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又被拖延症这个恶魔拖下水了吗?

今天,你又被拖延症这个恶魔拖下水了吗?_第1张图片

今天,再说拖延症是个什么鬼就太作了吧?

身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要考试了,明知考试很重要,就是不想复习,反而在一个个电脑游戏中流连忘返,或者在一个个狗血的连续剧中不能自拔。明知工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马虎不得,就是不愿开始那些必须尽早吞下的“大青蛙”。明知自己该洗澡了,告诉自己,我看一下今天头条再洗不迟。明知该跟某个人谈谈了,最近你俩的关系真不怎么样,而现实却是:“哦,他可能很忙。明天吧!”明知晚睡对身体有害,依然哈欠连连挣扎着刷朋友圈......

带着愧疚,带着挫败,带着自责,带着焦虑,你被拖延症这个恶魔一次次打败。久了,你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身材发胖,眼圈发黑,精神萎靡,懒懒洋洋,每天似乎被生活驱赶得“抱头鼠窜",忙个不停,累得要死,却在学习、工作、关系、锻炼方面一塌糊涂,一个也提不起。

唉,说起拖延症这头恶魔的罪恶,真是罄竹难书啊!

那么,为什么会这么拖延啊?

有人分析,拖延症可能跟童年时的强制型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在内心总是有一种不自由的痛苦。等孩子长成大人,他内心深处还是个孩子,所以,当独立面对工作生活时,就无比“任性”,让自己随心所欲,所以就会出现上面的症状。

可是,我觉得这也许只是部分个体。在我身边也有一些做事非常麻利,从不拖延的人,他们反而说小时候爸妈就是严格要求他们放学就完成作业,有事情马上着手,所以他们也养成了不拖延的习惯。

也有人分析,拖延症是因为自己所面临的工作或事情难度太大,而自己又有一定的完美主义,所以,害怕做不好而迟迟不敢开始造成的。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R小姐要参加一项演讲比赛,从报名时开始,她就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想静下心来准备,但又不知从何而始。先把其他的事情一件件都完成,打扫房间,慢跑5公里,甚至给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打一个电话联络一二,再完成当天的日记,睡觉的时间到了,想到明天的学习,她安慰自己说:“不是我不想做,而是今天太晚了哦。明天,明天我一定开始!”当然,明天也一定会有一些事情让她无法开始。

结果,到比赛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她的焦虑越来越强,最后一天,匆匆写完稿件,就草草应付上场。最后的情况不得而知。

也许演讲这件事清,R小姐太想取胜了,反而成为阻挠她开始的原因。

那么像身边的小事,比如去快递,给爸妈打个电话,早睡,开始运动,洗澡等等这些无关胜负的事情呢?也需要纠结很久却不肯开始呢?怎么解释?

有人又说,这是习惯,这是一种心理。我要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从开始到结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一件事扩散到很多事,最后你的人生就因此而受影响。

其实,拖延很多人都有。从古至今都有。

唱着“嗦啰啰,嗦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的寒号鸟就是拖延症的典型代表。由此看来,拖延症并不是近几年新 出现的新生事物。拖延症是人本能地想让自己更舒服的心理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人偷懒、怕累的本性造成的。

那么,该如何做呢?

正如在《精进》这本书中作者建议的,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少做“”短半衰期“”的事件,比如看电视剧、买买买、无目的的浏览文章、刷朋友圈等。

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给出的药方就是列出事件清单,行动,行动,即刻行动!通过行动,重塑自己的信心和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学习之道》这本书是从重建习惯这方面给出了建议。习惯分为四个部分: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信念。

识别出让你进入出窍和拖延状态的导火索,立刻进入应有的反应程序即刻行动,用一个新奖励,比如自豪感、满足感或物质来及时奖励自己战胜拖延的小小胜利,再用“心理对照”的方式让自己强化“我一定能行”的信念。

比如,当你意识到你本该背单词了,而你还在游戏中流连。赶紧起身离开电脑,找出自己的计划,想一想,如果你按照计划继续下去,会用流利的口语到一个新的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同事无障碍地交流,会自如地阅读相关的英文内容,获得新的领导和同事的青睐。如果反之,将不断自责、焦虑,更加不自信,还在原有的生活中被动打转,没有起色地生活。

所以,使用番茄钟,立刻开启今天的背单词模式,然后停下稍稍奖励一下自己,继续进行!记住不要用游戏或玩手机等内容来奖励哦!

生活中也是如此,提高自己的觉察力很重要。一旦觉察到自己又开始小小的拖延习惯,立刻用行动代替。比如,应该拖地而未做。在当下就开始去拿拖把,应该早睡而还在看手机,立刻放下手机去洗脸,用心理对照的方式强化早睡的结果,对照晚睡的后果,关灯,调整呼吸。

说了这么多,该你了。

如果不小心被拖延症拖下水了,没关系,爬出来即可。

不要把能量消耗在无谓的自责和内疚上,赶紧做些什么最重要!

开始吧!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11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你又被拖延症这个恶魔拖下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