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被失业”

人到中年“被失业”_第1张图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毋庸置疑,我们这代职场人面临的时代形势,远比想象的要严峻的多。

正如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里揭示的那样: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寿命,未来将超过组织的寿命;你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价值观,提前为下半生做好准备。

一、“到今天我才明白,企业不是家!”

谈及自己的未来,年近中年的咨询者志芳(化名)不免忧心忡忡。

志芳是2002年毕业,专科学历,市场营销专业。

毕业后的志芳经由家人安排,来到了一家在当时看来效益不错的国企,做起了行政助理工作。

这一做就是近二十年。

工作第三年,志芳觉得工作内容过于简单重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第一次动起了离职念头,但很快被父母打压下去了——

“你可别不识好歹哟,你性格又内向,平时话又不多,干活动作又慢,反应也不灵光。你现在出去又能做什么呢?不如在这里安安稳稳做着吧,反正这份工作又不要你费脑子,每个月收入都还不错,逢年过节的都有福利,你仔细掂量掂量,凭你现在的条件,哪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呢?”

志芳一听,觉得父母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离职的念头。

工作第五年,她感觉自己实在受不了了,再次萌发了离职的念头。

“志芳啊,”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瞧我们共事都有五年了,彼此也都熟悉了。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现在都招的什么人?至少是本科生,甚至还有硕士生。昨天人事部负责人告诉我,今后我们公司的入职门槛只会越来越高。你想想吧,你现在一拍屁股走人容易,后面一波乌央乌央的本科生硕士生排队等着你的位置呢。这人啊,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等哪天失去了,后悔可就来不及咯。你再好好想想,我把该说的话呢都说到了。如果你真考虑清楚决定辞职,我也绝不拦你。”

志芳一听,心里不免“咯噔”一下:想想自己学历又低,毕业的学校也不是很好,这些年也没有什么提升,再想想现在公司确实招来了很多比自己厉害很多倍的年轻人,真要是踏出这一步,恐怕自己也只能在其他公司打杂,那还不如在现在的单位,好歹是一家不错的国企,领导同事也都处的熟了,就和一家人一样,真要离开还真有点舍不得呢。

再往后的志芳忙着恋爱结婚生子,她早已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认为女人上着一份不累的班、有一份收入平时零花、有老公呵护孩子依偎,就已经是最圆满不过的人生了。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年后,公司领导突然在大会上宣布,因受到国家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影响,整个公司危在旦夕,而新的一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裁员。

面谈日当天,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员工被一一叫到会议室,平均每个人20分钟,先肯定这个人过去的成绩,然后解释战略裁员的用意、接着告知补偿金额,最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资料,让当事人在解除劳动关系合同上签字。

那一刻,志芳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原来企业不是家!

二、“38岁,感觉自己与这个时代脱节了!”

与志芳不同的是,咨询者张勇(化名)的职业起步实在好太多了。

张勇毕业于某知名高校,硕士,软件工程专业。

由于在校期间专业课及各项表现十分优异,毕业后他成功应聘到一家国资委旗下的垄断企业,在信息中心任职。

他的日常工作内容是维护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个人计算机,薪水与福利在当年毕业的同学中是最好的,由于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不复杂,所以张勇平时的工作并不繁忙,只有等业务部门打来报修电话,他才去维护一下。

没过几年,随着央企主辅业分离工作的推进,张勇所在的部门被列为辅业范畴,被整体剥离成立公司,当时单位出台了“买断工龄政策”:如果你选择自行离职,将按照一定标准予以经济补偿。

张勇当时觉得,反正在单位这些年来也没有什么提升,不如自断后路去市场再找找机会,因此,他选择自行离职,拿到了近十万的补偿款。

他休息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有了这笔补偿款垫底,张勇这一年过得逍遥而自在: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假期带着孩子出去玩儿。

然而这样坐吃山空的日子注定维系不了太久,一年后的张勇准备重出江湖。

可他一来到人才市场,顿时傻了眼!

他这才发现,软件和计算机领域是一个更新迅猛的行业,之前的工作过于轻松简单,自己根本没有独立操作一个完整项目的经验,不论是知识和能力依然停留在简单的事务上,且陈旧落后,眼看着一家家企业列出的条条要求,张勇瞬间感到这个行业对自己而言很陌生。

可想而知,三十多岁的他似乎与世界“脱节”了:他能做的事情自己不愿意做,想做的事由于缺乏知识及经验的累积无法做,而他的很多在企业里打拼的同学早已做到了项目经理甚至项目总监。

三、是什么导致了“中年被失业”?

我深知,志芳与张勇是千千万万中年或年近中年的职场人的缩影。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中年人面临“被失业”的尴尬境地呢?

大环境部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权且从主观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1、自我认知不清

在这一层面,常见的有两个分支:一是过分理想化目标职业且高估自己,二是极度不自信且不敢尝试。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有不少咨询者出于对现状的不满,容易产生出逃避的心理状态及情绪,他们往往会把所有美好的希望全部押在所谓“完美的工作”上,认为只要选对了职业,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人类历史中,只有极少数人很早就清楚自己的坐标了:数学家、音乐家通常在四五岁就已定型,医生通常在十几岁时就需要立下当医生的志愿了。

而很多职场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就想逃离现在的工作,可当我问及他们的目标时,他们都告诉我,自己就想找一份喜欢的、擅长的、热爱的职业。

谈何容易?!

2、喜欢不稀奇,关键要专业

每次遇到带有“喜欢”这个关键词的困惑时,我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确定你喜欢的就是你喜欢的吗?你能保证这份喜欢一百年不变吗?”

要知道,喜欢这件事不稀奇,关键在于你要从喜欢变成热爱再到专业,才能给你带来新的出路。

我认识一位朋友,对美食热爱到什么程度呢?

她不仅仅喜欢品尝美食,更喜欢研究美食,甚至自创美食。

比如,我和她去一家新开的饭店吃饭,我总是迅速地把眼前的食物吃完,然后吧唧着嘴,瞬间心满意足。

而她则不同,她先是和服务员聊半天,问这道菜大概需要哪些材料;接着拿出一个本子,每吃一口就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往往菜凉了,她连一半都没吃完;最后,她两眼放光地对我说:“我明白这道菜是怎么做的了!等我研制成功,我请你到我家,我做给你吃!”

瞧,这就是所谓的“喜欢”和“热爱”的区别。

“喜欢”很多时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谈的,当你说你喜欢时,多是指你享受这样东西给你带来的愉悦感受;

而“热爱”多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的,当你真的热爱时,就会像我那个朋友一样,会去考虑更多层面的东西,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样的体验。

后来,她孜孜不倦地钻研,慢慢地从“热爱”做到了“专业”。

十几年过去了,这位朋友出版了好几本美食书籍,她的自创菜品很受人们欢迎;并频频亮相于在各大媒体的美食频道,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美食家;很多新店开张都会请她先去品尝,并提出专业的建议。 

很多人都羡慕她的生活状态,只有我最清楚,她是如何执着又精进地追求,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3、不容忽视的“概率”

你想从政,就没日没夜地看书,想要考取北大的政治系,将来在政界有一番作为,但事实上呢?考上北大本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假如这个条件达不成,你又该怎么办?

你想跳舞,立志成为数一数二的优秀舞蹈家,于是你没日没夜地练习,把脚都磨烂了,然后呢?事实上,能上市一级的舞台也是个小概率事件,多数人最多也只能在学校举办的晚会上展露一下风采。

瞧啊,你由着自己的性子,真的就能实现自我价值吗?

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就要考量你的天资、个性、品质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到一个你能做出成绩的领域,做出“能看得见的”成就,也许这个领域在你眼里平淡无奇,但很可能这却是最适合你的。

这个定位不能太高,高了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最好是你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

你不妨回顾下这些年的经历,你看看自己在哪个领域和方向上获取成功的概率最大呢?

如果你至今都没有获得过成功体验,你一定要好好反思和总结一下,是不是对自己的期许和真实的自己不匹配呢?

四、谁都想简单地活,可活着本身就不简单

我做职业咨询这些年来,总遇到一些人问我:“人活着考虑这么多问题累不累啊?”

我只能回应对方八个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及落实,未来知识工作者退休的时间越来越晚,而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存活的寿命越来越短,一份职业干到退休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

而每个职场人或主动或被动都要去体验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要么随历史的车轮一起前行,要么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进程里被彻底遗忘。

 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时代,正如作家余华在《兄弟》里写道的那样—— 

“别的国家四百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国家用了不到四十年就走完了。”

而对个体而言,迅猛的发展意味着动荡与不安,每个人必须要早早地完成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等多个历程,直到在某个领域做到卓越或极致,才能抵御外界的风险。

因为,时代早已对每个人发出了猛烈的号角,普通工作者的时代已经终结。 

人到中年“被失业”_第2张图片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2017年新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三个月销量破五万册。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被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