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单位做开发的一些感悟

1、寻求产品发布的PUF状态

      新开发一个功能,需要多长时间?

      1周? 10天?1 个月?嘿嘿...

      立项一个新功能之前,产品人员和开发人员首要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上线?通常的做法是:产品让研发提前预估时间。据我所知,让开发人员预估时间,是一件及其不靠谱的事情,即使最信守诺言的程序员,在面对精细化功能的时候,大概率,是不能按时完成的。

      我自己目前的经验做法是:采取一种叫做PUF的发布状态。

      PUF(Product/User Fit),即:产品与用户相切合。(PUF这个词汇,来源于我对另一个硅谷词汇PMF的演化,PUF这个叫法更适合我目前的处境)

        寻求产品可发布的PUF状态,并不是要追求功能的大而全,并不是把所有功能都开发到面面俱到之后才发布,而是说,得追求精、准、快,以配合前端打动用户为第一目标,以追求切中用户痛点为开发要务,务必、务必不能盲目去追求功能的完整性和全面覆盖,蛮干或大干一场只会延误上线时机,整个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分步完善,不要试图一口把用户需求吃光。

        团队代码一定要沿着切中用户最急需、最迫切、最不可舍去的那些需求点精进,一些边边角角的玩意,会累死或拖死开发人员,边角料功能会占据开发人员大量的琐碎时间,对待这些非核心功能的态度,可以通过版本迭代或采取战术性来延迟。

        团队开发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代码之中,仅仅只有20%的代码,有机会成为内容付费的价值代码,剩余80%的功能和业务,都只是铺垫。

        在小团队,有一个办法,可以快速帮你检测哪些是价值代码,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我是用户,我做的哪些代码功能,能打动我,能令我掏钱....

      我自己坚持的一些PUF小招数:

        a、兼容旧版本,新版本是对旧版本的高阶推广;

        b、功能是可固化的最小单位,不可向下再拆解,满足最基本业务即可发布;

        c、快速迭代,把问题留在后端;


2、试错-----------小幅度印证产品主线

        优秀的代码功能,是设计出来的吗?

        让产品和研发坐在一起,是否就能规划出完整的用户需求?

        据我观测,仅仅只有小部分站在行业最顶尖、最前沿的那波业务高手,才拥有那种抽刀断水的产品能力,这样的人,我身边还是有的,嘿嘿!

      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要做出优秀产品的方法,最通用的模式,我觉得,只有一个:试错!

        要真正去实现产品的PUF状态,需要经历多次产品试错、印证、调整,甚至需要开发团队从0开始去累积经验,只有当内部经验值累积到达燃点之后,业务开发主线方向,才会像圆锥的顶部那样,逐渐凸显出来,开发团队只有找到业务顶部最核心的价值点,通过试错的方式,团队成员才会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又对什么东西感冒,一旦拿捏到用户需求跳动的脉搏,剩下的事情,就是利用你手中的代码利剑,向下深挖、改进,去细心打磨,做精!做透!做绝!一定要不断强化你已找到的小优势和概念,直到用户付费。用户付费,是你代码功能达到PUF状态的标志!

      在没有找到PUF状态之前,产品人员和开发人员都将陷入无边的泥潭和黑暗,返工、推倒、事故、甚至废弃,不要灰心噢!PUF的支撑点,很可能隐藏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产品和研发自以为不重要的点,很可能是用户关心的,当撤销一个功能,或一个功能突然不可用,而用户的反应瞬间变很得强烈或愤怒之时,这样的功能,你可能需要引起重视。因此,产品和研发很有必要得混迹于自己的用户群和社区,去切身感受功能上线之后用户的心声,从用户的感受中,去吸取开发养分,避免自己沦为工具和轮子,研发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你做的功能,没有人用,而你,失去了开发的动力和激情!

        试错之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低级别失误!

        低级别错误,这种情况,防不胜防,会令开发人员备受打击。但是,越重要的功能,出现低级别失误的概率,也会变大!我总结出来,出现低级别失误的原因,源自于大脑的聚焦点偏差,俗称:灯下黑!!!

        当出现低级别失误时,你的救命小脚本,得像毛驴一样,可以帮你快速修复问题和还原数据。

        总结起来:并没有人,一开始可以完全预测用户需求的走向!如果需求可以完全被预判,嘿嘿,程序员自己也可以创业发财了,不是吗?研发人员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试错和试探,抓取到用户需求中最拔尖的功能,一旦你辨明方向,要尽量、尽快的去释放产品形态。


3、怎么对待刚需功能?---------避免非连续性增长陷阱

        科长君,目前身处教育行业,深深地明白:书、题、直播就是刚需,是真正的硬刚需!

        是不是只把这几个硬刚需做完,研发人员就歇菜了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最近也是别的高手,解答了我的困惑。

        诺基亚手机,抗摔、信号好,鼎盛时期,诺基亚就是手机的代名词,但是,刚需,最后还是败了!!一去,不复返...

        你觉得真的是刚需败了吗?不是,是用户的需求变了,这个例子,只是向你说明:用户,会变!会变!会变!如果你只盯住那几个硬刚需,一旦刚需功能成为全行业的标配,或刚需被竞品快速跟进,用户对刚需的需求就变得不那么强烈了,而产品即会遭遇传说中的非连续性增长陷阱。

        因此,产品和开发人员的视野,需要比用户快一步,需要通过不断的产品玩法和模式,去捕捉到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刷新对用户的理解,跟上用户对产品的变化,顺应走势。你只需记住:刚需不可靠,用户会变,就像,你也会变,嘿嘿!


4、用户的诉求,是你继续深挖的源泉

        创意是不会枯竭了!会枯竭的,是你对待客户需求变化的懒惰,雷军有句话是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创意不会枯竭,本质的原因是:用户愿意继续体验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如果没有了对用户的反馈和调研,开发和产品都会两败俱伤,一旦开发和产品思路尿不到一个壶里,开发人员就会对产品充满深深的怀疑,开发人员会怀疑产品做的东西有没有意义,而产品人员也会对开发最终的呈现充满失落和妥协,失落于这不是我要的产品,产品和开发会形成对立体,遭遇传说中的:“幽灵堵车”。

        当你所做的东西,看起来别扭、难受、不通用,最好的办法是:求助于你所在行业中的那个业务高手,他会指明你面临的困境,避免走弯路和闭门造车。但是多半时候,你得学会自救,程序员需要去集思广益,需要聆听别人的声音和想法,尤其是内容付费这种产品功能,最需要听取的,是内容原创者的想法,需要及时回应内容输出者的预判。

        在微创公司,并没有那么大的技术架构问题或高并发难题,拥抱云之后,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产品业务流程、用户响应、进度管控,是你的产品或功能,以一种什么样的业务组合或创新模式与用户见面...


5、开发致胜的关键

      精诚、有责任心的伙伴

      前、后端分工合作,有独挡一面的同事

      敏捷开发,小组讨论,结队编程,长期跟踪..

      ....

PS:下图,是我养的兰花,已经开花了....

创业单位做开发的一些感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业单位做开发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