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学习《陆蓉·行为金融学》专栏—“做股票亏了无所谓而吃饭钱丢了可不行?心理账户理论”

专栏原文核心观点:1、什么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相对于真实账户而言的。人在做决策时,有一个真实的账户,记录着真实的盈亏;于此同时,人还会在心理上建立一个账户。2、心理账户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心理账户不仅存在于投资实践中,还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3、如何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而理性决策?——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上一讲中,我们跟随陆蓉老师学习了,狭隘框架理论。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理性的人是不存在取景框的,人们的视野是全局的。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做决策时,都会受到框架影响,导致人们无法有全局的视野,这就是框架效应。本讲中我们要跟随陆蓉老师学习,行为金融的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心理账户理论。

什么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相对于真实账户而言的。人在做决策时,有一个真实的账户,记录着真实的盈亏;于此同时,人还会在心理上建立一个账户。

我想问大家,大多人在现实中做决策时,是依据真实账户还是心理账户呢?我想可能大多数人会回答,当然是根据真实的账户来做决策了。但,事实真如此吗?我在这里试着举一个类似于专栏中陆蓉老师列举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做决策时,是依据真实账户还是心理账户。


场景一:假设你这周工作太紧张了,准备周末好好放松一下,所以你提前就购买了游乐场的门票。但是,在你去游乐场的途中,你发现门票丢了,你会选择到游乐场的售票窗口,再次购买一张门票吗?


场景二:假设你这周工作太紧张了,准备周末去游乐场好好放松一下,但是,在你去的途中,你发现在你上车前买水的时候,把随身携带购买门票的钱丢了。如果你随身携带的钱充裕的话,你会到游乐场的售票窗口,再次购买一张门票吗?


大多数人会选择门票丢了,就选择回家,但是购买门票的钱丢了,会选择去买用钱再一张门票。其实,这两种场景说的是一回事,都是损失了一张门票的钱,但是,为什么当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同一回事,会出现决然不同的选择呢?这就要用心理账户理论来解释了,当我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个心理账户,各自单独记账。在心理账户中,享受游乐场游玩的价值等同于游乐场门票的票价钱。如果在购买一张游乐场的门票,那么,在心理账户中就等于是花费了两份钱,享受一份价值享受不划算。而在场景二中,我们丢失的钱放在我们的现金账户里面,丢失的钱和再花钱购买一张游乐场的门票享受游玩游乐场的价值不冲突。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人在做决策时不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心理账户不仅存在于投资实践中,还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有投资经历的朋友们,更是明白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在现实中,我想大多数人在投资的资产配置上都几乎差不多。把自己的资产划分成几份,大部分存银行,投资一部分安全系数高的资产,再配置一小部分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


这样做的同时,在我们的心里就是把配置的资产,放在两个不同的心里账户中进行管理。一个是保证生活质量的资产心里账户,另一个是“一夜暴富”的资产心里账户。但是,在传统金融学那里,认为理性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理性人的决策没有心里账户。只有一个所有资产的真实账户,在投资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合理的配置资产。在实际中呢?人在投资时却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在投资决策时都会先划分心理账户,为每个账户设定各自的资金用途。这样心理账户就会导致人们在投资时,缺乏长远的眼光,没有全局观。


如何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而理性决策?——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跟随陆蓉老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在做决策时,依赖于心理账户,导致在投资决策时,缺乏长远的眼光,没有全局观。那么,既然心理账户对我们的决策影响这样严重,我们今后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而理性决策呢?陆蓉老师给了我们避免心理账户影响理性决策的方法论:

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通过本讲专栏的学习,我们跟随陆蓉老师学习了,心理账户理论。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而非真实的账户。心理账户在投资中,对我们的影响巨大,导致我们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缺乏长远的眼光,没有全局观。怎样避免心理账户对我们的决策干扰?陆蓉老师在专栏中给出了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学习《陆蓉·行为金融学》专栏—“做股票亏了无所谓而吃饭钱丢了可不行?心理账户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