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写在前面:因为我将在这篇书评中毫不吝啬地夸奖,但是这个夸奖是因为对我而言,出现得这么及时,完美击中当前我在阅读中的痛点,并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如果阅读诉求与我不同,或许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请对比阅读目的与诉求,如果不适合,就节约下看这篇书评的时间(赶时间的人,可以从“01读书的理念”开始看,其实从04开始看也是可以的)。
我的情况与诉求
我已经工作6年,从事文秘岗4年半。在过去的6年中,因为工作负荷大以及惰性,一直处于“输出”的状态,大约在1年期前,开始感觉到枯竭。这种枯竭既来自于工作的固化,也来自于生活的贫瘠,毕竟天天上班到八九点,回去我就想倒头睡,除了微博、朋友圈,基本没有系统性的输入。
于是去年3月,我开始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购入书籍,书籍的种类在之前的书架中已经介绍过了,大致是和我工作以及兴趣相关的几个板块,数量大约在500本左右,然而,转眼一年多过去了,我几乎都没有翻阅。
事实上我有极大的阅读需求,很多书籍也并不需要啃一两个月,而是类似于前沿知识展览的快书籍,以开拓眼界为主,但即便是一两个小时的阅读量,我也无法静下心来。今年三月起,因为友情叛离事件我开始改变,减重、收拾,与此同时,阅读和写作也被列为重要事项。其余几项都开展得尚可,唯独阅读,进度始终缓慢。
接下来的五年,是至关重要的五年。我一方面需要完成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输入,另一方面需要阅读大量快书籍来扩张认识边界。换言之,既要深阅读,也要快阅读,甚至快阅读为主。
与书的相遇
这就是场美丽的邂逅。在父亲节的那个周末,我和猫猫踏上了上海迪士尼之旅,周六的那天,我们就在市内各家书店流连(其实只是两家而已),在钟书阁就遇见了这本书。一开始,我是很鄙夷这本书的,看看标题,《超快阅读术》?真是透着满满的浮躁感。再看作者,日本的?嗯,我已经将其划分为“看一遍都嫌浪费时间”的范畴。但是阴差阳错的,我翻开了它,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在书店里花了1小时20分钟阅读完毕才舍得离开,期间拍了61张照片(我认真地数过手机里的照片的)。
先说两点大体会:
实用。之前收到网上评论的影响,一直觉得日本作家所写的书籍很不实用,或者说十分浅显,好似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用反复的语言堆砌成一本书。但其实我本人并没有阅读过多日本作家的书,在这本书之后,我想自己该去尝试一些,不该人云亦云。书中提到的小技巧都十分具有操作性,简单到放下书就能试上一把。
清晰。比起不实用,我个人更怕的是指向不明的书,或者为了销量而特意夸大了受众群的书。纯粹为了娱乐的书也就罢了,当怀揣一个明确的目的,去寻找答案的,看了后才发现风马牛不相及,那我真的会有脾气,一般会谨慎购买该作者乃至出版社今后发行的新书。这本书,作者大约花费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解释“阅读的理念”这件事,或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我的确觉得这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诉求不同,那么后面的所谓技巧、方法也不适用。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可以来说一说书本身的内容了。
书本身不厚,书评那么长纯属我的废话多,可跳跃阅读,例如对我个人感想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略过相关内容。
01读书的理念
让书籍流过。
如之前所说,在这本书中,作者大约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该书提倡的阅读理念,以方便读者检验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作者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阅读的量,但他并不是教授“眼球滚动法”等至今我依然反感的机械化措施,他指出,阅读慢的人并非是“阅读速度慢”,而是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所束缚。
“并非深入仔细阅读一本书,而是提高阅读量,获取其中的知识片断,积少成多,汇小溪以成江河。这样的理念正是阅读速度慢的人们所欠缺的。”
作者指出,在汇聚细碎知识片断的过程中,这些片断将逐步产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作者还将此过程类比成小孩子的乐高积木,由一个个小碎块拼接成各种形状或事物。
作者建议,“像听音乐那样听书”,自然地从耳畔流入心底,并从中获得快乐,在此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流水式阅读”的理念,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与之对应的,便是“存储式阅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将书中的内容存储在脑子里。作者猜测,这或许是拖累阅读速度的根本原因,而这或许是源于学校的教育。在学校,我们总是被要求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选出准确表达主人公心情的选项,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所有人无形中被灌输了一条不成文的清规戒律:“读书,就是要一字一句,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里。”
你们能猜到我当时读到这一段时的惊喜吗?当时我差点从钟书阁的椅子上跳起来。就是这个,从小我一直模模糊糊知道、却从未清晰表述过的感觉。自小,在读书上我就十分“分裂”,一方面,我仔细研读教科书,来学习掌握其中的公式定理并立即投入使用(就是做题),另一方面,我以极快的速度大量翻阅课外书,期间完全处于享受的状态,“通过这本书学到了什么?”“是否和考试无关?”“算不算浪费时间?”等问题从来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天知道从小的海量阅读使我在没有条件出门旅游的时候,为我打开了一个多么精彩绝伦的世界。我既能聆听来自瀑布的轰鸣,也能见识来自沙漠的蜃楼,既能畅游于广阔的自然界,也能沉浸于浓厚的人文史。
因为这种混乱,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当我看见Z乎上“读书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时,都只能看看,无法作答,因为自己的心中也有许多疑惑。
02读书理念进阶版
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阅读,但并不是一无所获。
这部分其实作者并没有单列章节来说明,而是在后面不断提及、强调的,同时也是我个人觉得十分难能可贵的、区别于那类“读书不需要记忆什么,沉淀下的就是知识”的说法。如果真的信奉“开卷有益”,恐怕在当下的时代,就只能沉沦于无边无际的网络小说了吧,终极一生也是空空如也——我并不认为那样的人生一定毫无意义,毕竟对于只追求精神世界、或者研究网络文学的人来说,那样的一辈子也是充实的,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期待获得更好物质条件的人来说,纯为娱乐的阅读,或许太多奢侈了。
作者在后面的数个章节中都重申了自己的读书理念,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才是主角”,“无论何种书,像‘如此珍贵的文字,一词一句都不能遗漏’这样的阅读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希望大家能够以自我为中心,更加任性地阅读”。
但作者同时也表示,其提倡的流水式阅读,是对于储蓄知识为目的的存储式阅读理念的一种反驳,以享受阅读为出发点,并非主张“在阅读中一无所获也没有关系”这种观点。他反复强调,从书中获得收获,不应仅仅储存在自己的脑袋里,更重要的是储存在身外,并在之后给出了“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的办法。
03书籍的选择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是9:1的比例。
作者认为,为了实现流水式阅读,书籍的选择十分重要。他将书分为了三类:
不必读的书;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其中,不必读的书并不是指书没有价值,而是对于读者自身来说,没有价值的书。拿我自己举例,我不喜欢英语、未来也没有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计划,那么单词类的书籍对我是没有意义的——无论社会上多么鼓吹英语的重要性;反之,绘本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纯粹是消磨时间,我本人也并没有学习绘画的打算,但是阅读高木直子的绘本可以令我再次感受生活的不易与美好并从中恢复活力,那么高木直子的绘本对我来说就是有价值的。这方面,请以自己的实际需求为主。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作者认为是那些内容具有较强故事性的,例如小说、随笔等,甚至将漫画、绘本也列入此类,理由是“小说中的情节走向非常重要,因此不能跳跃式阅读”。这方面我和作者看法不一,至少就我本人来说,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追求的就是尽兴,我看过的小说大多是在一天或者几天内看完的。对我来说不能快速阅读的书,是那些教科书,或者用于“搭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书籍,那些书籍是我形成某个领域内知识的“枝干”,马虎不得。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除了以上两类的其它书籍。我个人是将部分小说纳入这个领域的,当然随着年纪的增大,时间愈发宝贵,更多的小说则直接被我划入“不必读的书”。
在这样的分类基础上,作者提出了“9:1法则”,及快速阅读书占9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1成,形成连接不断的书流。“在自己的阅读书单中,不能仅有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还要尽量列入能够快速读完的书籍,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切实的进展,这种已读书目不断积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的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作者还强调,可以尝试“一天读完一本书”,每天让不同书籍的内容流进自己的脑海、内心。类似听音乐,超慢速度无法听出曲调。
04水过留痕的四个步骤
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定期回顾。
虽然作者倡导流水式阅读,但并不赞同读过算过,为数量而读。他在书中提出的“一行采集”、“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简单到令人发指,但对于管理已读的书籍很实用(我已经打算开始尝试了,在书评之外准备好自己的一行精华摘录)。
A.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断
作者提出,令人心动的段落,不要记忆,要记录。准备好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如此不断累积。他还特别说明,摘录时不要原封不动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B.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
从“一行采集”中挑选出“最精彩的一行”。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说,每个人阅读一本书,有时候就是为了遇见直击心灵的那一句话。
C.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留住对“那一行”产生共鸣的原因。作者说,如果将读书比喻为呼吸,不要只读(吸),写(呼)也很重要。在之后,也可以凭借这“一行感想”,来唤醒“一册记忆”。作者还建议,除了记录“一行采集”的笔记本(或A4纸)外,最好再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
D.自我评定读书足迹
为了再次确认积累的阅读成果,作者建议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看清自己的阅读偏好,容易明确今后的阅读方向。
05可省略的阅读
可能是书内唯一切题的内容了……
这本书虽然名为《快速阅读术》,但其实并没有介绍过多的速度方法,如之前所说,我个人是很反感通过眼球转动、手指放置等来提升阅读速度的,会令我失去阅读的兴趣,而无需兴趣驱动的专业类书籍,又不适用速读,因此一直很反感“速读术”。
作者全然没提这些令人扫兴的、如同机械的办法。他所说的速读,就是“跳读”,并给出了鉴定跳读内容的三个标志:
A.为了区别其他同类书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
类似于“我经过这样的过去,因此走上了今天的道路”。如果对作者的过去很感兴趣,那么看看也无妨,如果是快消类图书,基本没什么意义,毕竟每个人的成功不可复制。
B.印证理论式主张的特殊事例、经历。
作者认为,此类模式基本套用“理论——事例——理论(总结)”,舍弃事例,直接跳到总结的部分,完全不妨碍理解。这一点我个人持保留态度,在以往看过的书中,一些世俗的所谓教人“情商”的书里,案例的确粗俗不堪,但在一些国外教科书翻译过来的书中,往往是由案例堆砌的,最后结论可能就一句话,精华在案例。
C.渲染期待和危机情况的夸张描述。
比如我这篇书评的前三个部分……
06提高阅读速度的四个步骤
好吧,这一块其实也是切题的内容……
A.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这是了解整本书框架的最快途径,可以迅速寻找书中内容与自己的契合点。
B.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作者认为中间都是事例,不看也不影响整体理解,详见第5部分的第2点。
C.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其实更适用于赶时间阅读、或者阅读目的明确的人,仅根据关键词来进行阅读相关章节,其余省略。
D.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作者提出,不仅要有仔细阅读的基本阅读节奏,还要有1.5倍速的中速阅读节奏,2倍速的高速阅读节奏,以及5倍速的流水式阅读节奏。在一次阅读过程中,有意区分出浓淡,即可避免由于阅读感受过于单调,而陷入拖沓的刷字阅读状态。这一点我自己在以往的阅读中已经尝试过,的确有的章节适合快读,有的则需要放慢速度,而不是全程都处于一个速度。
在这里作者还特意提到,他不建议在阅读时画线,认为不仅弄脏了书籍,对于记忆也并无帮助。鉴于学生时代我见过无数画线的人,但我本人却基本不画,所以不好下定论,毕竟我的记性不好,谁知道和不习惯画线有没有关系呢……
07多读的方法
或许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书籍管理办法。
在很象征性地讲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后,作者不负众望地又回到了闲扯上,事实上他的闲扯比快速阅读术有用多了。在最后一段,时不时可以看到《断舍离》和《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等书籍的映射。作者从“入”到“出”,分享了七个方面的心得。
A.制定一周阅读计划,一日一本视同等闲
作者提出,要以“一周6本”为基准,进入一种“多读生活”的状态。剩下的那天,就是“自由日”,可以设定为非读书日,也可以用来仔细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必顾虑时间。
在这里作者特别提出了一点,就是绝对不要抱着“有时间就读”的心态,如果这样,时间一定会被其他事情侵占。这一点我个人实在太有体会了,不仅是阅读,减肥、某项计划,当我以“有时间就去做”的心态对待时,基本上就是无限期延后。开始某件事的最佳时期,要么是过去,要么就是现在。
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在“自由日”定好下周的阅读书目,然后完成即可。
B.打破兴趣壁垒,增加喜欢的书籍
在选择书目时,作者建议,选择1-2本不太想读的书。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只选喜欢的书籍,最后难免千篇一律,因此扩大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范围很有必要。这方面我也深有同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新闻APP很多都会根据以往阅读习惯来进行推荐,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首页的新闻永远都是那几类,以至于我定期都会重新选择兴趣板块,以免自己陷入单一的消息深井。
C.如何正确阅读不能快速阅读的书籍
在这里,作者提出,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可以粗略分为两种,第一种书籍的内容为事实、主张,例如商务类书籍和时下的一些新书,阅读此类书籍是为了实现自我提升;第二种书籍的内容为故事、情节(比如小说、散文等),阅读此类书籍主要是为了追求心灵愉悦。作者建议,第二种书籍的阅读可以放在自由日读,或者和制定的其他6本书一同阅读——由此我推测中,作者的一周6本书,还是以自我提升为目的的,这一点与我的诉求也很接近。
D.获取书籍的来源要不拘一格
在这条下,作者很坦率地承认,他作为书评人,自然有不少出版社将新书送至他哪里,不愁来源,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要实现流水式阅读的量,经济上也是不小的负担,因此他建议不要限定书的来源,无论是图书馆借、电子书、实体书,都可以作为获得渠道。如果真的可以做到一周6本,我个人建议可以尝试Y马逊的图书借阅功能+实体书。我自己当前待读书籍500本(均为已购纸质书),其余补充来源就是图书馆、新华书店(新书借阅)以及电子书。等阅读完存书,或许我也会使用Y马逊的借阅功能。
E.热爱读书之人,方能与书籍圆满告别
作者在这里提到,之前他已经讲述了“如何挑选书籍”、“如何获取书籍”,那么就该到“读过的书该如何处理”的环节了,并指出,不存储,而选择流动,这个理念不仅适用于阅读书籍,也同样适用于管理书籍。
F.“可以处理的书籍”的判定办法
这一点类似于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提到的,近期内(作者建议为三个月)没有翻阅过的、或者阅读过但是已经不再需要的,都可以被归为此类。对于很多人会有的“留着吧,或许以后会有用”的书籍,他的建议也是丢弃,因为就算以后需要用到,也可以方便地购买到。在当下,几乎不会出现“失而不得”的情况。
G.让书架成为自己的镜子
这里作者再次强调了三个月要整理一次书架,将不同的书清理出去。之所以定为三个月,他还给出了三点理由:1.最近三个月读的书里也会有不需要的书籍;2.三个月前的新书,已经不是新书了;3.过去保留的书籍,现在不一定还需要保留。
虽然对于第二点我个人存疑,但是第一点和第三点在我自己身上的的确确存在着,因此作者建议三个月清理一次书架,我觉得还是可行的。
通过不能丢弃的书籍,认识真正的自我。作者提到,对于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并非应该丢弃哪些书,而是应该保留哪些书。另外,通过思考“哪些书需要留下”,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情趣爱好。
08作者的感悟
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对于当下“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这种观念进行了反驳,认为这是个无聊的命题。他说,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自然而然会想要收获更多,其结果就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当做读书的目的。但作者认为,怀揣着这样的目的去读书,很难享受阅读的过程,并呼吁大家享受多读书的过程。
在后记里,作者强调,“决不能忘记13岁时的心境”,那种有些迫不及待又兴奋不已地翻动着书页,沉醉于其中的心境。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心境,无论年龄和阅历如何,都一定能遇见令自己感动的书籍。
09我的想法
如上,对于作者的大多数想法,我是十分赞成的,即便他介绍的是“快速阅读”,是已读书目的快速增加,但是他本人并没有“为了数量而阅读”的想法,数量多只是他流水式阅读的一个结果而已。
或许因为生活工作环境的不同,作者如此坦然的阅读心境,我虽向往但无法达到,例如最后的部分,作者说不要为了特定目的去读书,而我在离开校园六年后,想要重拾阅读这个爱好,更大的动力来自于学习、服务于技能提升,没有办法不求目的地去享受。
但儿时的心境也的确存在心间,此次为了重启青少年时期的海量阅读,我并没有上来就啃深奥的专业书,而是从自己喜欢的绘本、快消书开始看,轻松建议易读,期待尽快进入阅读快车道,开启获取知识的大门。
对于大多数有心阅读,却因为浮躁的心境、缺失的时间而迟迟没有开始的人,我建议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就打开了心底的枷锁,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