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小高
1
23岁,你在哪里,在干什么?
是奋斗到感动自己,还是和某种遥不可及的执着在死磕。
23岁,坂井玉子大学毕业。
主业:啃老。
副业:睡觉、看漫画、打游戏、发呆。
玉子爸爸开了一家体育用品店,日复一日的翻一着“营业中”和“准备中”的牌子,同样的,还有客人脚底下“welcome”的垫子。
玉子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啃老的过程,当然,她也有“动动手”的时候:
1.换下旧挂历,挂上新的迎接新年。
2.去便利店买自己爱吃的零食。
玉子不动的时候居多,和她爸爸一起吃饭的时候,喜欢看看新闻节目,然后很快关了电视,很稀松平常的说:这个国家太糟糕了,随即开始面无表情的吃饭。
玉子爸爸刚喊完“我要开动了”,看着不求上进的玉子厉声说:不是这个国家太糟糕,是你太糟糕了,你难道就不能出去找份工作么?
玉子用大声吼强烈抗议父亲的指责。
周而复始,玉子重复着自己的单调生活。
春夏秋冬,她反思着自己的一劳永逸,却还是下不了决心走出去......
2
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就讲这么一个死宅啃老的故事。
而且为了特意突出宅,还有几个耐人寻味的小细节:
1.玉子偷偷写自己的简历,写到特长,她有点迟疑,最后写出来的是:观察人类。
2.片中大量父女二人吃饭的镜头,玉子爸爸在废柴女儿的啃老作用下,竟然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3.玉子骑自行车碰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她刻意躲避还是没能成功,硬着头皮寒暄。
4.宅也要美美的,玉子的Tony理发师并没有按照她的心意剪出很潮的短发。影片结束时,她又束起了马尾。
啃老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影片中的日本,我们国家也很普遍。电影想表现这个群体并没有用很沉重的方式,而是用日常视角娓娓道来。
豆瓣网友评论: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影片最后,玉子爸爸开始要和一个离婚的女人约会了,正式和玉子提出该走出这个家了。
玉子去偷偷试探那个女人,她讲爸爸的坏话,说他腿毛长的吓人,喜欢做饭,尤其特别强调,一个男人竟然喜欢做饭。
那个温柔的女人,开了一家培训班,专门教人组装手环和项链。听到玉子这么说,自顾自的笑了,她觉得这个男人很有意思。
玉子觉得不可思议。
3
所以玉子觉得她老爸肯定很快就沦陷了,当然她也理解他,她翻日历的时候翻出来一组裸体画报,综合起来,她知道该给父亲自己的生活,也开始审视自己。
直到影片结束也没具体告诉我们这个啃老族到底走出去没有。
大量的生活片段贯穿始终,掰开揉碎的细节告诉我们,啃老意味着你要日复一日的被日常“煎熬”。
玉子的大学同学满怀希望的去找工作,可最后玉子却看到她带着所有行李在火车站牌下哭。
玉子隔着道路远远的看了她一眼,骑着自行车缓缓走了,他背对着同学摆摆手,越骑越远。
如果努力争取还是换不来希望,那我宁愿自己继续啃老。
看到这里,突然有点明白,很多时候,啃老也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循环心理,反正努力我没结果,不如就认真的待着。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好像也不无道理。
我才23岁,我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浪费呀,啃老而已,没关系呀。
4
柴静在《看见》中说:“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电影中,玉子的爸爸每天辛苦的打理店铺,还要照顾这么一个不求上进的女儿,时不时的还要承受一下玉子的抱怨。
看到女儿无所事事,他经常要靠酒精来麻痹一下自己。由一开始特别愤怒的拍桌子,转而慢慢收起了批评。
他不在批评她了,他的失望接踵而至。
不过好在,最终玉子是有走出去的打算了,她一面吃着冰淇淋,一面歪着头晒太阳,她很随意的和自己的说着这些,影片慢慢的就结束了。
我知道,电影的结局是追求一种美好的,但是,我知道现实不一定这么美好。
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关于啃老的新闻报道了,宅在家中,慢慢的把自己培养成为“巨婴”。
一部电影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根深蒂固的看法和做法的。
世界还是纷杂多变,依然喧嚣吵闹。
二十几岁,
三十几岁,
四十几岁,
都有可能静静地去啃老。
毕竟,改变,对于已经习惯了的自己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