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做最好!

                                                                   ——论清晰概念的重要性

       刚看四十六周专栏,对“什么都不做最好”感到一脸懵逼,继续看到后面的问答,终于理解了笑来老师所指的应用场景,内心的“迷”突然解开,心里如释重负。

       我自己也有过“什么都不做最好”的经历,以前自己炒股票,总不断尝试做着超短线交易,搬弄着各个高手总结分享的经验和技巧,现在回头看都是“追涨杀跌”的无知菜B,结果亏得韭菜根都快被割走了。

       股票短期走势很难判断,也很难有所谓的判断标准,每一次基于短期的判断而进行的买卖,都存在相应的失败概率,买卖次数越多失败风险越高。当然在暂不完全成熟的A股市场,不排除由大牛的存在,但对于普通散户——如我,买完不动往往比动来动去好。在知道GAFATA后,我根据专栏的建议,选定了格力电器,5月份以30元/股的价格买入格力,现在已经达到39元/股,涨幅远远高于同期指数涨幅。很高兴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相信这次成功的体验,会加速我投资意识的转变——买好,就不动了!

        与之相对的“付出就有回报”在投资领域就不适用了吗?当然适用,只不过场景不一样。笑来老师在专栏教我们“投资”“长期”“成长率“等关于投资的概念,不就是“付出就有回报”的最好佐证吗?至少我因为学习了笑来老师专栏,不再投机性的买卖股票,而以投资为目的,以趋势行业、成长率、长期的概念来指导自己挑选合适的标的,再根据这些概念重新核实标的股票是否完全符合自己列出的条件,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个股,一旦买入便长期持有,部因短期波动而进行操作。起码现在来看是对的。

        两句话都没错,关键在于应用场景(范围)不一样,“付出就有回报”适用于买入前的准备工作,“什么都不做最好”适用于买入后。你看,对概念清晰、准确的认知多么重要,错误的认知很可能让人走入相反的方向。

        我表弟最近一直在找工作,之前在证券行业就职,他近三年基本处于待业状态。有一次跟他沟通工作的看法时,他讲原先的职业如何没意思,某某朋友做了多少年,现在还是拿个几千元的工资……付出都没回报,不如什么都不做最好,我到时在对面新建学校边开个便利店都比打工好多了。

        我问他:“有跟你朋友分析他收入低的原因吗,工作的过程他是否又其他的收获呢?”他说“那还用分析吗?那行业不好做”。我又问他:“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你朋友的问题,而不是职业本身的问题呢?”他不耐烦的说“:我朋友个人能力都很强,他所做的工作难度不大,完全是他能胜任的。”

        我们没有继续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我感觉他头脑中只想着赚大钱,而忽略了赚钱背后的付出和积累过程,能赚多少钱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市场对你所有的节能的需求决定的。还有能把别人的失败当成自己懒惰的借口,就好比一个装睡的人,怎么能叫醒呢?

        “付出就有回报”,回报不仅仅是我们关心的收入,更重要的我们能力的锻炼。一味的盯着收入,会造成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偏差。留意身边通过不断跳槽来获得“高薪”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信奉的是“做多少事就拿多少钱,没钱啥事甭提”,结果呢?结果当中的大部分一直在公司底层混迹,没有职业发展。

什么都不做最好!_第1张图片

       别人的失败不应该成为我们懒惰的借口,虽然付出并不能保证每一件事情都能成功,但付出可能提高每一件事成功的概率。随着时间推移努力付出过的事越来越多,每一件事情高出的成功率积累得到的成就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很大的差距。还记得长期复利效应的曲线图吗?每件事情成功率的积累的体现到知识积累和技能锻炼上面,很可能最后面的差异就是指数级的,就像投资的复利效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都不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