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引入——例子:

世界银行救助非洲儿童的低效率 VS 英美出版商出版《哈利·波特》的高效率。

分析——行善扶贫难见成效的原因:

1、缺乏反馈机制,判断标准不明确;

2、委托代理问题,相关人员不负责;

3、所托非人问题,扶贫机构贪污腐败;

4、养懒汉效应,穷人不思进取。

结论: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课后思考:

    如果你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一个学生,在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又穷又笨,一个是又穷又聪明,你应该把钱给谁?

    我会选择把钱资助给更需要的人,而与他们是否聪明无关。从一般人的选择来看,可能会资助那个又穷又聪明的学生,但是慈善的本质就是为了帮助弱者,如果按照聪明程度或是其他的一些评判标准来区别对待,感觉其实也是一种歧视,然而真正的慈善应该一视同仁。而且,只通过聪明程度来评判一个人未免太不全面,笨的学生也有可能勤奋上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精英;聪明的学生也有可能骄傲自大,堕落成街头混混。

    题外话:对于很多人来说,聪明很重要,是聪明人炫耀的资本,也会让一些自认为聪明的人在失败之后感叹“天资不足,失败是必然”。在这里要推荐一本书《看见成长的自己》(虽然自己也并没有耐心地看完),卡罗尔·德韦克著,书中介绍并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僵固型思维模式认为才能是天生的,自己无能为力(如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而成长型思维认为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的,于是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取得成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僵固型思维的人,甚至我们自己有时也会陷入僵固型思维,所以如果我们想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就要努力让自己变成成长型思维的人。

联想:

   1、 关于所托非人问题——由于慈善本身缺乏反馈机制,再加上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力,很容易造成贪污腐败问题。导致慈善的善款被相关机构贪污,而真正用到扶贫事业上的钱却所剩不多。例如,贫困县却建了豪华的政府大楼、低保户基本靠关系而真正需要的人却无法受益。

   2、 关于养懒汉效应——想起之前罗胖的一期介绍德国贫富差异及慈善机构的节目,第193期《共同体的意义》,解读了《反社会的人——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是怎样搞垮德国而谁又在从中获利?》一书,听的时候简直刷新了我的三观。现在为了写这篇文章又重新读了一下文稿,现在把穷人以及慈善机构的相关内容梳理如下:

德国穷人的生活状态:

(1)德国的穷人其实并不穷,德国的福利制度使得穷人的生活水平甚至高于普通人;

(2)德国的穷人很绝望,因为补贴高,一些人觉得工作辛苦,所以放弃工作,长期失业在家拿补贴,导致懒惰、放纵、没有上进心、责任感,与社会脱节;

(3)穷人生活环境差,对小孩家庭教育缺失。

德国的慈善救助产业:

(1)社会救助产业是德国的第一大产业,就业人口远超其他行业,福利机构遍布大街小巷;

(2)救助产业存在“眼镜蛇效应”,发明大量的穷人,找政府要钱之后截留大量的钱;

(3)为想工作的穷人创造无经济效益、无社会价值的工作,虚报残疾,变身“慈善黑手党”;

(4)具有巨大的社会力量,制度很难被推翻。

    所以,上述原因就导致了德国的穷人虽然不穷,但是过得很绝望,与社会脱节,演变成现实版的《北京折叠》。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可以在慈善救助上提供和德国一样的条件,中国的穷人、中国的慈善机构是否会和德国一样呢,引人深思。

拓展阅读:

《白人的负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008商业是最大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