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9年在DC旗下刊物《侦探漫画》上登场以来,蝙蝠侠及围绕在他周围的众多正反派人物经历了一个形象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长达70年的创作历程里,蝙蝠侠系列衍生出大量的情节支线和故事版本,人物设定也被多次拓展和重写。其中,由弗兰克·米勒创作并于1986年出版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赋予故事一种黑暗悲剧色彩,这是该系列里一次重要的风格转变。
近年来,较为成功的两个真人系列蝙蝠侠电影都延续了这一黑暗风格,它们分别是1990年代由蒂姆·波顿执导的版本和2000年后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版本。波顿在老系列的头两部作品大获成功后退出,之后乔·舒马赫接手拍摄,但商业成绩和口碑评价都不甚理想。
在短暂沉寂后,华纳公司再次重启蝙蝠侠系列的拍摄计划。这次,他们选择了在影坛刚刚崭露头角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诺兰导演的黑暗骑士系列借鉴了在以往故事中出场的众多人物,加以组合调整并融入个人风格,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蝙蝠侠世界。
从《侠影之谜》(2005)到《黑暗骑士》(2008)再到《黑暗骑士崛起》(2012),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创作历程长达八年之久。
不难看出,最初的《侠影之谜》在风格上延续了大量漫画故事的元素,显得较为呆板俗套。但第二部《黑暗骑士》很快突破了超级英雄类型故事的创作瓶颈,将现实世界和哲学思辨纳入到故事中来。然而本片太过成功,以至于那个魅力十足的邪恶反派——“小丑”——反客为主,占尽风头。
作为黑暗骑士系列的终章,《黑暗骑士崛起》利用最终反派的悬念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反派力量,将观众的目光重新拉回到布鲁斯·韦恩与蝙蝠侠之间的纠葛上。本片不光代表了蝙蝠侠最终走向成熟的历程,更代表了诺兰对这一英雄形象不断深入的认识和探索,因此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一)作为象征符号的蝙蝠侠
就本质而言,蝙蝠侠(以及所有超级英雄)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而存在的。他的诞生,从正面来说根源于人类对绝对正义的渴望,从反面来说则根源于人类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当法律和制度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正义的诉求时,他们很自然会转向一个能替自己伸张正义的人物身上。
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的初衷是为了“复仇”。幼年的他亲眼目睹父母惨死街头,凶手是一个为了生存而铤而走险的城市贫民。即便韦恩亲手杀了凶手,也不能平复他内心的愤怒,因为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堕落,贫民只是黑暗体制的替罪羔羊。
韦恩将个人间的矛盾转向了个人与社会间的矛盾,他认为这个社会体制是罪恶的。韦恩身上这种对社会的愤怒和仇恨在片中反派人物身上也体现出来:忍者大师的仇恨源于妻子的惨死,小丑的仇恨源于他的“笑脸”,双面人哈维·丹特的仇恨源于恋人的惨死,米兰达的仇恨源于父亲被杀害。
然而蝙蝠侠和反派的区别在于,当个体的愤怒和仇恨无法消解时,前者仍然对人类抱有信心,因而转向遏制这个社会的罪恶;后者则对人类丧失了信心,因而转向毁灭这个罪恶的社会。由此我们发现,正反两派间的界限很容易就能被跨越和突破,他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以上讨论揭示了很有趣的一点:蝙蝠侠(以及所有超级英雄)身上的矛盾性。一方面,为了实现正义,蝙蝠侠需要游离于法律和制度之外;另一方面,不受束缚的强大能力使蝙蝠侠成了一个危险人物,他运用自己的能力是要拯救社会还是毁灭社会,只能寄希望于个人摇摆不定的道德和原则。
因而不难理解为何象征正义的蝙蝠侠反而被警方通缉,只能在黑夜中出现。总的来说,蝙蝠侠就是一个社会体制的大Bug。体制的堕落和不健全导致“法律成为枷锁而让坏人为所欲为”,这种情况下,蝙蝠侠是作为一个临时的补救手段出现的。同时这也意味着一旦体制完善,蝙蝠侠就没有存在必要了。
换一个偏激的角度来说,正义和邪恶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罪恶成就了蝙蝠侠,而蝙蝠侠的出现也成就了那些追求“纯粹邪恶”的反派。既然可以出现一个蝙蝠侠,那为什么不能出现另一个蝙蝠侠呢?既然这个蝙蝠侠是正义的,那么另一个“蝙蝠侠”为什么不能是邪恶的呢?这便是小丑的哲学。
(二)作为血肉之躯的布鲁斯·韦恩
这里我们有必要把蝙蝠侠和布鲁斯·韦恩区分清楚。
布鲁斯·韦恩是一个平凡的、有着血肉之躯的人类,他与我们一样有着正常人该有的情感。他会爱、会恨、会恐惧、会悲痛,这些都是蝙蝠侠所不具备、也不需要的。蝙蝠侠只是布鲁斯·韦恩所扮演的一个社会角色,就像花花公子、百万富翁也是韦恩的身份一样。
蝙蝠侠身上负担了太多的东西:个人复仇的手段,维护秩序的工具,顶礼膜拜的偶像,深恶痛绝的障碍 ……常人的情感与这一重身份是冲突的,戴上面具的布鲁斯·韦恩必须摒弃杂念,卸下面具的布鲁斯·韦恩必须“掩饰愤怒”,这在无形中韦恩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身份的不断转换导致韦恩混淆了自我与蝙蝠侠之间的界限,他无法从蝙蝠侠这一角色中摆脱出来,过正常人的生活。以父亲形象出现的老管家对此很明白,他说:“你卸下了披风和面具,但你的人生却没有继续下去,你没有认真生活,找个伴侣。”
不客气地说,随着高谭的局势渐渐恶化,蝙蝠侠更像是一个“笑话”而非英雄。归根到底,布鲁斯·韦恩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认为蝙蝠侠的存在是合理的。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社会需要的是秩序而非混乱,正如老管家说的那样:
我看到你上新闻,你又出去搞破坏了吗?…调察证物不是警方的工作吗?…若不是你出来闹场,说不定他们早就抓到凶手了。你只是让警方把你追得团团转,用福克斯给你的新玩具耍耍特技。当你只身面对那些暴徒时,你要怎么办?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解读分析,蝙蝠侠的孩子气和幼稚早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了,这不能不说是超级英雄在人物设定上的固有缺陷。关于这一点,《乐高蝙蝠侠大电影》曾经狠狠拿它开过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这部别具一格的讽刺动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或许这个社会目前还需要蝙蝠侠,但蝙蝠侠已经不需要布鲁斯·韦恩了。退隐多年的韦恩自然明白这一点,他清楚老管家说的是对的——他已不再是蝙蝠侠,他必须寻求其他的生活方式。只不过,退出江湖需要一点时机。
在这一点上,布鲁斯·韦恩(或者说导演诺兰)下了一盘大棋。与其说《黑暗骑士崛起》是讲蝙蝠侠再度复出的故事,倒不妨说是讲布鲁斯·韦恩如何退场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韦恩是怎样实现从蝙蝠侠到布鲁斯·韦恩的身份转变的。
(三)英雄重生
故事开头,高谭市再次笼罩在反派班恩及其爪牙的恐怖阴谋中。而此时的布鲁斯·韦恩不复当年勇猛,浑身伤痕累累、身体机能衰退。但仿佛一夜之间,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了韦恩的真实身份:警探布雷克上门拜访,董事米兰达旁敲侧击,佣兵班恩虎视眈眈。恶势力再度崛起,蝙蝠侠必须回来。
然而另一方面,像老父亲一样照料他饮食起居的管家阿福竭力劝说韦恩抽身而退,不惜以辞职表明态度。猫女瑟琳娜·凯尔的出现更是勾起了韦恩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他发现原来猫女和自己是那么的相似——他们都渴望洗脱过往的一切,重新开始人生。韦恩的信念开始动摇,在两种生活间摇摆不定。
然而,蝙蝠侠最终还是复出了。高谭市需要一个能扛起重担的人,而目前只有布鲁斯·韦恩能当此重任。但蝙蝠侠的复出显然不怎么顺利,面对同样是影武者联盟出身的班恩,他只有抬手招架的份。不久,蝙蝠侠便被班恩打断脊背,投入“池井”——一座无人能爬出的地牢。
到这里,故事才真正进入有意思的地方。身受重伤的蝙蝠侠瘫痪在床,与死人无异。他被投入对手班恩出生的地方——死亡与绝望之地。这地方的可怕之处正如班恩所说:“它给人以希望。数千年来这里的囚犯,无不抬头仰望那道光明,幻想着爬出地牢重获自由。就是因为存在希望,才有真正的绝望。”
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写道:“如果不经历死亡,任何生物都无法获得更高等级的性质。”从神话学的观点来看,重生是英雄故事中永恒的主题。生命是个循环,死亡意味着开始而非终结,英雄唯有抛弃自己的肉身才能获得永生的启示。
绝望之地便是重生之地。要打败对手,就要像对手一样强壮。被投入“池井”既是蝙蝠侠的末路,也是蝙蝠侠的出路。韦恩终于有机会能像当初的班恩那样突破自我极限,再次成长起来——班恩的出生之地,也是新的蝙蝠侠的重生之地。
如果有了解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我们不难看出“池井”在外形上象征着什么。深入地下的洞穴便是世界的子宫,深邃的洞壁便是大地之母的阴道,布鲁斯·韦恩从洞中爬出便是经历一次痛苦而艰难的分娩。自然,爬出“池井”的布鲁斯·韦恩也获得了崭新的生命。
新的蝙蝠侠诞生了。这个蝙蝠侠如班恩一般强壮,他不畏惧阳光,也不凭借外力,他赤手空拳地在日光下与班恩搏斗。蝙蝠侠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任何人都能成为蝙蝠侠”。自然,蝙蝠侠也不再由布鲁斯·韦恩一人扮演,他的继承人警探布雷克(即漫画中的罗宾)将接替他的重任。
尾声:即便过了这么多年,蝙蝠侠的故事仍让人看得血脉贲张。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蝙蝠侠,或许“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还借助于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蝙蝠侠便不是没有存在意义的。
向永远的蝙蝠侠致敬!
本文完 | 作者E3F058@知乎| 更多文章请浏览我的知乎专栏:迷宫路口
For 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