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乡悦堂私塾课013-造字六法

锦乡悦堂私塾课013-造字六法_第1张图片

上古传说中,有“仓颉造字”的故事。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一次战争结束后受命于黄帝,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了象形文字。有了文字之后,人们记事就方便许多,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大事在绳子上打个大的绳结,小事打个小的绳结了。而且和“结绳记事”相比,对具体的事情的记载也更加的清楚。
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咱们中国人一直有个特点,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一股脑儿的把这件事放到同一个人身上。在制作毛笔这件事上,人们把它归在秦将蒙恬身上;造字这个事情,就把它归在了仓颉身上了。而实际上,这些事情都是经过了许多人及许多年的试验之后,一点点发展起来的,都有着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造字之事,也是如此。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它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举例而言,“日”字就是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月”字就是画一个月牙的形状,“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它的特点通俗的讲就是画出要表示的事物的形状,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十分简单,造字也非常容易。也就是说,实际上这种造字法就是在画画。可是这种造字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过于简单,同时有些东西是画不出来的。如果表示某种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还好,还是可以画出来,但是如果表示某一种抽象的概念,这种方法就要抓瞎。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要表示“五内俱焚”,应该如何画?所以说象形法它的限制很大,这种造字法更多的是在人类文明刚开始的时候去使用。使用这种造字方法最多的就是甲骨文,后世的篆书之中也有一点点这种造字法的痕迹。而使用甲骨文的年代,恰恰就是人类文明刚开始的那一段时期。

指事,也是独体造字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说明加点的这个地方是锋利的地方;“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下画上标识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也就是说,不再是简单的去画画,而开始带有一定的表示某种意思的作用,已经开始有了一定抽象的成分。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这些独体字的字形或字意组合之后,表示新的字的意思。如“解”字,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去表达;“鸣”指鸟的叫声,所以由“口”和“鸟”组成。
造字法走到这一步,应该说已经解决了很大问题,不过仍然有一些意思没法表达。因为这些意思相对比较复杂,如果用会意字表示需要用好几个独体字合成,需要画的东西太多,字的组成部分太多。如果真是那样,就不是写字了,而是在画画。如果写一篇文章,等于是在画一本厚厚的连环画。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形声,也属于合体造字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那些金属元素,如钾、锕、镅、锔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见字念半边”,就是指的形声字。而且如果我们用“见字念半边”这个原则去念一个没见过的新的字,会发现其正确率还不低呢。

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当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实际上,古人造字时并不是先有了“六书”才开始造汉字,而是恰恰相反,在造出一定量的汉字之后,人们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当然,在有了“六书”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是以这个系统为依据的。例如当年西学东渐,清末民初的化学家们翻译西方的化学专著时,必然要给不同的元素起中文专有的名字。那么,他们就用了形声法,创造了一系列以“金”为偏旁的金属元素名字。并且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很多新的元素,也都需要有中文译名,那么形声法在其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说实话,这些化学家虽然都是理科出身,但中文学养也非常高,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名字。
而且我们会发现,“六书”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先出现的是象形文字,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鲟”、“鲅”、“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我们没有办法把鲤鱼、鲟鱼、鲅鱼等单独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字,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从这些造字方法上,我们可以知道不同字的由来以及它们背后的含义和故事,这对于我们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大框架的搭建是非常给力的一个步骤。完成这个步骤之后,这样一个大框架基本初具雏形。这方面的书籍也不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字背后的故事。

专题介绍: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近现代技术、社会、人文的发展,好像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越来越远。其实不然,我们生活中仍然有着很多传统留下的痕迹。本专题从生活各个方面分享给大家这些传统的内容,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内容给大家做为参考。各位亲可以以此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启蒙知识,也可以给家中的孩子看一看,讲一讲,以便让这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本文是本专题的第13篇文章。本专题已发表文章列表: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1 - 我们的叫法都是错的!冰箱应该叫冰柜,冰柜应该叫冰箱!!!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2 - 金砖满地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3-『椅人』、『主席』?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4 - 好吃不过饺子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5 - 中和韶乐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6 - 老北京铜锅涮肉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7 - 文房四宝之玉管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8 - 文房四宝之松烟侯
锦乡悦堂私塾课 009 - 文房四宝之麦光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0 - 文房四宝之即墨侯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1 -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锦乡悦堂私塾课 012 - 不务正业不靠谱的皇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乡悦堂私塾课013-造字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