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吸引力法则

书的吸引力法则_第1张图片
“你说的那本书我也看过。”“哦?”

01

烟气缭绕的大排档里,友A和友B在“攀比”各自今年读书的数量,不时地旁征博引一些金句。在一旁默默啃着小龙虾的我,抬头看着不合地宜的二人,竟然觉得画面美极了。

就在昨天,办公室的一群已婚妇女才就“找老公的标准”对我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思想教育。家庭、收入、学历重点考察,长相、身材、性格次之。

我把头点得像一个机器人,心里却她们的“对牛弹琴”感抱歉。对于我和我的朋友这个群体来说,在选择另一半时,一切客观条件都要给三观让路。而支撑起三观的,无非是这个人走过的路,看过的书。

02

《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问道,妹妹可曾读书?黛玉为不抢风头只随口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而后来二人桃花树下捧读西厢的情节却成了经典,坐实了木石前盟。

全书男性画像不少,唯独宝玉这个外人眼里的“混世魔王”,“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能被作者“恩准”可以和园中的女孩儿们一起作画吟诗,足见作者内心推崇的标尺。

被称为爱书之人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一个不爱书的人,看了也会有所触动。海莲· 汉芙,一个混的一般的潦倒18线女作家,因为对书的痴迷和她善良而直率的性情而发光。名利与她无关,爱书之人却尊重她,比如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

有一种感情,是在精神上惺惺相惜。也许只是因为对书的共同信仰,书就善意地开了口,告诉你们是同类,然后就不可思议地连结起了一种漂洋过海的坚固缘分。

真是,奇妙的缘分。

03

大学时班里一个很没有存在感的男生,大一一年我们也没打过什么交道。有一天我看到他在朋友圈分享他自己写的《国史大纲》读书笔记,读后大有共鸣,不禁格外关注他的动态。

后来听说,他家境一般,手头也很拮据,除生活费之外,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了书。他寝室的桌子上、床头、书包,都是他买的书。

我开始找他聊天、借书,他很大方的借给我。在他的推荐下,我去看了钱穆、高华、黄仁宇。历史书很有魅力。忍不住和他切磋,他的观点更有魅力。

他把书当做女朋友。我把他当成我假想中的男朋友。

读书的习惯他从大学坚持到读研究生。我工作了,他不时在微信上留言督促我。

他读研时创办了一个文化交流协会,是个读书类的社团,在学校声名大噪。他后来有了真正的女朋友,也是一个书虫,听说比起他来更胜一筹。

0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上开始流行晨起读书打卡。身边爱读书的朋友迅速多了起来。观察了一阵大家的状态,要么是焦虑使然,为了对时间有个交代,作为朋友圈励志的凭据,心底里还是把读书当成痛苦营生。要么只读一些实用主义的书,希望马上能对不满意的生活起到反转作用,书读了很多本,现实纹丝不动,内心更加干涸。

但是,你若来到、豆瓣,或者是一些小众的博客,你看到一篇篇愉悦身心的读书笔记,你才会通晓读书的美好,哪里需要头悬梁、锥刺股那么痛苦,读书本质就在于放松。一本好书,吸引你浑不自觉地读下去。书也不是灵丹妙药,能力挽狂澜于将倒,它只是让你脱离幼稚,更理性更全面而已。

这一小撮人,读者也好,作者也好,因为书有了相似的灵魂,并聚合在一起。


以书为媒,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最终找到同类和知己,找到令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的吸引力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