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追求的是什么道

道是神秘的,道又是极凡的。其神秘之处在于非至圣之人不能“得道”,其极凡之处在于百姓日用而不知。道之于人,犹鱼之于水,宇宙万物都处于大道之中,受道的影响与支配,不可须臾离于道。

得道者追求的是什么道_第1张图片

道是宇宙的能量场,宇宙万物由能量场凝聚而成,又处于能量场影响之下,所谓道生万物是也。能量场又是物质的,由细小微粒组成,其微粒是比电子和光子更微小、甚至比夸克还要小的物质,处于永恒的波动之中,波峰时是可见的,波谷时是不可观察的。能量场又类似于磁场,弥漫于宇宙各处,广大无边、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是宇宙产生、运行的原动力。

2500多年前,中国先圣老子把这种产生一切、支配一切的能量场称为大道,佛家把这种能量场称为西天世界或佛世界,西方国家把这种能量场人格化称为上帝或真主,中国民间将之人格化为神通的玉皇大帝。

老子《道德经》中对大道的定义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本性,因此又称之为形而上道体。这个道体,自古至今,无以穷知、无以象显、无以言表,难以观测,但可感知,古人称之为气,所谓“先天一炁”是也。但由于道没有形骸,静寂而不可见,空无一物,因此又称之为无,无不是没有,是不可见,道家称之为无极。

无极这个能量场,就像磁场一样,由阴阳两个对立力量所构成。能量场又不是均匀的,能量特别聚集处就由“无”而聚成了“有”,“有”就是天地、万物与人。因此,天地万物始于无,生于道。

正因为“有”具有形骸,因此把“有”的世界称为形而下。相对于夸克或更小级别的“无”,“有”是大道中阴阳两种力量互冲互荡后(所谓的太极),由微观世界的微尘粒子,集聚变化为中观和宏观世界的不同形态。(相对于天体宇宙的宏观世界来讲,地球上的有形物质暂称为中观世界。)

人类所谓的物质世界,其物体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再往下就是强子和夸克,再往下还有介子、超子等。这些微观世界的极小微粒,像光子、电子一样,是满足量子力学特征的。

需要指出的,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思维、人的灵魂,这些所谓的精神世界,也是物质的。大脑中的微粒与大道无极世界的微粒是一致的,其运动、碰撞就产生意识和思维,同样满足于量子力学特征。物质、精神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物质是中观、宏观世界的物质,精神是微观世界的物质

大道虚无缥缈,但又充满了宇宙生发的无穷力量。以人这个中观世界个体为参照物,微观世界是大道的常态,而物质世界是大道能量的集聚和淤积

在地球上放置无数个指南针,只要不束缚指针,则每个指针都在磁场作用下而自由偏转,指向一个方向。这个力量是磁场的力量。同样道理,人的意识只要不固执、不妄执,能够做到寂静虚无,则人自然归化于大道力量之中

对于人类社会来讲,人的语言、行为和人的创造都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因此佛学中称之为“治世语言资生业”,而如果这个“资生业”是恶的,通常又称之为造业,因为一切恶言恶行,其源头就是起心动念。《华严经》里说,人们贪恋的欲念,实在是由于愚痴而迷惑。

这个不难理解,你吃饭了是不是先有一个饿的念头在心里,然后再去想吃饭;打人时,是不是先生气,有一个教训报复的念头在心里,然后用拳头去打人;骂人也是如此,先有心愤愤不平,然后才有恶语相加。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心里那个念头、心意支配的结果。扩而充之,人类改造自然的高楼大厦、道路、汽车、飞机、高铁等,是不是先要有设想、规划、研究、图纸,然后由工厂生产制造零件和材料,再然后由人去实施和完成当初的蓝图?因此佛学中把人类社会称为“有情世界”。除了大道原始集聚形成的大地、山川和河流,由人类活动而主动创作的物质,也可以说是“有情世界”的物质“有情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延伸,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华严经》中讲,“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这就是佛学中所称“万法唯心”的来由。

得道者追求的是什么道_第2张图片

佛学中的三界指的是欲、色、无色等三界。欲界,就是人受财、色、名、食、睡等原始欲望的支配和束缚,动物性更强一些。色界比欲界层次要高,可以通过修养摆脱原始欲望的束缚,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但色界仍旧没有脱离物质世界的藩篱,儒家尊崇的“君子”应该属于这个层次。无色界又比色界层次要高,可以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众生平等,一切物质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比如佛陀修证到的无上正等正觉,在其眼中一切有形物质皆为幻影,真正修证到万法皆空境界了。到了无色界层次,人就与宇宙融为一体了,人的智慧与力量就会倍增,如饮水于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无极世界的微粒聚合而成,原本都是如微尘一样空无的,之所以会聚合、会形成物质,一定有其原因,这就是因缘和合的作用,因此称为“有为法”,法就是因缘和合的作用。如果从佛眼看世界,世间一切物质都是虚空的,因为他看到的是物质的微观层面,山川河流、高楼大厦都被碎裂了,都不是永恒的存在,只是大道因缘和合的幻影而已。科学研究是以物质世界中的物为参照系,而得道者是以自心为参照系,心为明镜,万物只是映射进镜中的幻影,世界是什么样,是欲界、是色界、是无色界,完全取决于自心的修为。因此佛学中又说“三界唯识”。

由以上讨论可知,人的欲望越强、越偏执,就好像指南针被束缚住一样,就会越偏离大道的轨道。因此,佛学教人出世,以离欲之行为第一,称离欲寂静,“皆遣情破执之谓也”。人一旦无欲而虚无寂静,则邪执之心远去,束缚在人身上的“执”就被击破,人自然就会化于大道之中。

得道者追求的是什么道_第3张图片

这就像杯子、山谷、湖泊、海洋一样,当内部空虚的时候,水就会自然注入。同理,当人心能够虚无的时候,天地的清阳之气(大道的精气)就会像水注入湖泊、海洋一样,自动注入心田,人就获取了大道的无穷力量。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修道必须谢绝万缘,坚持一念,使此心寂寂如死,然后可以不死;使此气绵绵不停,然后可以长停。......一定要积功累德,而后列名于仙籍,仙骨才生;仙骨已生,真灵自会感通,仙缘才成。.......然后在纸上写了十六个大字:内绝世缘,外积阴骘(阴德);无怪无奇,是真秘密。”

对于个人修道养性如此,对于治国也是如此,世界万有来源于无、来源于道。无就好比是大树成长的土壤,当你在大树末梢的叶子上愤懑、郁结,想坐在顶峰上一览众山小,想看到世界真相时,就要从树叶回归树根,回到大地和土壤。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粒种子如何发芽、生长,最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脱离偏执,回归原点,才能摆脱“我”的固执,才能逃出小我、飞上云霄,才有可能从宏观上进行审视,从局外观局内,因此更容易看清事物的真相

因此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根就是“有”的起点,万物生发的原点,就是太极。太极静而归无极,因此“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就是观复到生命的原点。那就是一粒种子,是一个受精卵,属于形而上了,“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属于生命生发的精气范畴,这时就进入无极境界了。当一个人进入大道之中,则智慧圆融,与宇宙融为一体,因此可以洞悉明了一切,大树是怎么成长就知晓了,大道的运行规律就“知道”了,因此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常就是常道、恒道。

这种回归原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无为”,是最具智慧的解决和思考问题方式。无为追求的是与大道融为一体,是顺道而行,而不是追求多大的功劳,不是追求扬名于天下。

得道者追求的是什么道_第4张图片

我们知道飓风起于浮萍之末,如果你智慧足够了,以后科学特别发达了,在飓风即将启动的一刹那,也许吹风机吹一下,飓风就消失了,后面的抗台就不需要了,也没有人在抗击台风的自然灾害中立功,电视舆论也不需要宣传报道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孙子兵法上讲“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这就是道家思维。现在习总讲“不折腾”,不折腾就是反对“有为”,而是追求“无为而治”,不折腾就是大智慧,在不折腾中把事办了,做到天地和谐、事遂人愿,这就是“道始无名,善始善成”

明白了“无为”的智慧与妙处,就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长老死过程,任何积弊都不是一时形成的,再难的事情也是由简单的事情堆积起来的,因此要图难于易,即老子所说的“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因果,因此民间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说法。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从起心动念处着手,牢记“慎终追远”,意思是不想有坏的结果,就要从源头做好,也就是有好的因必定有好的果,人人慎终如始,那天下哪还有那么多问题,哪里还用吃那么多后悔药?

得道者追求的是什么道_第5张图片

老子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个古可以理解为亘古。亘(gèn),指的是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我们知道,“大道”是窈冥虚无的,是无象之象,大道是广大无际、无所不包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

“有”生于“无”,有无同体,就像茶杯一样,杯体是有,但是装水是无的功能。任何物质的组成,到了夸克以下也就是极度微观层面,就是无了,那些微尘粒子不再是永恒的实心粒子,就像波浪一样时隐时现,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到了宏观层面,就是我们看到的物质。因此说有来自无,无生成有,有无相成。这就是道的本质。老子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黄帝阴符经》上也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我们就是要用这个亘古之道,来驾驭世间万有,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如果明白了这个“道为万物之母”的“古始”道理,就明白道的纲纪了,即“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何其妙乎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不宜可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道者追求的是什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