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东野圭吾)读书记
中国的家长们都怀揣着一颗望子成龙的心,“考个好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以后出人头地!”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多数家庭的一致共识。可以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父母正确的关心与引导将会成为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制胜法宝。
不输在起跑线上!
没错,绝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绝对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心态。于是越来越多得孩子们从刚出生就接受起各式的启蒙教育,学说话,学拼音,听音乐,同样也得学英语,等到上幼儿园,咱就干脆上双语幼儿园,绝不错过语言学习的黄金年龄(3-6岁是语言发现的关键期)!等到了小学,孩子们又要Get新的技能啦,吹拉弹唱画画跳舞一样都不能少,时间挤一挤,还可以参加奥数演讲英语之类的各种学习班。等到中学那更是不得了!因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直接决定着孩子们能否考个好大学,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命运,所以只要考试成绩一下滑,补习班就得补起来。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就得徒伤悲。
可是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累坏了可不行!近些年教育局倒也是颇费苦心,不断倡导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家庭作业,禁止学校补课等等。孩子们终于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
不过为了回应教育政策,家长们也是丝毫不敢怠慢,基于孩子放学时间越来越早,家庭作业越来越少的不正常现象,补习班便成了广大家长们最好的选择。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再多的钱都不能心疼,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补吧!但我想弱弱问句:你家孩子真的会学习吗?孩子们低下头默默地对自己说,考上大学就可以不用努力学习了吧。
毫不夸张,这都是身边朋友家孩子们的真实写照。每次和朋友们吃饭,他们都会聊孩子,还会聊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但真是看过挺多家长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才七七八八地感慨一番。
本来我以为只有中国的教育才是这样,前些天读东野圭吾的《湖畔》,感触颇深,原来日本的教育也是大同小异。在悬疑小说《湖畔》中,上演了一场谋杀后的湖中弃尸案,凶手是谁?为什么要杀人?主人公不断挑战着自己的智商依着蛛丝马迹推理真相,最后杀人凶手竟然是孩子!我的天!每个孩子在四个家庭的父母眼中都是听话的,但却犯下了罪行,让人不解的是,四个家庭的父母都害怕杀人凶手是自己的孩子,后来干脆不去调查,一同采取行动,竟然做出湖心弃尸这等事情,不仅触犯了法律,更违背了自己的良心。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也是父母们的悲剧。
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
其实,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心灵道德的教育往往比知识的教育更加重要。
我想在家长关心孩子们飞得远不远时,也能够倒上一杯热牛奶问问他们飞得累不累,问问他们飞的方向对不对?
当然,不可否认,现在的小孩子的确都很优秀,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功课甚好。但与此同时,也不排除很多孩子的叛逆,性格多变的养成与某种程度上的心灵扭曲。
人生的成功应该是用一生去度量的,而不是某个时间段或者时间点。美好的生活,应该是集合了勇气,正义,乐观,道德,创新,善良,礼貌,勤奋等诸多品质,而这其中的很多品质都需要父母从小去传递给孩子。也许做一个勤奋乐观的人比考试夺得第一名更有意义,也许拥有创新坚韧的思维比多才多艺更有魅力。
孩子一定要多读书,但并不一定非得要多读教科书。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让他们从阅读中了解这个世界,完善他们的性格,更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一生受益。因为从自由阅读中所延伸的学习将会伴随我们一生的长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必要非得让自己的孩子学了吹拉弹唱画画跳舞,才能发现他们真正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好的兴趣爱好的确应该得到父母们的支持,但既然是兴趣,父母们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本人的观点是,带孩子去一次上海海洋馆发现海底世界的奇妙神秘;去参观一下洛阳博物馆给他们讲述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故事;去长沙游览一把岳麓书院让他们感受过去的书香文化;或者去一趟杭州西子湖畔欣赏画手们的自然写生,诸如此类,这些也许都要比强加给他们的兴趣补课班更有意义。
其实在美国,孩子们的课业要比中国的孩子繁重的多,但他们的作业并不是一味的书写作业,更多的是讨论和研究题,而这个讨论和研究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和其家长共同完成。就比如科学题,在中国肯定是各种计算,搭配,或者描述,总之离不开作业本,但在美国,这道科学题可能就是让孩子出门观察一种昆虫,然后给父母介绍这种昆虫长什么样。
引导孩子讨论,思考,观察以及行动,便成为了家长辅助老师完成孩子们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育不能想当然
孩子们需要努力学习,身为孩子们领路人的家长们更应该不断学习,没有天生成功的家长,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家长。父母们应该科学地开展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家小孩怎样自己家小孩也应该怎样。
或许东野圭吾在小说《湖畔》中要表达的也是这些吧,小说中四个家庭由于其孩子都要考最好的私立中学而聚在一起补课,表面上和乐融融的背后却暗潮汹涌,为了孩子,父母在不断牺牲自己,甚至逾越道德的底线。
如若父母都不能拥有所谓的良好道德品质,又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追求完美呢?
也许我们猜测小说中真正的杀人凶手是那个叫章太的男孩,因为他想夺取唯一的父亲。在母亲所给予的精英教育下,杀个人是不是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但杀人凶手也可能另有其人,东野圭吾最后也未做定论,是要留给读者更多的猜测与思考吧,因为问题家庭不止章太一个,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身为孩子的家长,特别是八零九零后年轻的一代父母,究竟如何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与品质,这将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与学习的。
弦散/文
2018年3月5日 13:00
海南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