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4

【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

[打卡宝宝]:王燕

[打卡日期]:2019/4/14

[学习内容]:情商

[学习笔记]:

第十三章 精神创伤和情绪再学习

神经科学家现在认为,这些逼真的恐怖时刻作为记忆被深深地刻入了情绪的神经回路。其症状表现为,过度唤起的杏仁核发出信号,迫使创伤时刻的生动记忆一直入侵意识。因此,创伤记忆成为异常敏感的心理触发器,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拉响警报。

1.刻骨铭心的恐惧

所有无法控制的应激也许都会产生相同的生理影响。”

关键词是“无法控制”。如果人们认为他们对灾难处境可以有所作为,能够施加某些影响,不管影响有多么微弱,他们在情绪上都会比那些感到完全无助的人好得多。无助感是导致特定事件压倒一切的主观感受的因素。

2.创伤后应激障碍:边缘系统障碍

获得性恐惧,包括最严重的类型——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主要症状是由于以杏仁核为中心的边缘神经回路的变化引起的。

其中主要的变化发生在蓝斑,蓝斑是调节大脑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儿茶酚胺物质的组织。这些神经化学物质驱动身体为紧急状况做好准备,同时这两种儿茶酚胺激增给记忆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记。

另一种变化出现在联结边缘脑与脑垂体的神经回路。脑垂体的功能是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是身体分泌的主要应激激素,促使身体做出战斗或逃跑的紧急反应。

神经回路的变化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过量分泌——尤其在杏仁核、海马体以及蓝斑,这导致了身体对实际上不存在的紧急状况的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12]内啡肽的变化给再次暴露于创伤环境所引发的“神经混合”增添了新的情况,即对某些感觉的麻木。

3.情绪再学习

查尼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的大脑变化过于强烈,因此只要遇到触发创伤回忆的东西,杏仁核就会失控,进一步强化恐惧的神经通道。

这意味着个体永远也不会对所害怕的东西产生平静的感觉,也就是说杏仁核永远也不会再度学会更温和的反应。他指出,“恐惧的‘根除’需要活跃的学习过程参与”,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这种功能已经受损,“导致情绪记忆不正常地持续下去”。

查尼认为,情绪的再学习与大脑皮层有关。在杏仁核中根深蒂固的原始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前额皮层主动抑制了杏仁核要求大脑其他部位对恐惧做出反应的命令。

戴维森发现,左前额皮层较活跃的人克服获得性恐惧更为迅速,这再一次证明了大脑皮层具有摆脱获得性困扰情绪的功能。

4.情绪脑的再教育

了解杏仁核创伤烙印的一个途径是艺术。艺术本身是一种无意识的媒介。情绪脑与象征意义以及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primary process)的模式,即隐喻、故事、迷思、艺术的信息,高度协调一致。

5.情绪再学习和克服创伤

赫尔曼博士开创性地提出了创伤复原的步骤。她认为复原可分为三个阶段:获得安全感,记住创伤的细节并哀悼由此造成的损失,最后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

这三个步骤的顺序体现了生物学上的逻辑,反映了情绪脑如何再度学会不把一切事情看成即将发生的紧急状况。

第一个步骤是重新获得安全感,也就是转变行为,想办法使过于惊慌不安、杯弓蛇影的情绪神经回路平静下来,为重新学习创造条件。

在早期的另一个步骤是帮助病人重新获得对当前情景的控制感,直接削弱创伤事件导致的无助感。

第二个治疗步骤是以安全的方式重述和重构创伤事件,使情绪神经回路对创伤记忆以及触发记忆的事物重新获得更切合实际的认识和反应。

病人在感到安全并有可靠的治疗师陪伴的情况下,重新唤醒了创伤事件以及当时的情绪,至此情绪再学习基本完成了。情绪神经回路开始从中获得很有说服力的经验——与创伤记忆相伴的经验是安全感,而不是无尽的恐惧。

第三阶段赫尔曼发现病人需要哀悼创伤造成的损失——无论这种损失是受到伤害、至亲死亡或感情破裂,还是后悔没有采取措施挽救某人,或者对他人的信赖感消失等。

在复述痛苦经历的同时进行哀悼,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哀悼是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创伤的标志。这表明病人开始向前看,甚至满怀希望,摆脱创伤的控制,重建新的生活,而不是永远被过去的痛苦经历缠绕。

6.精神疗法:情绪的导师

神经学专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发现杏仁核对情绪爆发具有触发器的作用,他指出:“一旦你的情绪系统学会了某种东西,你就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它。精神疗法的作用是教你怎样加以控制,教会你的新皮层如何抑制你的杏仁核。

[坚持习惯]:

读书+10000步+破所知障+精减+早起

[今日感悟]:

简而言之,情绪经验——即使是童年期最刻骨铭心的心理习惯,也可以重新塑造。情绪学习是一生的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