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詹姆斯·卡梅隆来到日本,与木城雪户见面,他想要获得授权,将木城的漫画作品《铳梦》(chòng mèng)拍成3D电影。十六年过去了,这部经历了无数曲折的赛博朋克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今天终于得以呈现。
早在十多年前,卡梅隆就构思出了两部科幻剧本,一部是曾经创造电影票房奇迹的《阿凡达》,另一部便是《铳梦》。他用了数年时间进行筹备,留下了186页的剧本、600多页的心得笔记以及若干画好的分镜。但阿凡达系列的创作同样需要卡梅隆,分身乏术的他不得已选择将《铳梦》交由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而自己退居幕后,担任制作人和编辑。
尽管如此,电影依然留有大量卡梅隆的烙印,他奇怪的迷信只有A或T开头的电影才会票房大卖,于是将《战斗天使:阿丽塔》改为如今面世的《阿丽塔:战斗天使》;为了向原作致敬,《阿丽塔》的女主在外形上最大程度的与《铳梦》保持了一致,但她那大的有些失真的眼睛在预告片推出之后就立即引来了争议。卡梅隆并不在乎这些,他对制作团队说:“别管他们,给我把眼睛再做大些”。
制作团队花费了四个月去调整阿丽塔的眼睛,运用超过7000个独立3D模型组成了她的完整身体构造,前前后后耗费了近一年时间,钻研其外貌的表现手法。在卡梅隆的电影里,拥有强大技术支持的特效永远是令人期待的一大亮点。早在九年前,《阿凡达》的拍摄就运用了3D虚拟影像摄像系统、面部捕捉头戴设备等先进技术,这次的《阿丽塔》当然也不例外。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雷达激光扫描仪、3D模型组建加上8500平米的影棚为电影的视觉呈现带来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几个月前《阿丽塔》在北美上映,五天获得四千万美元票房,在它1.7亿的制作成本面前,这个数字并不能令人满意。在了解过它褒贬不一的评价后,一大部分人依然选择期待这部电影的表现,除了对欧美大片自带的好感,以及日漫迷们对《铳梦》的迷恋以外,绝大多数人是因为看到了卡梅隆的名字。
这个名字自然而然的与《阿凡达》、《泰坦尼克号》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过往那些磅礴震撼的画面和充满创意的想象而对《阿丽塔》抱有了期待。
早在1984年,作为《终结者》导演的卡梅隆因票房奇迹备受关注,从此开始了他走向神坛的道路,从《终结者》、《异形》、《深渊》到《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连续的票房奇迹和良好口碑让卡梅隆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卡神”。但早期轰动一时的《泰坦尼克号》和几年前因特效而走红的《阿凡达》似乎完全归属于两个风格,抛开特效来看《阿凡达》的故事内核远不如《泰坦尼克号》深入。技术的变革带来了更震撼的视觉呈现,但如果电影少了深入的灵魂,便很有可能成为空有华丽外表的肤浅爆米花电影。
如今的电影市场早已和“阿凡达时代”不同,CG特效、3D虚拟技术不再是当年具有开创意义的呈现,它频繁的出现在科幻片、灾难片、英雄电影中,成为了电影市场里一次次被重复的消费品。相比起当年《阿凡达》因3D技术而带来的震撼体验,如今的《阿丽塔》很难再单单依靠这些视觉特效而大获全胜,毕竟,在3D电影扎堆的今天,技术带来的认同感正在一步步降低。
归根到底,特效技术只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于内容的呈现,它可能带来一时的震撼和感慨,但在10年、20年后,这种单纯因技术而带来的震撼感将会被大大降低。很难有电影仅仅因优秀的视觉特效而被载入影史。在一次次的商业成功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警惕那些越来越肤浅,越来越空洞的电影作品。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面前,“卡神”似乎也难以逃脱向技术和市场妥协的命运。
假如你想看到的是一部极具视觉冲击,拥有目前顶尖特效的商业片,那《阿丽塔》大概不会令人失望。但如果你想看到的是一部撼动人心,拥有卡梅隆独特创意的电影,《阿丽塔》或许并不能满足。
不能否认,大多数创作都源自于热爱,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深深的热爱着《铳梦》,也正是出于这种热爱,两人才愿意将十年的时间全部倾入其中。电影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还原了大量原作中的经典场面,运用世界先进的特效技术将阿丽塔那双漫画眼呈现在了荧幕上。对于原著的重现及其世界观的把控,卡梅隆让人们看到了诚意。
但原作漫画连载长达数年,想要集中在两个小时之内呈现,谈何容易。电影几乎保留了所有重要角色,但漫画里那些细腻的铺垫、叙述、伏笔和高潮却难以一一呈现。原本更加黑暗压抑的《铳梦》,在屏幕中变得有些温和,没有了黑白的冲击和大量富有哲思的细节,《阿丽塔》很难做到像当年的《铳梦》一样撼动人心。
相比起更具“卡梅隆特色”的《阿凡达》,《阿丽塔》更像是一个“混血”作品,它融合了原作的漫画情节,罗德里格兹的暗黑元素,以及卡梅隆对技术特有的严苛。这让《阿丽塔》具备了成为卖座商业片的潜质,单看那些提前公开的预告片,就能让人想象出顶尖CG特效带来的视觉震撼。但抛开这些特效,故事的内核是否真的能撑起电影本身,大概这才是《阿丽塔》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实,日本动漫改编电影的做法并非卡梅隆首创,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瞄准了日本动漫市场,《七龙珠》《拳皇》《死亡笔记》《攻壳机动队》都曾被改编为真人电影,但改编的效果大多不尽人意,大量的改编和跳脱的剧情以及真人与卡通之间存在的落差,让漫改电影超越原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也成了观众对《阿丽塔》最大的担忧。
几年前,同样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科幻漫画之一《攻壳机动队》被好莱坞看中,决定翻拍为真人科幻电影,一样的赛博朋克风格、一样的好莱坞团队、一样的科幻特效,《攻壳机动队》的翻拍却并没有成功,除了令人惊艳的视觉冲击外,空洞的剧情、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让众多影评人称它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而原版的《攻壳机动队》堪称是日本动画界的代表之一。1995年,导演押井守拍摄了这部充满暗黑哲学的动画电影,上映不久,原版《攻壳机动队》被奉上神坛。成千上万人成谜于押井守所营造出的这个充满暗黑和绝望的科幻世界,短短83分钟的电影成为了日本动画的代表。在国内上映一个月后,《攻壳机动队》陆续登陆12个国家,票房达一千五百万元,而22年后的真人电影虽然拥有了斯嘉丽·约翰逊助阵,好莱坞团队支持,仍然难以扭转它空洞的剧情和低落的票房。
技术的发展让科幻片的视觉呈现越来越震撼,3D技术、CG特效、面部捕捉、雷达扫描......电影的呈现开始被一层又一层的特效包装,更深入人心的故事内核反而越来越频繁的被淹没在技术之下。更多的影片开始和商业、爆米花电影、肤浅、空洞联系在一起。
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卡梅隆似乎也在寻求妥协,但技术崇拜和内核深入之间到底能不能两者兼具?又或者,在如今的科幻片中故事情节仅仅是为了特效呈现而存在?
尽管更多的时候,期待换来的是失落,但我们仍然会幻想着有一天像《泰坦尼克号》被载入经典的影片能又一次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