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三重境界

文/不不不不不不热

散文的三重境界_第1张图片

被拒稿后,总有人来问我,好的散文是什么样子的?好的散文先不说,先来谈谈散文该是什么样子。

从初中开始,语文老师就教给我们散文的样子-形散而神聚。是的,这正是散文最初的模样,也是最终的模样。

形式松散,中心思想凝聚,看似一团散沙,其则有一根主线提着。就像是一棵树,可以歪歪斜斜,遮天蔽日,节外生枝也不介意,但其实,树的主干一直都不曾改变,只要根在那里,就会屹立不倒。

小时候只会写记叙文,并不懂散文,于是就努力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形散,东一句,西一句,哪怕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是意识流趁机介入。

老师说,这不是散文,是流水账。于是又刻意开始聚拢,注重连贯性,可是慢慢读起来感觉又像是记叙文。

甚至有时一不小心就开始了豪言壮语,满腔热情地讲大道理,这时老师又会说,这是议论文,不是散文。

如此看来,散文写起来真是不易,太散不行,太聚也不行,一不小心就混淆成了其它文体。

真正的好散文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觉得写散文是有三个阶段的。

一、看起来很美

有些文章,光是看起来就很美,像是一个外表华丽的女孩子。茫茫人海中,只一眼,就能看到那个心仪的她。

众所周知,散文被人称作“美文”,就是说散文的语言优美,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

于是通常散文初学者就去刻意模仿,一大堆好词好句堆砌在一起。文章中优美的词汇全文随处可见,光是看起来就是各种美好。

可其实仔细读后,就会发现,这样的文章除了语言华丽,是没有什么感情的。读完之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这样的文,看久了是会厌的,就像一个徒有其表的女孩子,品起来没有一点内涵。

大家只记住了散文的美,却忘了,散文终究是要以情动人的。

二、读起来很美

也是在慢慢的摸索中,逐渐认清散文的模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慢慢地,我们发现有些文章看起来不是那么华丽,优美的词汇很少使用。可读起来,就是有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顺畅、自然、无拘无束。

其实散文的散就体现在这里,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你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但都是有度的,不会全文都是人物描写,也不会全文都是评论。各种形式所占比例适中,且全都是在为主题服务,那根弦一提起来,整个文章立刻就有精气神了,脉络一下子清晰可见。

这样的作者多是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不去刻意用那些亮丽的词汇,开始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文中,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场景的切换也不会太突兀,而是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就随着作者到了下一处。就像是游览山水一样,走到哪里,景就在哪里,不会强行把你推倒一个陌生的场景中。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是十分流畅舒适的,文如顺水推舟,偶尔还会令人心生感动,不自觉地和作者一同悲喜。

三、回味起来很美

好散文的第三个阶段是:回味起来很美。

就像一篇小说,读完后很快就忘记的,多半不是好小说。真正的好文,能令人流连忘返,魂牵梦萦,读完爱不释手。

提到散文,总不免要提到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中国散文的代表。如今距我读这篇文章已经好遥远了,但是那个父亲的形象,仍然在我脑中清晰可见—胖胖的,一身黑布棉袍,青布马褂,一顶小黑帽,蹒跚地上上下下穿过月台给我买橘子。

其实我记住的不是那个父亲,也不是儿子,而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厚重亲情。看似很淡,实则很浓;看似平凡小事,实则令人热泪盈眶。

散文的最终目标还是以情动人,一篇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行尸走肉。

无意感人而感人至深,这正是散文的精髓所在,就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样。这样的文章,总会令人回味无穷,如音绕梁,三日不绝。

散文的三重境界_第2张图片

其实抛去这些人为强加的外壳,散文的真正秘诀就是没有秘诀,不刻意,不强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好散文读起来口角噙香,如泉水般叮咚作响,像是在深林中穿行,偶尔有空谷传响,林深时见鹿。

有时候越是刻意去遵规守矩,写出来的东西越是杂乱无章,千万不要被教条主义束缚手脚。就跟着感觉走,该写景时写景,该抒情诗抒情,移步换景,信手拈来,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才会饱满动人。

好的散文都深藏不漏,内秀外中,但酒香不怕巷子深。

写景散文不是优美词汇的堆砌,同样,哲理散文也不是要你长篇大论,慷慨陈词。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其实,若是文章能够传神,那形大可不受拘束。

写散文的真正境界是,你都忘了你在写散文。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二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