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大学,创业两年的我到底收获了什么?(上)

四年大学,创业两年的我到底收获了什么?(上)_第1张图片
创业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1,个人成长经历与创业的关系有多大?

笔者九二年生人,出生于“南方谈话”后深化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中国最广大的乡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到大正巧经历了我国巨变的历程。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诸多就业机会,八亿多农民就此走上了打工者的道路,使得农村经济状况从困难到温饱再到小康逐步过渡。这一批劳动者凭借着自身的真诚劳动,赢得尊严并完成了一轮财富积累,由于这一代人大多数成长于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受教育条件受到极大限制,但他们清楚得很,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有机会握住改变命运的钥匙。他们省吃俭用也要不遗余力地供子女上学,完成自身未竟之事业。笔者父母就是这批伟大劳动者中的一份子,而笔者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之一。

索性笔者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在本村小学上了五年,六年级转学到市里寄宿学校,之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到了初中,免了三年学费,后来考到全市重点高中,高考发挥得也不错考到了北京的大学。一路走来,笔者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性格温顺,成绩优异,家庭和睦,又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似乎从未经历过任何大起大落,也没有任何商业启蒙的机会。

这样的成长经历与选择创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按照马克思唯物论的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先从经济角度说起。上文提到,笔者父母均只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全凭一门手艺养活这个家,家里虽不寒酸但也并不富裕。这对于笔者来说有两点很重要的影响:一是小时候经历过相对清贫的日子,对于靠体力挣钱的艰辛深有感触,进而从内心深处拥有着对金钱的野心;二是家庭经济状况并非多么不堪,家庭成员都比较健康,父母的收入来源也较稳定,笔者在创业过程中便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在做决策时避免了束手束脚。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创业的大前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最响亮时,大多数人至少不会为温饱问题发愁,当社会阶层日益固化时,普通人的工作收入也高不到哪去,与其囫囵度日,不如去找寻更多商业机会,哪怕失败了照样可以从头再来,机会成本相对较低。

<地利>  “较低的机会成本+较高的预期收益+逐梦逐利的野心=选择创业的经济前提。”


其次,从性格养成角度来看。笔者自小学习美术,画画时往往一坐就两三个小时,很多时候一幅画往往要画一整天,甚至中间要间隔一个星期才能完成。就这样养成了极其细心、专注、有耐性、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再者自小学起上寄宿学校,一直到大学毕业过的都是宿舍集体生活,自理能力、思考的独立性都非常强,从小到大很多重要决策均是自己做的,看上去很温顺的一个人内心却是异常固执,凡是做出的决定几乎没有人能够撼动。加之一直当班长,处理过各种各样的状况,这种经历锻炼了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也加深了笔者对人性的理解,深知以诚待人、合作博弈等的重要性。最后,大学期间的经历对一个人三观和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影响。笔者大学期间加入过校国旗班,无论寒暑的坚持训练,后来又爱上了骑行和户外运动,长途骑行上千公里,两次徒步沙漠,这些经历都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坚强和毅力。

环境、圈子、经历对一个人性格养成均有重要影响。而这些性格特点对于创业项目及合伙人的选择、企业的经营风格影响极大。“凡是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要相信我们上半生所有的经历就是下半生生活的缩影。当你一直在努力往上爬,看准方向,再加上一点点的悟性和运气,你终究会爬上更高一层的台阶,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和>  “专注、极致、坚毅、果敢、诚信、合作等等都是创业团队面临激烈商业竞争时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的性格就是团队性格的延伸。”


最后,我们的生活与事业终究离不开运气与机遇,我们只需提前做好准备,在机遇来临时才有能力抓住它。回想起来,笔者走上创业之路前有两个明显的机遇节点:一是考大学选专业时,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这也算是真正开始接受商业启蒙,通过读书和课堂了解到很多的商业案例,极大激发了笔者研究经管领域诸多问题的兴趣;二是大学期间活跃于各个学生组织,尤其是创业社团,不满足于仅仅在书本上学习的我,做了大量实践,见识了各种各样创业的人才,经历了创业项目的洗礼,积累了很多创业相关知识,直到后来当会长期间,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创业伙伴,正式走上创业之路。

<天时>  “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持续地为之做准备,机遇到来时自然能抓住它。”


以上所述仅为笔者拙见,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笔者也只是粗略地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说出了几点最基本前提而已,真实的情况肯定要复杂的多。要说上面几点哪个最重要,笔者心中也没有答案,但总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这一点在下文会慢慢阐述。如果你真的对创业痴迷到无法自拔,那么希望你好好梳理一下自身的优缺点,可以通过找寻合作伙伴来扬长避短。



2,我是怎么看待创业的?

像很多人一样,笔者在创业伊始陷入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没有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创业,就算想过也比较粗糙,没有摆清楚创业的心态。这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心理斗争,理想中的创业与现实中的创业究竟有多大区别?

关于创业项目的大与小?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是选择创业开个小店,做个小买卖?还是选择开个公司,大干一场,最后融资上市?创业本身无大小,我没有歧视任何创业者的意思,但需要认清的事实是,项目本身有大小,相应的运作方式自然也有很大区别。现如今早已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而是“人有多大能耐,地有多大产”。没有管理过成百上千人的公司,自然也很难把一个公司做到那样的规模,就算现在给你一个家族企业去经营,你依旧会把公司玩倒闭。创业经历了泡沫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自身经验、资源的不足,创业已经变得有门槛,“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事实,不然你让那些条件比你优越、比你眼界开阔、比你经验丰富还比你聪明比你努力的人怎么活?

起点不同虽然不能代表你走不远,但至少限制了你能走多宽,每个项目均存在其天花板,所以在开始选择创业项目的时候就需要异常谨慎。它的客户需求、市场规模与成长性、商业模式等分析和调查必不可少。最简单的一点,比如开一家饭馆你一年最多能开几家连锁店?资金、人员储备又如何?产品的可复制能力如何?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盈利规模?相对互联网项目几个人小团队就能做出一个软件供成千上万人使用,随着用户增多边际成本逐步趋于零,规模成本优势显而易见(此处请忽略互联网中的泡沫因素,仅是对天花板作出解释)。具体可参考笔者在第四段中阐释的“商业模式画布”和之后会提到的“商业分析六要素”。

如何选择正确的创业方向?

如今想创业的人很多,但很多人都会纠结该做什么样的项目。这其实并无定论,但还是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的误区。一个是千万不要“会啥做啥”,这时候你只盯着自己能做什么,往往容易忽略了是否真的存在需求,是否是刚需,市场有多大等等,从而陷入错误的方向;二则是不管需求是真是假,够不够强烈,需要与购买是两回事儿,不能带来规模市场的需求是没有市场价值的,让一个人买东西很容易,如何让成千上万的人排队来买你的产品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需求决定了产品,产品决定了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又决定了经营成败。

“需求=购买意愿×购买能力”,光有意愿没有购买力的需求都是伪需求。

在做方向选择时,需结合自身特长、用户需求和自身爱好,盯住最肥的市场,即规模大、利润率高的市场,做的事本身又有意义,再有所创新。选错了方向就算再努力也是往反方向奔跑,只会越走越远,而选对了创业方向有时甚至已经成功了80%。小水池养不出大鱼,简单算一笔账,你在一个10亿的市场里占50%份额也就是5亿,如果你在一个100亿的市场里占10%份额就有10亿,而且成长空间巨大,这点相信大家都能算得清。雷军有句话说得好,要“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做好一两年”。

对待创业的态度应如何?

创业伊始,大多数人均容易走极端,要么为了挣更多钱,要么为了所谓的改变世界。这些态度本身并没有错,谁不想通过创业积累更多的财富,谁不想看什么不爽我就去改造它,让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变得更美好?但这里往往忽略一个现实,即使选择创业的决定是感性的,后期的企业经营过程却是理性的,任何非强有力的理由都不足以支撑你在困难中走下去。你需要一个无论何时都能说服你和你的伙伴们走下去的理由。

刚开始笔者也是不能免俗地觉得从大三就开始创业,发展顺利的话,大四一毕业简直就是身家飙升、走上人生巅峰啊!然而这真的只是一场梦。笔者也算个文青,后来做着做着感觉自己在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改变中国教育现状,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还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真的在改变世界哎!结果呢?公司收入迟迟不见起色,我们的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再回来看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每天24小时几乎都在思考、焦虑、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久而久之,基本没时间锻炼身体,工作与生活没有区别,没有悠闲的周末时光,与亲朋好友聚少离多,一次次地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直到和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才意识到其中真谛:

创业相对于给人打工而言,只是另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了创业,就要把心态放平。选择了创业,就等于放弃了一个稳定的工作机会与收入来源,放弃了休闲,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工作必然与生活融为一体,每天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死。如果你没有准备适应这样“非人”的生活,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到最后你都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并无法坚持这份事业,毕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适合创业。要知道一家企业想要做到行业第一,至少需要近10年的积累,这是一场持久战,漫长而充满变数,如果心力不够强大,很难坚定地走下去。推荐一本书给大家,创建了蓝色光标、拉卡拉等优秀企业的连续创业者孙陶然写的《创业36条军规》,这本书是创业者必读书之一,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笔者是亲身实践过的,绝对称得上是“创业实践最佳教程”!

虽然笔者是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但越来越发现应届生不太适合创业,给人打工要的是专才,而创业则需要全才,应届生管理经验、人脉、眼界均有局限,且毕业就创业会直接降低自己的社会交往层次,缩小社交圈子,丧失很多事业机会,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工作两三年再创业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笔者在创业两年之后,选择了退出并加入互联网公司做产品,个中缘由稍后再续。



3,最适合创业的时机是?

自人类祖先信神信佛以来,人们就不停地期待和相信好时机出现,从现实生活而言,什么样的时机才算是适合创业的?是那些资金储备丰厚的时刻,还是那些人才汇聚的时刻?还记得推理小说中常会出现一句很经典的话,“排除了所有不可能以后,剩下的就算再不可思议,那也是事实”。资金、人才、渠道等缺少了任何一项均有办法解决,但有时就算准备好了所有条件,你依旧无法迈出第一步。

其实你最终都会发现,你所谓的时机只是缺少一个决心,一个让你不得不开始做的理由。

创业机会的发现需要建立在对宏观政策、市场需求等的完整分析之上,尤其要把握未来的行业趋势和竞争业态。在实践创业过程中,也要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市场打法和战略目标,有舍才有得,最好聚焦单个市场而不是“广撒网”。在创业之初也要分辨好,自己所要经营的业务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当创业者无法花费太多精力和资金来培育新市场时,最好选择稍具雏形的“存量市场”进入。

我们观察十年来中国人民消费结构的转变,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比例逐步发生着变化,经济转型消费升级过程中,商业机会遍地都是。只不过是你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创业而已,你本来拥有稳定的工作与生活,何必冒那个风险呢。在多数人都存在着仇富心理的情况下,跟着一起吐槽那些富二代、那些所谓的财富神话有何不可?是的,这些都没有错,我得不到的凭什么你能得到,大多数人均以这样的思维审视世界。是的,群星终究会陨落,可是,你从未闪耀过,又怎会知道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做一个旁观者永远要比做一个行动者来得容易。当你想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当你想要证明自己的强大时,你都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去做出改变,那一刻始终为时不晚。

叫醒你的只能是梦想,创业也不例外。

虽然这句话很像鸡汤,但确实事实,如果你不是天生喜欢创业生活方式的人,如果你没有创业梦想,只是想着有机会发大财,千万不要去创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伟大的创业都源于伟大的梦想,只有梦想能支撑你走下去。创业要趁早,因为相比想,做更重要,创业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正所谓“剩者为王”。毕竟创业是个体力活儿,长期的加班熬夜,30岁前开始做,体力精力更好,比对手拥有更多的时间,最后胜出的比例也就更高些。



4,有关创业的那些真相

创业在本质上仍是一门生意,是商业。多少个时代过去了,人们探寻商业本质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止,有很多人甚至把看透商业本质当做企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其实不必太过较真,看待任何东西都一样,在哲学来说就是真理一直在那里,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把商业的本质分解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最底层从历史起源来讲,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换。第二层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第三层则是社会与人心的深入探索。且三者呈现成漏斗型状态。

早期商业的雏形就是原始部落间互相交换物资以获取自己所需。货币只不过是作为一种等价交换物而出现,以方便人们交换物品时进行换算,扩大了物品交易规模,打破了地域限制。货币的最早形态即是金银,具体怎么演变的大家可以上网自行搜索,后来出现更方便的纸币,我们现在使用的“毛爷爷”即是其中之一,相信慢慢地可能会向电子货币演变,毕竟它们仍是“等价交换物”。

当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商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有能力制造出更多的产品以供消费。但从微观角度看待一个企业,其生存要素从未变过,无非是两个词:“成本”与“收益”,企业的存在,本质都是逐利的。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还有很多亏损企业依旧有人投资,那是他们的预期收益要大于前期投入的成本。一家大公司之所以做到一定规模就很难再有什么突破,甚至容易轰然倒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内部运营成本”超过了“外部整体收益”。随着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层级增多,内部协作效率会相应降低,这时企业的出路就是拆分成分公司运营不同的业务,或者通过整合并购等开展多元化经营,以扩大收入来源,节约运营成本。

最后之所以说商业本质是研究社会与人心,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结构和人心的复杂所致。自由市场经济的飘忽不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且在持续变化中。在人们的认知深处,有很多人性的因素在控制着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同一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同一社会阶层不同社交圈子的人,同一社交圈子不同消费观念的人,他们的选择均有所差异。就像我们在分析需求时,会对目标客户进行市场细分,然后对消费意愿、消费能力、需求强弱等进行再一轮分析。人们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如何“取一瓢饮”就要看你对人性及社会的理解能力有多深了。多研究些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的内容对此会有很大帮助。

如何判断一个商业机会的好坏?

《21世纪创业》的作者杰夫里·A·第莫斯教授给出了一个答案,笔者比较认可其观点。商业机会必须实实在在的,不是一个创意那么简单。

好的商业机会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它很能吸引顾客;第二,它能在你的商业环境中行得通;第三,它必须在机会之窗存在的期间被实施(注:机会之窗是指商业想法推广到市场上去所花的时间,若竞争者已经有了同样的思想,并把产品已推向市场,那么机会之窗也就关闭了);第四,你必须有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和技能才能创立业务。在决定创业之前,可以根据以上四点好好做一下评估。

众说纷纭的商业模式如何理解?

有一本奇书叫《商业模式新生代》,整本书都在介绍一样东西,那就是“商业模式画布”,如下图所示,分为九块内容,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价值部分:客户细分、价值主张、客户关系、渠道通路、收入来源;另一部分是效率部分: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伙伴、成本结构。学过经济或商业知识的童鞋们应该都清楚这些词所代表的内容,这里不做过多解释,大家也可看书帮助理解。所有以上环节全部打通,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人们常说的盈利模式只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商业模式的闭环要比单纯的赢利复杂的多。

四年大学,创业两年的我到底收获了什么?(上)_第2张图片
商业模式画布

我们根据画布来看一个商业项目诞生的历程。首先选择目标客户细分,然后提出价值主张,即我们为细分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通过什么产品和服务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之后就要思考如何搭建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通过哪些渠道来频繁接触客户。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收入,我们要思考什么样的价值客户愿意付费,付多少费,如何支付,付费频率,每个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比例等等。剩下的几个要素是支撑这个商业模式的成本效率因素。我们的价值主张、客户关系、渠道通路、收入来源需要哪些关键业务及核心资源支撑,谁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哪些是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固有成本,哪些核心资源、关键业务花费最多等等均需仔细调研。在以上这些全部考虑清楚后,你可以根据现有能力产出最小可行性产品投入市场,进行验证。如果反馈效果好,再不断完善产品并进行大规模复制,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商业模式雏形。

占领了顾客的心智,你的创业就成功了一半。

营销大师杰克·克劳克提出了一个“定位”理论,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推崇,就这一个理论,他前前后后出了很多本书,讲得均是同一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顾客想要买什么东西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的品牌而不是其他,即占领顾客的心智。再来看定位理论的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

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个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 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让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定位品牌作为首选。这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而事实上国内也有很多家企业应用了这一理论,如加多宝、江中健胃消食片、香飘飘奶茶、长城汽车、东阿阿胶、九阳豆浆机、劲霸男装等。

兵力原则始终为第一原则

上面提到的大师吸收了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精华思想,还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书叫《商战》,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其名字那样俗套,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里面提到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便是:兵力原则。我们会为从古至今战场上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欢呼鼓舞,却不知战争历史上80%以上的胜利属于那些兵力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即使以少胜多,其必定在某一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战胜对手是不变的法则。如二战期间德国著名的“闪电战”策略,集中了大规模装甲部队迅速进攻,不给对方缓冲的机会,极短时间之内就以少数部队的力量攻陷了对方整个国家。

同理,在商业竞争中,兵力原则也始终为第一原则。同样一个细分市场,集中绝对优势资源的一方抢占全部市场份额的可能性更大。克劳克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了四种竞争战略,分别适合于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利用。这四种战略形式分别为: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

防御就其作战形式本身而言比进攻强,具有先天优势,在商业中往往守住第一远比成为第一容易,可以利用兵力原则。具体来看下面的解析吧~

防御战适用于市场领导者:只有市场领导者才能打防御战;最佳的防御就是有勇气攻击自己;强大的进攻必须加以封锁。

进攻战适用于处于第二位的企业:领导者位置的强势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在领导者强势中发现弱点,并对此发起攻击;在尽可能狭窄的阵地上发动进攻。

侧翼战适用于再小一些的企业:最佳的侧翼行动应该在无争地带进行;战术奇袭应当是计划中重要的部分;追击与进攻同等重要。

游击战适用于本地或区域企业:找到一个细分市场,要小得足够守得住;不管有多么成功,永远不要像领导者那样行动;随时准备撤退。



5,一个创业项目的完整历程是什么样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业的历程自然也不尽相同。很不幸地是,笔者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研究这个,本想着能借此复盘一下自己公司的得失,没想到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题目。但或许此小节对好奇宝宝们还有一些效用,所幸把论文结合实践的成果展示一下。

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是创业四大核心要素

创业过程是一个集动态性和复杂性为一体的过程。作为创业者,必须学会处理这种模糊、混沌和不确定性,有效整合以上四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企业正常运作。创业组织需要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拓宽战略视野,在创业过程中发掘自身优势,塑造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创业过程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前阶段(pre-startup stage)、创业阶段(startup stage)、早期成长阶段(early growth stage)及晚期成长阶段(later growth stage)。度过了前三阶段,也算是迈过了很大一个坎。这里便将创业过程简要分解为四个步骤。(仅供参考哦,且不分先后,有可能几点同时进行)

一是识别与评估市场机会

创业过程的起点是识别与评估市场机会,这也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很多好的商业机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只有善于发现的人才能感知到,或是当一个识别市场机会的机制建立起来之后才会出现。比如,一个创业者可以询问身边的任意一位同事或朋友,在使用某种产品的时是否发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机会的选择应考虑其创新性和创新潜在的市场需求,目的是使机会的估计值与实际价值的误差尽量减小。机会的选择可能与创业者个人技能以及目标密切关联,机会所处的竞争环境影响也不容小视。虽然大多情况下并不存在正式的识别市场机会的机制,但通过某些来源往往可以有意外的收获,这些来源包括消费者、销售人员、行业协会成员或开发人员等。

而且对市场机会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关键环节就在于对风险的预期以及所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在机会选择与评估过程中,应依据企业自身特征、创业者自身特长与目标、市场真实需求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二是确定并获取创业资源

创业资源是企业创立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支持条件。企业所需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等。在创业过程中,应当积极拓展创业资源获取的渠道。在汇聚组合各种资源过程中,创业者是关键因素,优秀的创业者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协调,同时积极地吸引投资等各项资源流向企业,使企业获得有效运转,以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创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不仅仅指创业及团队的特点和知识、激情、还包括创业者及拥有的团队、能力、意识、社会关系、市场信息等等。一旦企业成立,创业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经验就非常重要了。

技术、市场及政策等信息是创业者正确决策的信息依据,是适时调整创业思路的基础。如果各种信息离散度大、层次浅、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这无疑会影响创业企业的决策。甚至关系到千变万化市场竞争环境中创业企业的成败。

创业者需要搭建关系网络。创业者重要的就是现金流,网络营销可以帮你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如果能成功借助别人强大的营销网络,对新创企业的成功而言,简直如虎添翼。因此,营销网络是重要的创业资源之一。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销售别人的产品,销售自己生产的商品,都需要强大的营销网络作为基础平台。找到企业自身的资源缺口与目前可获得的资源供给,通过一定渠道获得其他所需资源,有效利用创业资源等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重要保障。

三是准备并撰写经营计划

对创业前期准备工作而言,创业计划的撰写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情况下,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往往会使创业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撰写创业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创业者自身理清创业方向、评估创业资源与团队核心竞争力。另外,在创业前期准备好一份比较全面的创业计划书,也方便日后投资人能对项目做出评价,使企业获得融资。真正需要的计划书早已不是长篇大论的文档了,投资人的时间也很宝贵,一份思路清晰的PPT即可满足以上需求。

实际上,当创业者确定了创业的动机和创业目标后,资金、人脉、市场等各方面条件也已经准备妥当或已经具备60%以上的实力,此时就需要提供创业计划书了。要知道,创业计划书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灵魂。

创业计划的撰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创业计划完成的同时需要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落实创业资本,这也是把握创业时机的重要保证。如果创业计划书既不能提供充分的信息,又不能使投资者激动起来,那么其结果也就只能被丢进垃圾桶了。

一般来说,在创业计划书中应该包括创业的种类、创业的动机、对行业环境与趋势的评估预测、组织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运营计划、财务计划(如资金规划及来源、财务预估、资金总额的分配比例等)、风险评估等。为了确保创业计划书能受到投资人青睐,创业者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关注产品;第二,敢于竞争;第三,了解市场;第四,表明行动方针;第五,展示你的管理队伍。

四是管理新创企业

从广义上来讲,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管理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出产品和服务,但却可以通过优化整合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实现效益的倍增。管理的基本活动内容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新创企业的过程包括: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确定管理方式,设立管理机构,设定企业管理制度,创建企业文化等。管理的实质就在于使各种组织合理协调、有序互补,这就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

创业者管理角色的转变对企业发展很重要,创业者要学会辨别当前问题与潜在问题,发掘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考虑风险控制系统的完备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其运营模式和体系将不断变化发展,创业者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使企业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轨道,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为企业成长奠基。创业者管理新创企业初期,使企业由流体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管理创新是一个将资源从低效率使用转向高效率使用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从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企业发展模式,建立企业学习曲线,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资源随企业的发展逐渐向平衡结构方式转化。



上述的几个方面阐述了些大家比较关心的基础问题,后续涉及的更多细节问题笔者将在第二篇文章里进行说明。也希望持有不同观点的朋友们多多提意见,多交流多碰撞,以期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在创业期间收获最多的便是快速学习能力,以及多角度辩证思考的习惯,这才使我感觉自己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思想的空间。每个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解决之道,我们都仍在求索的路上挣扎着,唯一不变的,就是向前看的决心和冲出去的勇气!愿所有创业者都能更接近这个世界的本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年大学,创业两年的我到底收获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