济,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那么,金融的未来是什么呢?
今天的题目是郭老师给起的:区块链金融的现状与展望。题目很好而且很大,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1、简单介绍一下金融和金融体系;
2、区块链金融现状及未来展望。
一、金融与金融体系
(一)金融的概念
首先来讲讲金融的概念,“金融”一词源于明治维新(1868年)后的日本,这与日本1897年确立的金本位多少有些关联。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最早在1902年由财政部长梁启超提出,而当时张之洞提出了反对意见,所以,甲午战争后中国一直留在银本位,不过这也让中国躲过了1929的十年大萧条。
金融原意“金钱融通”,指资金在社会上的流通,后来意义得到扩展,表示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交易和经济活动。翻译成“金融”其实还有个原因:黄金曾是国际贸易中唯一的媒介,价值与财富是以黄金为依据和标准。因此人们在制作标准金条时,需要将黄金融化成型,这也许是“金融”一词的本意,即将金属融化。
再来看一下后来我们对于金融的定义: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简单地讲,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更直白一些说,金融是双向反馈的。
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这个我们各位是比较了解的,也经常接触。所以,了解了金融的含义和机构,还需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金融体系。
(二)中国的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 初步形成阶段,第一个五年(1948年~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1948年),这时的人行远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那样。但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2)央行统收统支的“大一统”体系,第二个五年(1953年~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于一身。大一统其实是我们照搬国外的模式,具体国家我就不说了。
3)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第三个五年(1979年~1983年8月):中国银行(1912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1951年成立)、中国建设银行(1954年成立)相继恢复或成立,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集货币发行与信贷于一身。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金融行业发展非常快。
4)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初具规模,十年时间(1983年9月~1993年):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1987年之后相继出现了交行、招行、深发、中信、恒丰。1988年出现了平安、广发、兴业。1992年出现了光大、华夏、浦发并在同年设立了证监会。
5)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阶段(1994年至今):形成了由“一行三会”为主导、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翼的较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民生银行(这个意义很重大)、1998年出现了城商行并设立了保监会。银监会其实出现的比较晚,2003年才设立。从此一行三会格局形成。不过不久前,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了银保监会,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从演化角度看,金融的规范性研究往往是线性的。
就是我们往往以某个演进形态为标准(通常是发达市场经济体系,如苏联、德国、美国甚至于日本等),描述金融体系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从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进步途径,并着重解释对该标准形态的GAP及原因。
其实,我们从刚才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已经朝着市场化、规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演进,中国的金融体系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化程度,均呈非线性地迅速上升:
1)各类金融机构呈现出“网状化”“强关联”的业态, 即:现在的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显著上升,信用联系日益紧密、混杂交织,错综复杂。
2)金融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一方面,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谋求加快转型和创新,力求在经营战略、市场定位、管理架构、业态、产品等创新方面抢占先机。另一方面,各类新兴金融机构大量涌现。
3)金融业态也呈现房地产金融化、非银机构“银行化”、资产证券化等新特点。
以上这些变化超乎业界、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象,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积极方面,金融体系的规模和构成均有所扩大,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和金融服务能力有所提升,金融市场得到了发展,创新支付发展迅速。这个我们待会要讲到的金融科技就是如此。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那么,消极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趋向复杂,金融体系催生和放大资产泡沫的作用被低估。
2)金融体系的网状化和强关联拉大了金融业与金融监管的缺口,削弱了传统监管的有效性。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运行时间才十几年 那。
3)货币政策通过金融体系传导的路径和机制发生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拉长或变形,传导性和效力下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面临新的制约。现行货币政策框架自1996年建立以来不断因应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而加以改进,但近年来的金融体系复杂化对之提出了新的考验。广义货币M2也受到金融深化、支付电子化等因素的冲击,被影子银行体系进一步削弱。
4)各类规避监管的跨市场、跨业务、跨界行为使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比如:期限和产品严重错配的资金池操作隐藏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产品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监管不足以及地方债务、房地产、外部冲击等,都给金融体系稳定带来很大挑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国的金融体系整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这种落后主要体现在银行创新的滞后:人行2015年10月宣布取消“利差保护”,而美国早在1986年4月利率就已经彻底市场化,中国迟了将近30年。
(三)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与基本问题
当然,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
一是依赖法律条文存在的商业信任,即政策导向;
二是由独立第三方作为信用中介来保障实现资产转移交易;
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机构为中心,处理完成的交易结算和清算。
基于此,也引申出来四个方面的问题:
1) 诚信体系和信任机制问题。传统金融必须有严格的交易记录来累积信用,没有交易记录很难实现融资或贷款,因为没有技术手段确保双方交易安全。
2)交易结算的时间较长。传统金融交易时间不断提速,但结算时间仍比较长,尤其是跨境交易,往往不能即时到达。
3)中介服务成本高。传统金融交易体系重要收入来源是依靠收取交易手续费或者贷款利息;在跨境交易中,更得付出汇率改变造成的成本。
4)安全性欠佳。传统金融人为参与环节多,意味着人为错漏发生机率也更高。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金融机构其实也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两年前我们在与工行、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了。而且其危机意识非常强。
(四)金融科技
正如刚才提到的积极的方面,金融机构一直寻求金融信息化,金融数字化的解决之道。
所以,我提一下,金融科技都发生了什么。不管是京东提出的FinTech还是蚂蚁金服提出的TechFin,我想本质上都是科技与金融的更好的结合,就像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金融与区块链如何更好地结合一样。
金融科技1.0时代。在这一阶段,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作为并驾齐驱的行业存在,双方还没有真正融合,但科技进步已经开始推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自二战以来,通讯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金融打破国界,金融机构的跨国投资也大大加速。这一时代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银行。
金融科技2.0时代:科技在推动金融在强化全球化趋势的同时,使得金融服务越来越数字化。金融行业通过传统 IT 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一期间,金融机构在内部运营方面大量增加IT技术的采用,在许多流程方面已经成功实现无纸化办公。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的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金融科技3.0时代:互联网金融阶段,这个阶段金融科技的主力军是非金融机构的创业型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独立提供金融服务或者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金融服务。金融业通过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
金融科技4.0时代: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 IT 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
讲到这里,稍微总结一下:金融是信用的中介,金融是双向反馈的。我们讲了中国金融体系,了解了原来工行和招行、平安是同时期成立的,所以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工行比其他四大行更活跃更具创新能力。然后我们讲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动了金融科技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更好的发展。
二、区块链金融现状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讲区块链金融。讲区块链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每次和别人聊到区块链,他们都很兴奋,然后就是各种提问。包括在华为的讲座,从技术去讲,台下一片茫然,从简单的认知角度去讲,台下又问你什么是分布式账本,什么是智能合约……不胜枚举。
我想说的是,区块链金融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虚拟货币,也不仅仅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技术。它首先带来的是生产关系的改变。简单地讲,就是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并不是实物产品,而是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以前走进银行网点取的是真钞是现金,现在手机输入数字直接就转账了。
而全球经济也出现了全球化、虚拟化、社群化、共享经济的新经济特征。
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也需要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而区块链技术依托算法在去中心的网络环境建立信任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数字经济时代将形成新的生产关系,给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带来深刻的变化。金融也是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一)信用
先讲区块链金融的第一点:信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中介。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减少无用劳动。因为信用,许多社会流程都将简化、优化。但是衡量一个人的信用,维度非常多,非常复杂。
举个例子,在信用体系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92%的群体有自己的信用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于他们的金融生活。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的,有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严密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及其管理办法,还有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
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证SSN(social security number),这个号码可以将美国人一生几乎所有的信用记录都串在了一起。通过SSN,任何人都可查到自己的信息资料,基于这些信息,银行根据申请人以往的信用记录,可以确定其贷款的风险。
相比美国而言,中国的信用体系目前是由国家主导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掌握了一些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数据,更带有强烈的金融色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都会查看由人民银行出具的信用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其实主要涉及贷款人信用卡的使用情况,有没有逾期未归还的款项,近几年逾期还款的次数等等,在说服力上,同美国的信用报告无法相比。
当然,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未来肯定至少会形成三大征信中心:
一是金融征信中心,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
二是商业征信中心,以芝麻信用等为代表的,但是他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业征信中心,它们并没有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征信,所以日后肯定会出现新型的商业征信中心取而代之;
三是行政征信中心,就是把政府的行政信息用于征信。
目前,中国信用体系的覆盖度大约为35%。而且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正在呈现出比美国更多元的态势。所以区块链在信用这方面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刚才说了,区块链金融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虚拟货币,也不仅仅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金融其中一个本质问题就是:要守住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人民银行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如果不对数字货币进行管控,流通中的货币将无法统计,国家也无法正常进行宏观调控,所以,不触犯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权是第一个底线。
区块链金融的第二个本质问题就是刚才说的解决信用问题。区块链金融具有点对点交易、布式账户以及不可篡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易,速度快、成本低。
(二)风险
再来讲区块链金融的第二点:风险。
金融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从事金融活动或交易所在的整个系统(包括机构系统或市场系统)因外部因素冲击或内部因素牵连,而发生剧烈波动、危机或瘫痪,使单个金融机构不能幸免。通常表现为国家、地区性战争或骚乱,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石油恐慌,国民经济严重衰退或不景气,国家出台不利于公司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法规,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等。这些因素单个或综合发生,导致所有证券商品价格都发生动荡,它断裂层大,涉及面广,人们根本无法事先采取某针对性措施于以规避或利用,即使分散投资也丝毫不能改变降低其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性、利率风险、购买力、汇率风险等。
简单提一下非系统性风险:来自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除了系统性风险之外的偶发性风险,或称残余风险。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比十八大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显然目前的形势更为严峻。
今年年初,我在华为金融讲座上分析过今年我国的金融形势,今年的形势很差,而且会出现钱荒,中小金融机构会出现破产潮,也劝过大家要理性投资P2P。但没想到美*国*贸*易*战让今年的经济形势比预想的糟糕一些。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美国缩表:2018年4260亿美元,2019年3460亿美元,2020年2200亿美元,相当于三年从市场抽走1.08万亿美元基础货币。计入货币乘数,美元供应量M2减少3.35万亿美元(目前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13.27万亿$),相当于未来三年吸干1/4 M2。
2、美国加息:2018年3次,2019年2次,2020年1次,整体利率提高到1.75%~2.0%,所以对于央行的外汇储备考验非常大。央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提高逆回购和MLF的操作利率,以及加息、放水等。美国2014年停止QE(量化宽松政策,说白了就是印钱),2015年末加息,中国资本一直外流,外汇储备从4万亿减少到1万亿美元。
3、美国减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1.5万亿美元税改法案,对于美国国内:企业投资回暖,居民消费提升,海外利润回流。对于我国国内,资本外流,人民币重回贬值通道。
4、我国的债务压力:2016年底总债务244万亿元(不含外债,外债估计1.5万亿$),合计255万亿人民币。我国的债务过多,包括政府债、银行债、企业债、表外债务等。未来美国加息,央行权宜之计便是定向加息和定向降准,未来会进一步紧缩货币水龙头,那么中小金融机构将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刚才说的今年7月份以来出现的P2P跑路就是印证。
5、中*美*贸*易*战:这个是进行时,我就不多赘述了。
金融行业在防止系统性风险上,往往需要进行层层审计来控制金融风险,通常也会造成过高的成本。随着各种监管法规的出现,导致金融管控门槛不断升高,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的范围也让监管的深度渐渐扩大,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成本越来越高。区块链能够通过防篡改和高透明的方式,通过去中心化的实时结算和清算,来提高金融效率,从而让整个金融系统降低成本。
我觉得金融风险是国家关注的,也是当局最关心的。防范区块链内生的风险很关键,防范好外部金融风险至关重要。前者决定区块链金融生死,后者决定区块链金融走多远。
(三)支付
再来讲区块链金融的第三点:支付。
支付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互联网支付是发展的最快的产品,因为它符合了两个原理:一是它跟商业的结合是最紧密的,在互联网的时代就需要互联网的支付。阿里巴巴之所以有今天,跟支付宝是分不开的,网上的交易就需要支付宝,它就发展起来了。二是支付相对的不定性是比较少的,因为买卖双方已经决定要做这个事情了,它的不定性比较小,唯一需要的就是便捷和安全,如果把这两方面做到了,它就可以去发展。
另外,它跟商业的结合是最紧密的。跟商业结合最紧密的道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如果看金融的历史,现代银行的产生就是因为支付。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在荷兰,荷兰的船造的很好,很多货物通过阿姆斯特丹运到欧洲。如果你有很多的贸易,尤其是国际贸易,一定是要去支付和结算。
实际上现在很多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支付,谷歌从01年就推出了谷歌的钱包,苹果推出了基于苹果手机和iPad的手机支付,苹果的口号是,要像ipod整合音乐一样去整合支付行业,阿里有支付宝,腾讯有微信支付,华为推出了华为支付……
互联网公司非金融机构进军支付是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并非只有银行才能做,只有金融机构才能做。互联网公司由于有商业场景这个平台,做支付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所以,支付,我们已经领先于西方一些国家了。
支付之所以重要,除了是支付本身,另外还是数据的收集。当我们在做支付的时候,就知道了你支付的习惯和信息,我们可以很精准的服务。支付代表了两个东西:数据和支付。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的服务。比如余额宝。有了支付以后,就可以提供别的金融的服务。
所以,区块链金融如何结合更多场景去做支付,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
如果个人或机构能够以明显较低的成本进行点对点直接交易,那么作为交易信用机构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这一职能上的作用大大减小,用户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需求就会大量减少。硅谷保险加速器的主管Lewis Farrell曾经说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应该让“任何中间人都感到害怕”,比如像VISA和万事达卡这样的支付网络。这句话感觉和马云在乌镇的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许多金融机构正在通过融资或加入伙伴关系来实现技术共享,以实现成本节省的机会,例如降低银行间结算费用。超过40个金融领域的行业联盟组织正在积极探索区块链使用案例,制定规则和标准,并为包括跨境支付,资产管理和交易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创建平台。全球支付指导组织(Global Payments Steering Group,GPSG)就是一个这样的合作组织,汇集了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三菱金融集团,加拿大皇家银行,桑坦德银行以及其它大型企业和机构。该组织正在合作努力让金融机构跨境尝试实时区块链解决方案,这可能直接挑战目前处理银行间国际结算的全球系统SWIFT。
(四)知识产权保护
再来讲区块链金融的第四点:知识产权保护。
讲到知识产权,我就自然想到年轻时的文学创作,比如我提出一个创意,在网上发布,在我其他人讲这个创意时,你无法证明这个创意出自你自己。就算是有人抄袭,你也无法提出反驳。
现在有了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它能够将一整个创作的过程记录下来,有人抄袭一下子就能够不攻自破。
@中经联播革继胜²¹³ 所以,我们更需要像老郭这样的共识经济学,用华为的方法论讲就是,老郭是希望大家“做正确的事”,然后我们是“把事情做正确”。形成共信力,从认知层面,让大家达成共识。。。题外话。
数字资产开发中才有了区块链技术的提出,这也相当于数字资产开发成就了区块链,区块链也帮助了数字资产开发,两者之间总会一些关联,虽然开发数字资产不仅仅是区块链的全部应用,但是却是它最初的应用。
数字资产开发中才有了区块链技术的提出,这也相当于数字资产开发成就了区块链,区块链也帮助了数字资产开发,两者之间总会一些关联,虽然开发数字资产不仅仅是区块链的全部应用,但是却是它最初的应用。
对于专利的保护,我觉得将是未来的趋势,特别是有区块链的条件下。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布局区块链技术的 50 家上市大型公司排行榜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占据前五席。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已纷纷加入区块链技术专利战,试图在这一新技术中抢占先机。
此外,根据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布局区块链技术的 50 家上市大型公司排行榜,中国工商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团、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等都对于区块链技术态度积极。
不管是真是假,金融机构已纷纷加入区块链技术专利战,至少说明他们想在这场区块链游戏中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巨头已经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区块链将为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五)资产证券化
再来讲区块链金融的第五点: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有几个细分场景:
1)固定资产证券化,包括房产、生产企业的固定资产等,通过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其中的价值进行数字化,形成区块链价值传递适用的环境,进而实现一定范围内的通证和代币,进行证券化的交易买卖,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效果。
2)公司组织收益证券化,比如股权、收益权、分红权、代币流通增值收益权等等,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公司组织从事经济活动,未来收益,以及延伸收益的证券化,实现自有的流通。
3)供应流通资产证券化,包括汽车金融,大宗货物的石油、钢材、塑料等资产,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在流通体系内部的参与者主体中发行代币,从而保证流通效率提高,加速资产价值的流转速度。
4)消费权益证券化,类似商业活动中的会员消费积分体系,销售激励机制,以及类分销代理销售体系中的区块链化,将消费者的消费返现,中间商的代理销售权益,转化成为内部体系可以流通的代币,参与价值的流转,并进行价值的二次增值。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应用存在巨大潜力,资产证券化的各个领域,包括证券化产品的设计与发行,证券交易、清算结算等各流程、各环节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被重新设计和简化,带来一系列潜在优势。
三、区块链金融展望
最后,谈谈我对区块链金融未来的几点思考:
未来,区块链可将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制度和交易规则固化在底层协议中,推动底层逻辑的标准化和自动化、高层业务应用的分布化,实现去中心化的价值安全转移,可大幅降低行业风险经营复杂度和管控成本,进而有效提升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从区块链可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靠等特性来看:金融服务、征信和权属管理、跨境贸易、资源共享等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第三方担保信任机构的活动,均将从区块链技术中获益。
方式有很多种:
1) 金融巨头纷纷成立区块链实验室,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
2) 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深入合作,改进内部业务和流程的“痛点”。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方式多样,包括项目合作、战略投资和成立合资公司等。
3) 组建跨机构和行业的区块链大联盟,研究制定金融领域区块链行业标准和协议框架。
当然了,区块链技术经历了疯狂期,现在是时候落地了。但在应用中仍需面对一些问题:
1、区块链技术仍面临计算性能低、空间占用大、算法灵活性差,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
2、认知层面,金融机构对区块链认识尚不深入,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主观意愿较为薄弱。据普华永道调查显示,约有超一半银行高管对区块链不甚了解或不知如何应对。
3、监管仍处于模糊状态,监管当局立场不定。
4、全面使用区块链技术需要重构IT架构和业务流程、投入大量成本,将遭受来自金融机构的内部阻力。
未来,区块链技术和市场将逐渐成熟,能够更好地结合各种金融场景,进而再造金融生态。我觉得区块链金融的时代已来。
我今天晚上的分享就这些,感谢大家,感谢老郭!
不足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提问互动
Simon:
蔡总,国内商业银行很多都在做区块链票据了,请问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商用?哪家银行会最先?
蔡毅:
@Simon ོ 我记得群里杭州复杂美公司在做票据这块业务, 做票据确实是个方向,因其本身发展慢,问题多。我们年初的时候也讨论过如何用区块链做票据,期间梳理了票据的流程,太复杂了,类型多,所以最后还是没有决定去做。目前国内已有城商行开始试点。
地势坤:
现在好多做数字资产管理的。您感觉如何!这个行业!或者您如何看spv下的abs
蔡毅:
@地势坤 好的,我去关注下ABS。之前我关注过,BAT巨头们都在做,可以尝试吧
熊爱卿:
基於您上頭所提:
「如果个人或机构能够以明显较低的成本进行点对点直接交易,
那么作为交易信用机构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这一职能上的作用大大减小,
用户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需求就会大量减少。」
而金融機構所扮演第三方担保信任机构的活动,
似乎也将為区块链技术應用所稀釋甚至取代…
那麼,對銀行與金融機構而言,意味著該有什麼樣的轉型是嗎?
會不會也意味著相關從業人員的飯碗不保?
又如何說服對區塊鏈仍不甚了解的金融機構決策者採行區塊鏈技術來達到什麼自利的成果?
蔡毅:
@愛卿-台灣-銘傳法律系 感谢您的聆听。1)转型是肯定的,任何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冲击,何况区块链与金融关系这么密切,不过国内许多金融机构目前已经在尝试探索区块链应用。其次银行重资产部门人员成本高、业务自助化,网点无人化,必然会裁掉一些人。3)要说服决策者,必须从其业务流程上进行优化,投入低、合规性、提升获客等方面着手。
熊爱卿:
@玄铁 謝謝您,想再請問:除了優化流程、節省成本等,
從銀行、金融機構與個人間而言,區塊鏈技術對「提升、增加客源」「劇增業務量」有何積極貢獻?
眼看著徵信,交易,支付等功能一一被瓜分、取代,如果連融資功能也漸漸被分享...
決策者應該比較有「危機意識」吧?
郭善琪:
熊教授(@愛卿-台灣-銘傳法律系 ),您问「决策者應該比較有“危機意識”吧」,這個問題,蔡總(@玄铁 )不敢回答因為,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對一個結論的肯定其實這個問題是不言自明的
熊爱卿:
@玄铁 @Cheeye ོ郭善琪 謝謝,謝謝,
法律總是在消極防弊之外,得思維如何積極興利...
真要是好的制度就得鼓勵,
重點是:到底誰獲益?誰將受不利益?如何未雨綢繆?
郭善琪:
@愛卿-台灣-銘傳法律系 ,馬克思說,「無產階級失去的是鎖链,得到的是整個世界」
版权声明:
1.本文全部著作权归作者蔡毅独占享有。
2.任何个人或机构如需转载本文,无须再获得作者书面授权,但是转载者必须保留作者署名,并注明出处。
3.作者保留对本文的修改权。他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擅自修改,破坏作品的完整性。
4.作者保留对本文的其他各项著作权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