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托物言志类文章阅读

第六课 托物言志类文章阅读


现在我们常见的散文都是托物言志类的,也就是通过描写某个事物来展现作者的心志。今天咱们集中解决一下此类文章的阅读。

名篇精读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 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 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 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 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 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 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 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 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 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 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 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 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 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 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 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 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 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 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 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 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 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 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 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 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 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 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 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 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 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 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 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 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 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 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 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 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 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 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 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

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都是在 岸边难以看到的。粗略估计,今年大概开了将近一千朵。真可以 算是洋洋大观了。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 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 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 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 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技能稳拿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作者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种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法可分为咏物言志和缘物言志两种:

1.咏物言志,即描绘物象、咏唱事物,其目的是借用其象征意义,含蓄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2.缘物言志,这种方法中的感情常常是和一定的事物相联系的。特殊的经历、特殊的事物总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一旦重睹旧物,当年的情景又会栩栩如生地重现在眼前,感情的潮水就会凭借着这一独特的物象宣泄出来。但需要注意的是,缘物言志中的“物”对于作者来说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则不存在这种象征意义。

托物言志类文章由于所托之物不同,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自然就有着显著的差异。但不管怎样,同学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都必须注意把握好物与“我”之间的相似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一般说来,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时,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读全文,找准作者写作时的所托之物。

二、抓住所托之物的本质特征,理解其主要的象征含义。

三、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找出所托之物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小试身手

长成一棵树

厉 勇

世间有树,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地球,因为有了树,变得适宜居住;人类,因为有了树,诗意的栖居才成为可能。我常常觉得,这个世界甚至可以没有人,但决不能没有树。

树,以挺拔的站姿坚守脚下的土地,它的根在地底下匍匐蜿蜒,我想它一定是积聚了树全部的力量。树的根也许密如细发,但一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让树得以在泥土里进行着生命的运动,从而扎根生长。

树,以仰望的姿态朝天空发出邀请。枝枝杈杈是树的臂膀,片片绿叶是树的语言。树,站着会生长。过不了几年,便拥有自己的树冠,一团绿色的火焰在大地上燃烧。随着岁月更迭、时光变迁,树不仅没有变老,反而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蓬勃昂扬。大树参天,遮天蔽日,树为脚下的土地撑起一片荫凉,为在树上栖息的小鸟、虫子、蚂蚁、松鼠等抵挡风雨。

与树相望,我总觉得树是可以亲近的。树洞里埋藏了人类的秘密,树荫下有人们活动的身影。树的绿色能让我们绝望的眼睛看到希望,至少也能让疲倦的心灵得以休息。细心的人总能发现,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天,树的绿色都不尽相同。春天是草绿、浅绿,夏天是明亮的绿、浓厚的绿,秋天则是深沉的绿。

老家的村口不仅有参天的香榧树,还有巨大的香樟树、松树,人们远远地走过,就能闻到树的香味。村头村尾各有一棵松树,村头的那棵村里人说树冠长得像龙,村尾的那棵却是笔直向上生长的。村里人相信,这些大树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命运就是村子的命运。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闻到村口大树的香味,那是家乡的香味。只要我们一走近,就像是见到了熟人,分别久了,便会热泪盈眶。村口的大树,人世间的村庄有了树才像个村庄呵!

寺庙有古树。寺庙里的古树散发着佛光,抬起头,所见的是寂静中信仰的天空。

在天台的国清寺,一口古井旁挺立着沧桑古树。我们一行人经过时,有眼尖的人忍不住惊喜地叫了一声:“快看,树上有松鼠。”循着他指的方向,我们果然看到了在树叶间跳动的松鼠,树叶的绿光此刻明亮无比,似乎能划过我们的神经。呵,这松鼠一定是把古树当成了自己的家园、乐园。

而在普陀的普济禅寺,香道两旁都是硕大古老的树。在去西天的半山腰,走进一个小小的岔道,便望见一小片森林。靠近一看,竟然只是一棵树。这是一棵900多年的古樟,主干生支干,支干生枝丫,密密层层,各事其主。所有的树干斜向天空,广达数亩。在这棵树上还挂着一块牌子:心迷就会苦,心悟就自在。

树上有生灵,一棵树就是一个世界。有一年冬天,我从窗口望出去,总能望见菜园里的一棵常青树。每到下午,总有一群鸟雀狂飞乱舞。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是一棵鸟树。”鸟儿因为有了树的庇护,心甘情愿做树的花朵。

树,也许比动物还有灵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1期,有删改)

【专项训练】

1.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你能从文中的哪一句话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理解。

解题思路: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同学们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抓住文中反复提到的词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运用这种写作方法,以你所熟悉的一种植物为话题,要求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回答这类问题,同学们应先将文章划分出层次,然后按照每个层次的内容对所写事物的特点一一进行概括。

【拓展练习】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树的外观形态。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写的内容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本文思路清晰,概括起来说是由( )及( );本文构思精美,主要运用了( ) 的表现手法。(3分)
2.文章开头几段多处着墨来描写砖垛,试简析其表达作用。(2分)

3.文章第⑦段划线句把老人的发、脸、须比作树的枝、干、根。除了外在的相似之处外,他们还有哪些隐性的相似之处呢?试写出两条。(2分)

4.下面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3分)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5.这篇文章题为"向一棵树鞠躬",笔者仅只是向"一棵树"鞠躬吗?谈谈你的理解。(4分)

6.从下面几句话中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 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②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披沙拣金

  • 鞠躬
  • 雕塑
  • 模糊
  • 沧桑
  • 庇护
  • 匍匐
  • 蜿蜒
  • 更迭
  • 接踵而至
  • 徘徊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六课 托物言志类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