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是一场漫长的归途 | 《冈仁波齐》观后

朝圣是一场漫长的归途 | 《冈仁波齐》观后_第1张图片
《冈仁波齐》


01

看《冈仁波齐》这部电影,我一点儿也不感到猎奇,只是感到亲切。因为其中的大部分地方我都走过,而故事发生的藏历马年,我就正好在冈仁波齐待过一段时间。

冈仁波齐峰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最著名的神山,是一座跨越种族和众多古老宗教的朝圣之地。

事实上,在得知拍了这部藏民朝圣的电影之后,我隐约有些担忧。因为这个题材实在是太难拍了。

拍藏民朝圣的故事,必须要面对宗教这个大难题。而宗教本身的错综复杂,加之西藏佛教自成一体的封闭性,外人是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文化语境的。

这样的主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就会拍成一部过度阐释和胡乱煽情的烂片。之前有一部台湾人拍的叫做《转山》的电影,就是这样糟糕的典型。

还好,导演张扬十分明智地选择了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呈现。

影片采用类似纪录片的风格,没有加入过多的观点,也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只是如实地记录一场朝圣之旅。

这是否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虚假的朝圣?的确是有安排和虚构的成分。演员是经过适当挑选的,有一些情节也是虚构的——比如影片末尾杨培叔叔在转山途中去世。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纪录片。

但是这并不妨碍导演“呈现”出藏民朝圣的真实细节。透过那些75%真实和25%即兴的情节,藏民的宗教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大银幕上。

主题的特殊性,丰富动人的真实细节,加上导演克制的表现手法,这是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的理由。

朝圣是一场漫长的归途 | 《冈仁波齐》观后_第2张图片

02

这是一场平凡的朝圣之路。

西藏芒康地区一个小村庄的十一位村民,决定在藏历马年前往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芒康距离冈仁波齐有二千多公里的路程。而他们选择的是最艰难的一种朝拜方式,磕长头。

影片从藏民的日常生活点滴开始。饮食起居,焚香诵经,围坐炉火旁的交谈。落雪的高原偏远村庄,有一种孤寂的美。

决定去朝圣之后,村民开始为了路途而做准备。照例也是吃穿用度,买几十双解放鞋,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儿缝制襁褓,杀一头牛,制作成可以带上路的肉干。

即使在路途中,也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常,早晨出发,中途休息,晚上扎营。如此日复一日。

生活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朝圣的途中,所面对的,也无非是一些细节琐碎。

这让我想起,佛家里讲,要有平常心。

拥有平常心,你才能够在无常的人世里,得到内心的自在和平静。

就像婴儿在路途中出生,老人在最后的朝山中死去,年轻人在途中遇见喜欢的姑娘,这种种一切,既无常,又平常。

朝圣是一场漫长的归途 | 《冈仁波齐》观后_第3张图片

03

这些平平淡淡的细节,构成了对这场平凡的朝圣之路的感观。但是有另一个面向,表面上看不见的。那就是每个朝圣者自己内在的旅程。

事实上,一个西藏喇嘛曾说,朝圣的本义,并不在于肉体的位移,距离的长短,而在于心理距离上的某种靠近。

路途的艰辛,是为了改造自己,而不是向外达到什么目的。

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足够力度的场面,来表达这种内在的旅程。

或者说,这本身是难以表达的。只能依靠观众以自身的经历,来补充那些未曾说出来的感受。

影片的末尾,是杨培叔叔的去世,在朝拜冈仁波齐的途中。这一场戏是虚构,但并不夸大。当地的背夫和武警都对我说过,的确有很多人会在转山的途中去世。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印度人。因为他们更难以适应冈底斯山脉平均四千五百米的海拔。

这样的人生是否值得?

作为另一种文化语境的旅行者和观众,大概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些年来,我渐渐形成一种观念,这个世界并没有单一的意义。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人生。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他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现实之中。除了我们共有的那一层客观现实之外,我们各自还有另一重现实,这就是个人内在的感受、想象和信念。

只要一种生活方式是向善的,就值得尊重。

我愿意再一次引用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的话,来表达我对信仰生活的感想:信仰是去相信你所未看见的,而信仰的回报是看见你所相信的。

对于旅行者和观众来说,朝圣之路通往世界尽头一处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但对于拥有信念的信徒来说,那是一条通往内在自由的道路,是归途。

朝圣是一场漫长的归途 | 《冈仁波齐》观后_第4张图片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朝圣是一场漫长的归途 | 《冈仁波齐》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