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危机起源
一切要从2001年谈起。当时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刚刚入盟的希腊就看到自己距这两项标准相差甚远。这对希腊和欧元区联盟都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欧元刚一问世便开始贬值的时候。这时希腊便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一被称为“金融创新”的具体做法是,希腊发行一笔100亿美元(或日元和瑞士法郎)的十至十五年期国债,分批上市。这笔国债由高盛投资银行负责将希腊提供的美元兑换成欧元。到这笔债务到期时,将仍然由高盛将其换回美元。如果兑换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话,就没有文章可做了。事实上,高盛的“创意”在于人为拟定了一个汇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腊贷出一大笔现金,而不会在希腊的公共负债率中表现出来。假如1欧元以市场汇率计算等于1.35美元的话,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汇率,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最近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规定的3%以下。
除了这笔借贷,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如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换取现金。这种抵押换现方式在统计中不是负债,却变成了出售,即银行债权证券化。高盛的这些服务和借贷当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高盛深知希腊通过这种手段进入欧元区,其经济必然会有远虑,最终出现支付能力不足。高盛为防止自己的投资打水漂,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
希腊的这一做法并非欧盟国家中的独创。据透露,有一批国家借助这一方法,使得国家公共负债率得以维持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占GDP3%以下的水平。这些国家不仅有意大利、西班牙,而且还包括德国。在高盛的这种“创造性会计手法”主要欧洲顾客名单中,意大利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
危机信号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受消息影响,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希腊股市大跌6%,欧元对美元比价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与迪拜债务危机一样,希腊主权信用危机有可能因小事件而引起大波澜。
惠誉同时还下调了希腊5家银行的信用级别。惠誉称,这一降级决定反映了“对希腊中期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加上希腊金融机构的信誉不良和政策面的负面因素,难以确定希腊是否可获得“均衡、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实际上,在本质上存在着与希腊类似危险的欧元区国家同样存在。此前,最令投资者担心、也是被认为爆发危机可能性最大的国家分别为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这5个国家依照首字母组合而被称为“PIIGS”,其中的葡、意、希三国,还因为公共赤字超过欧盟稳定公约所规定的3%的标准,而和德国、法国一同受到了欧盟的纠正警告。
对于谁会成为下一个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做出了暗示。在周一对希腊的主权信用发出警告之后,该机构又在8日将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降至“负面”,理由是该国公共财政恶化。根据标准普尔的预计,葡萄牙本年度的财政赤字可能等于该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80%以上,公共债务规模甚至可能在2011年前升至GDP的90%或以上。
危机原因
2010 年 4 月,标准普尔进一步将希腊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希腊政府难以通过发新债还旧债,危机正式爆发。 希腊债务危机原因如下:
1、债务负担沉重。 2003 至 2007 年国际金融市场较宽松的融资环境下,希腊政府不断举债,没有理性地控制住债务规模,政府债务约 2900 亿欧元,甚至比GDP 的规模还大。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之前举借的债务大量到期,希腊急需大量流动性来偿本付息。 但希腊面临着财政和贸易双赤字, 分别占 GDP 的比率为 12.7%和 12%。 希腊政府只能通过借入新债来弥补赤字,这使得债务更加陷入了恶性循环。
2、经济结构单一,极易受外部冲击。 希腊经济主要依靠农业、 旅游业和海运业, 其中前两者分别占GDP 的 12% 和 17%。 制造业基础薄弱,船舶、汽车、家用电器等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而出口则以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为主,缺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希腊经济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海运市场急剧萎缩,旅游收入也大幅下滑,政府财政收入相应锐减。
3、 公共福利开支居高不下。 希腊属于高福利国家,公共福利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福利、卫生福利、文化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希腊失业救济、医疗卫生、经济刺激等支出不断上升,而希腊政府希望通过削减福利支出来减少财政赤字的政策往往会遭遇到强大工会组织的有力抵抗,并引发一连串的严重社会动荡。
4、欧元区统一的货币体制。 欧元区各国的财政分散,但货币却统一。 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必须放弃原有的国家货币,共同使用欧元,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从而丧失了大部分的货币主权。 而希腊属于欧元区,无法通过单方面增发货币来缓解危机,只能求助于欧洲中央银行和 IMF。
解决办法
2010年5月2日,欧元区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纾困贷款,条件是实行紧缩措施。2011年10月,欧元区领袖同意提供第二轮1300亿欧元纾困贷款,条件是不单只要实行另一套紧缩方案,更要所有私人债权人同意希腊债务重组,将债务负担由预计2012年占GDP 198%降至2020年前占GDP 121%。救助附带有条件。出借方强制要求希腊实施严苛的紧缩政策,而这需要大幅削减预算并增加税收。他们还要求希腊全面改革经济体制,包括精简政府、打击逃税现象,以及改善商业环境。
最后一个条件——即是成功重组所有希腊国债——达成之后,第二轮纾困协议最终在2012年2月获得所有党派批准,一个月之后生效。最新的纾困计划是要涵盖由2012-2014年所有希腊金融需要。如果希腊能设法遵守所有纾困计划里列出的经济指标,将可于2015年再次使用私人资本市场以涵盖未来金融需要。
2012年5月中,危机和大选之后无望组成新的联合政府,导致强烈猜测希腊将不得不退出欧元区。潜在的退出成为“Grexit”一语和开始影响国际市场行为。
2015年1月25日,希腊国会大选,激进左派联盟(Syriza)击败保守新民主党(New Democracy Party),以逾36%得票率赢得胜选,成为欧洲第一个公开反对撙节政策而当选执政的政党。激进左派联盟要求与欧洲联盟(EU)、欧洲中央银行(ECB)和国际货币基金(IMF)重新谈判高达2400亿欧元的希腊纾困案,并削减希腊部分的沉重外债。
2015年7月5日,希腊就是否接受国际债权人救助方案举行公投,结果反对方案以逾六成被否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这“三驾马车”为希腊提供的救助总额2400亿欧元,按目前汇率计算相当于1.8万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