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竟然还在疯狂阅读网络文章
——网络文章阅读的歪理邪说
“不要妄想烧干大海。”——麦肯锡
你是否习惯每天阅读网络文章,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习到知识?
你是否觉得一年几百块钱的付费订阅更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你是否希望通过对网络文章的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这3个问题的任何一个你的回答是“是的”,那么非常建议你读一下本文,或许会给你一些毁三观的思路。
注:本文的“网络文章”为泛指,包括并不限于各种公众号文章,各种平台的内容分享,各种互联网订阅产品(免费或付费,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等。
现状:永无止境的收集和阅读
豆瓣Top250电子书下载
373本牛津通识读本
270本心理学书籍打包下载
价值**元的BAT内部行业分析报告汇总
……
大家都见到过这样的网页或公众号文章标题,我们一般的反应都是马上不自觉的打开,如获至宝的开始下载,非常规整的存放在自己的硬盘或手机里。接下来对于多数下载这些资料的朋友都是一样,完全没有把下载的资料浏览完毕。很大比例的朋友下载的成百上千篇文章里只读过不到10篇。这其实还算好的,甚至还有不在少数的朋友下载之后就基本没有读过任何文章。——毕竟把资料下载下来实在是太容易了,那么如果获取资料不那么容易会怎样呢?或者说,如果认真的学习了这些资料呢?
每天5毛钱价格雇佣一个高级商业秘书
每天5毛钱,让你与财经大咖思想同步
马云及阿里合伙人首次公开创业心法
……
嗯,这些是最近非常有名的一些付费产品。因为有价格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并没有购买这些内容。但是同样因为价格的存在,很多人认为这些内容更有价值,于是买买买,付费订阅了n个栏目。为了“值回票价”,每天开始疯狂的阅读里面的文章,读者里面还包括相当大一部分必须要整理内容分享读书笔记的朋友,认为这样才能“消化”,于是每天的时间都仿佛永远不够用。而这时恰好又有了一些新的课程,《教你时间管理》、《带你从头理解GTD》、《一年读完**本书》,哇,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买买买,毕竟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习惯:广泛阅读?
有人说,阅读最重要的成本不是你订阅花的钱,而是你的时间,所以不要计较订阅的金钱成本。我们深表认同,然后花钱进行购买,把时间都花在阅读上,订阅的全部内容一定都要读完,甚至在和其他朋友的交谈中一下子觉得自己懂得甚多。——等等,不是你们说的吗,阅读最重要的成本是时间,可怎么能就这样把大把的成本花在阅读上了呢?你真的确定你目前阅读的内容对你是有价值的吗?另外,我们有没有发现,这里有我们对沉默成本的执着?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改天我们也尝试聊一聊沉默成本。
也有人问,一年花**钱订阅**专栏值得吗?你能得到的多数回答都是:当然值得,有人帮你梳理知识,节省了你大把大把的时间成本!嗯,这个的确是节省时间啊,原来要读1周的内容现在花1个小时搞定,从节省时间的角度我绝对认同。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订阅这个专栏,你会自己花1周的时间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吗?你真的确定你目前阅读的内容对你是有价值的吗?
大概有朋友已经明白我的观点:对于获取知识,网络文章内容的价值因人而异,我们需要判断这些内容对于自己是否真的有价值,内容价值和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和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直接相关。
不过请注意,这里我强调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随意的娱乐性阅读。如果阅读只是为了放松或者消磨时间,那么只要达到这样基本的目的就好,不必过分进行思考。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Tagore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目的:建立知识体系?
或许以上我们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知道自己正在读的内容就是自己需要的。那么我们在这些网络文章的阅读中能收获多少呢?或者我应该这么问:你希望从网络文章中学习的是什么呢?是获取一两个闪光的想法?还是希望建立和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网络文章,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付费订阅专栏,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我们的碎片化时间阅读,这是当下多数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使用习惯。而移动用户在手机、平板上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习惯已经从逐行阅读向逐屏阅读转变,因而目前的网络文章也更倾向于突出描述一个点。也正是这样的原因,网络文章的内容也具有非常强的碎片化特征,即,每篇网络文章一般只关注一个知识点,由此进行阐述。这个知识点可能比较新颖,阐述的逻辑可能比较新颖,但是这些都是基于“点”,而很难形成一个大的体系,这就需要阅读者本身就拥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明白目前的这个“点”处于哪个位置,和哪些不同的知识会产生关联和影响。
而从我们网络文章的阅读习惯来说,多数人也的确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阅读的,这样也就注定多数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是用头脑来处理信息的,或者用手机简单记录一些打动你的句子或观点,而很难对每一部分内容做详细和扩展性的思考。试想在饭桌上、在地铁上、在公车上或者步行在路上,我们阅读某学科的教材,听着或看着某大学的公开课,一共几本书十几堂课,听下来真的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吗?对于多数人这是很难的,往往都需要单独找一段时间再来梳理消化这些知识以及建立对知识之间关系的认知。
单单通过阅读网络文章,对于多数人建立知识体系的帮助非常小,网络文章集中在单点的内容特点和我们的碎片阅读习惯注定很难建立知识体系。
不过,这里可能还有一种额外的情况,当下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启发,但是并无法马上融入我们的知识体系。等未来有一天我们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时候,这个知识点突然灵光乍现让人觉得恍然大悟。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很奇妙的,但是更多情况是:这样的知识点多到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或者完全褪去到记忆的尘埃里。或者说,通过这种结果不确定的知识利用方法更是因人而异,我也相信绝对有人能够做到跨学科融汇贯通,但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属于哪种人。
引申:独立思考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去阅读网络文章了?网络文章本身价值也并不大?其实这个问题读到这里的你们应该能够给出自己的答案吧,朋友们不妨稍稍思考一下再继续阅读。
关于这个问题,我只是重复前面我已经说过的我的看法:网络文章内容集中在单点,对于在知识体系中开拓想法有一定的价值,这个价值因不同阅读者的情况而不同。那么,评估文章的内容价值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其实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改天我们再聊。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这里再卖个关子,在判断文章价值的同时我们还有更需要思考的部分,就是这些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在网络文章中我读过非常多站不住脚的解释,也看过非常多无法证实结论的实验,但是更常见的是多数网络文章的读者直接默认了结论的正确性。在科学方面,这些网络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对容易通过对互联网的简单搜索得到一些权威或者说目前权威的解释,从而辨别其真伪——当然,这会花时间,甚至花很多时间,而你能得到结论很可能异常简单。所以,你们觉得这个时间成本值得吗?
再进一步,关于对某事件的评说,关于不同选择意义的讨论,关于工具方法的分享等等,对于这些并非像物理化学那样有明确解释的问题,网络文章的结论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呢?结论或方法是不是也会存在偏差?或者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是这些观点的“正确”?
在阅读网络文章时,请务必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不同的观点请务必从正反两面来分析,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远比获得文章中的观点和内容有价值得多。而这一点我也完全可以毫不夸张的把意义提升到意识形态高度。我们大多反对学校教育的填鸭式,可是很多人早已不在学校,却自己找来非常多的内容给自己进行填鸭式教育,甚至成就感爆棚——我们就像“拉磨的驴子”,虽然没有了绳子的束缚,但是很难离开原来拉磨的路线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彼此之间继续讨论如何能把磨盘拉得更好,这样会不会有点悲凉?虽然事实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如何把磨盘拉得更好,我们获得了不一样的掌控感和幸福感。所以,我们应该会反思的吧。
大于等于的歪理邪说
这里小结一下我的歪理邪说:
网络文章内容多集中在具体的知识点,更善于帮我们扩大眼界和查缺补漏,但很难帮我们建立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评估你要阅读内容的价值以及你的取舍和阅读方式。网络文章的论证和结论不一定“正确”,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所以,你竟然还在疯狂的阅读网络文章?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了?很多时候行动远比思考要容易得多,而思考需要基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这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历练,甚至我们一生都在认识自己的路上。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比行动更重要;多多思考,可以让我们变得睿智,也更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事半功倍。而同样的,行动中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更清楚未来的方向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这段文字是不是很像鸡汤?哈哈,那么我们来思考:
这篇文章对于你有价值吗?有什么价值?
这篇文章的观点你认同吗?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这篇文章的论证有问题吗?你发现其中的bug了吗?
欢迎大家留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虽然目前没有什么奖赏,但是相信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不过,我还是要泼点冷水:这个收获对你有多大价值呢?我们怎么评估这个价值呢?这个价值评估本身有没有问题呢?哈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
这篇文章就先写到这吧,作者我要继续欣赏音乐了,可是这时网站跳出了一篇音乐资源整合的文章,里面给了下面这样的音乐清单,大家觉得我要不要都下载来听听?
《立体声古典名厂RCA 100张不朽名盘系列》
《企鹅三星带花古典音乐233CD》
《风潮唱片607CD大合集》
《和平之月系列76CD》
……
此文完
此文后续:你竟然没有疯狂阅读网络文章
2016年11月17日,雨鸣,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