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过于"有效"
也许早期教育并没有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其卓著的功效却不容我们否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一种事实:许多在工作中惠泽于民,并以其才华而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都是在上述的特殊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这些接受特别教育的孩子,会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惊人成绩,而产生其它"并发症"。
二十多年前,在东南亚某国出现了一个据说是两千年才有一位的天才儿童。这位少年的智商高的不能测量,远远高于当时的智商最高值197。具推算,这位少年的智商指数达到210,从而被记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三岁时,他不仅能说本国语言,而且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德语等。四岁时到日本上电视,向公众展现他天才的风貌。令日本观众震惊的是:一道大学入学到似的不定积分难题,他只用了三分钟就正确无误地算了出来。
这位天才少年八岁时也到日本来过,后来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某电视台为了探听究竟,专门就少年后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但是也不知道少年在哪里。唯一获得的信息是:那位4岁就在大学当旁听生的少年,17岁参加全国高考统考时,考是考上了,但平均成绩只有65分。在全部考上的2763名考生中排名第2420位。现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已除去了他的名字。关于他真实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但是,对他的中伤和各种猜测却无所不至。
写这位少年的书有三本之多,但是书中却没有片言只语提到教育方法的问题,只是一味地罗列该少年的优秀成果,如出生三个月就能说"爸爸,妈妈",一岁就能够解答微积分等。不过,从少年父母同意日本媒体披露少年的才能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想像:少年是接受过相当热心的特别教育的。
不知为什么,在中国会时不时有天才少年的诞生。而在日本,这样的少年却闻所未闻。但是,只要幼儿教育做得好,就一定会产生令人吃惊的成果。于是,孩子的父母开始觉得孩子是天才,社会上也沸沸扬扬地传说:这孩子是天才。这样一来,"早期教育"不久偏离正轨,"早期教育"的形象不就受到损害了吗?
要把优异成果的出现看作一件好事情,最重要的事做好后面的工作。如果不能把孩子显露的才能进一步发挥出来,不能把孩子显露的才能和其它别的才能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的显露就变成了炫耀,父母过高的期望也会随之落空。而且,对孩子而言也十分不利。
一般人对才能教育和早期教育持批评的看法,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他们担心象刚才所举的例子一样,即使少年小时候多么具有学习的才能,如果他不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不能凭才能从事一项很好的工作,那也不是毫无用处吗?不错,对父母来讲,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即便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能幸幸福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杰出的能力和温和的人品能相容吗?
确实,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伟人们,他们的人生既有常人所难以想像的丰富多彩和美满幸福,也有曲折起伏以及与常人不同的精神磨难。
首先以莫扎特为例。他身染重病,在父亲死后,生活窘迫,形同乞丐,在妄想和忧郁中英华早逝,年仅35岁。关于它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说他死于尿毒症,有人说他被人毒杀,也有人说他死于大脑疾病。
贝多芬嗜酒成性,52岁得了黄疸,53岁吐血,57岁离开人世。据说,他在失去意识之前,用拉丁语留下了一句话:"大家鼓掌吧!喜剧结束了。"
帕斯卡死时也很年轻,年近39岁。临死前,他告诉他姐姐,"我从18岁开始没有哪一天不是在烦恼中度过的。"
写才能教育论的黑田实朗在他的著作中,对许多天才的成长过程和晚年都作了详细的记述。他在调查许多事例后,写道:"艺术和学问的天才,根据父母的愿望,接受极端的英才教育而成为伟大的人。但是,这却成了他们的祸害,不少人的身心健康受损,在不幸中度过自己得一生。"人们常说,有很多天才是怪人。虽然他们因为不是凡人而受到了尊敬,但是根据黑天先生的看法,我觉得:天才的痛苦也不是平常人的痛苦。
在黑田先生的书中也以这样的人物作例子举了出来。他们因为父母特异的教育方法,(可能还不能称之为英才教育),成了杰出人物,但是他们的一生却很不幸。
例如,英国的文豪约翰·拉斯金,他是由母亲精心培养长大的。他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她把所有的玩乐都看成是罪恶,所以从来没给幼小的拉斯买过玩具。
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父亲给儿子念诗并让儿子自己朗读。当时,小学还不是义务教育,所以拉斯金只上了几个月的学。而大部分教育则是在家中进行的。
他十八岁考入牛津大学。母亲硬是在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密切注视儿子的生活。据说,这位母亲三年多来一直把丈夫留在伦敦,自己住在牛津街。他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妻子离他而去。在晚年,他说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说来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据说,他在长大以后曾经多次发疯。尤其在临死前得一年,他因精神极度错乱而痛苦不已。
哲学家尼采也有一个特异的童年。父亲在他四岁时就去世,他哥哥也在他父亲去世的七个月后死去。母亲体弱多病,和父亲的两个姐姐住在一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另外,祖母也和他们同住。尼采作为女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的成长倾注了女性太多的爱。母亲希望尼采绝对爱他,要求尼采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结果,尼采变成了一个认真,深沉,懂礼貌的孩子。另外他不同于别的孩子,做事刻板,绝对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周围的坏小孩都取笑他,母亲也担心他。
他不太爱玩,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他从青年时代开始怀疑宗教,后来否定神,写下了关于虚无主义的哲学书籍。他45岁时发疯,由母亲和妹妹照看他,第二年死去。
据说,宗教改革加马丁·鲁德的母亲教育儿子很严厉,路德小时候就因为父亲不注意偷吃栗子而受到过母亲的鞭打。一介神父的路德敢于反抗专横跋扈的罗马教王,在当时是需要千百倍的勇气的。
他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但另一方面,他也具有病态得神经质倾向。成年后患上了女性恐怖症。
基督教新教为理公会派的鼻祖,英国人约翰·威斯莱,在小时候也受到过母亲极其严格的斯巴达式教育。他母亲所生养的17个孩子,个个都是做事有板有眼,举止讲究礼仪的人。但是,这17个孩子的婚姻生活大多都很不幸。这一事实告诉人们:母亲家教的过分严厉,她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适应家庭生活。
据说,为理公会宗派的名称起源于约翰的绰号。约翰是牛津大学神学学生的时候,因为生活过于有规律,周围的人都叫他墨守成规者(指生活有规律的人)。黑白先生是这样评价约翰的,"极端严格的教育也许不适合培养和善的家庭人。但是,却培养了他作为一个宗教家和政治家的坚强意志。而且,对他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也很有帮助。
错误的早期教育培养的是"畸形儿"
这样看来,尽管幼儿教育十分有效,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幼儿教育十分有效,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幼儿教育会出现极端,从而使人产生不能回避危害的印象。
前面例子中所提到的莫巴特·维纳也写过这样的话。曾经是天才少年的他,在数学,电子工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建了成为计算机和机器人原理的控制论,从而成为美国大名鼎鼎的大学者。我也十分尊敬他,经向他的学生询问,得知他是一位和蔼的人。但是,他在《从神童走向凡人》的自传中说:他意识到自己养成了某种怪异的性格,而且自己也绝对不是那种让人觉得可爱的孩子……。
而且,约汉·斯图瓦特·米尔也说:他因为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找到平衡而苦恼。别人觉得他为人冷淡,他自己也常常反省自己的性格,努力做到不卑不亢。
那么,早期教育创作出来的都是不幸的人吗?
在前面例子所提到的人当中,有过非凡精力并度过幸福一生的人,也许只有卡路·维第一人。
做牧师的父亲特别注重儿子的全面发展,他不仅要求儿子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儿子具备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在书中,他也这样写道:他优先考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令人吃惊的是,他仔细而彻底地贯彻了教育的理想。从书中以下的文字,我们可以推断维蒂父亲所注意的是什么。"为了让孩子顺利地成长起来,就必须从妊娠之前开始作准备。丈夫要进行自我训练,身体要健康,要有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一个好妻子。只有这样,生出的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在孩子生下来之前,必须为孩子的将来做好准备。而且怀孕期间十分重要,这一点,我们不必赘言。在怀孕期间要节制饮食,肉提上相互爱抚,经常到户外活动,喝优质水,身体保持清洁,忠实履行责任,满足欢悦,而且还必须忠于神。不仅妻子要这样做,而且丈夫也要这样做。如果做到了,神就一定会给我们一个健康的孩子。对一个孩子而言,具备上述条件是足够的。"
维蒂的父亲十分小心,努力不让卡路本人觉察自己的才能比别人出众,他最怕卡路被培养成受人爱的人。因此,他父亲很注意关心他妈妈(妻子),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爱意。在父亲的教育下,尽管卡路具有卓越的才能,受到大家的爱戴,但是,他一点都不傲慢。这在大家看来,也许并不觉得不可思议。
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对幼儿教育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最初的动机如前面所说,是因为自己对教育的现状怀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自己辛辛苦苦所从事的竟是"耽误了善后工作的教育"!我还写书,到处进行宣传,应该说,我的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促进大家对日本的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进行思考。
毫无疑问,过分偏重的早期教育很容易产生弊端,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写了《幼儿园教育,晚矣》艺术,提倡"教育从零岁开始。"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看来,也许会觉得毫无道理,甚至还会有人认为我对煽动英才教育热负有责任。
但是,我不想作任何辩解。通过将近20年的各种努力,一些模糊的东西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而且我的想法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在这里,我想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些说明。
通常,杰出人物的出现都会引起很大的轰动,诸如惊呼:"世纪的天才"、"天才出现了"等等。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创造天才"是有可能的。如果从孩子的早期开始,就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训练,那么孩子即使受到自身能力和身体条件的限制,要让他具有令普通人吃惊的高能力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从本章所叙述的实际例子来看,卡路·维蒂的情况属于例外。因为特别的早期教育包含着危险,稍有差错就会毁掉人的一生。在说明早期教育的时候,我想对其中的"危险"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所谓的杰出人士,他们的人生大起大落。他们之所以不被看作常人,是因为人们只将目光停留在他们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以及早期教育所产生的知识性成果或某一熟练技能上。那么,应该怎样才能掌握过人的知识和特殊的技能呢?这正是父母和专家所探讨的问题。
很少有人象卡路·维蒂的父亲一样,在培养孩子时关心孩子是否有人爱。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对孩子的能力认识不充分,所以早期教育的目的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在第2章中,我向大家介绍了进行15分钟短暂接触和隔离对后来母子(女)关系的影响。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去弥补,但是,心灵的问题却不能弥补,他会因为时机的错失而永远错失。
但是,根据心灵自然产生,龙的儿子是龙的认识,人们常常会这样想: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还是不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他们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因此,心灵培养不象智能培养,得到了父母的足够重视。
我现在切实地感觉到:智能教育问题不断,所以在日本,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培养温和的人品和健康的体魄。
今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等机械将会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劳动。因此,我相信:是智能机器人,而不是知识与分析起作用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到那个时候,早期教育的目的将不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造就具有协调人格和温暖之心的人。因此,我想:具有"显著效果"的早期教育,也必须站在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立场上进行重新考虑。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前面所列举的事例当中,几乎所有的早期教育都是由父亲去实施的。而且,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确实,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光靠父亲一个人的力量就足以完成。但是,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创造人,简单的说,向孩子灌输母爱应该走在知识和技术教育的前面。
即使我不说,也许大家也能明白母爱在教育中必不可少。从近的说,它是注入到知识性早期教育中的能量;从远的说,它能解决困扰学校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一丝不苟的做好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决不能因为大家明白,而等闲视之。
本来,从知识比不过心灵,"健全的灵魂依附于健全的身体"这样的角度出发,我应该向大家谈谈"体育"。但是,由于世人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我手头又没有合适的资料,只好向大家谈谈心灵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掌握的材料比较充分。
"语言前的教育"只能由母亲承担
在第一章 和第二章 中,我就心灵和能力等形成的问题进行了涉及。在《还剩一半的教育》中,我谈到"语言前教育"的问题。婴儿从出生前开始到出生后的一分钟、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进行大量吸收,并对大量的东西进行掌握。这一事实验证了我以前在《母亲从零岁开始的育儿法》一书中的推论。
例如,时实利彦先生,他是日本大脑生理学的大家,写了许多连我们外行人都能读懂的书籍。他1973年去世,在死之前,有人问他:"你是如何站在大脑生理学的角度去看待胎教的?"他回答:"母亲的大脑和胎儿的大脑不是通过神经纤维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只能说,无论母亲的大脑受到什么刺激,它都不会对胎儿构成直接影响。"在时实先生所处的时代大脑生理学主要研究电子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递。
但是,曾经跟随时实先生学习的现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大岛清先生,通过对大脑与荷尔蒙等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母婴之间是通过电子之外的信号进行传递的。根据这一事实,大岛请先生写了一本关于胎教的书。
例如,如果直接作用于母体,就会使荷尔蒙分泌发生变化,使通过脐带流进来的血液浓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胎儿的状态。
语言前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是每天的育儿工作,如跟婴儿说话,喂奶合抱一抱婴儿等。在婴儿开始会说话并开始教他记住某些东西之前,按理来说,婴儿所接受的东西远远要超过父母教他的东西。甚至在母亲的肚子里,婴儿也在进行知识的摄取。
由此看来,语言前的教育,其范围之广,已不是以前的早期教育的概念所能完全覆盖的。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所提到的例子中,父亲们也都是从孩子相当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但是,几乎所有的记述都是这样写的:"孩子开始懂得语言的同时,就开始……"
这反映了他们的共同想法,认为:"要提高孩子的才能,就必须首先让孩子理解语言,然后用语言进行说明和教育,如果能够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能力没有递减之前,让孩子熟练运用语言,那么,凭借孩子惊人的吸收能力,他就能够进行学习并掌握我们交给他的东西。因此,孩子最先需要的是语言教育。"
事实上,任何一个天才儿童,在未满十岁之前都能自由读写多国语言,能够一本接一本的通读难懂的书籍。就这样,他们的才智在阅读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不是强制,而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父母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为了让父母高兴,孩子努力学习。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学习起来就不觉得累,而且孩子还能很快记住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知识。确实,这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今后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光用语言去培养孩子的问题。或许,在会说话之前,婴儿通过母婴纽带所学到的东西会多于通过语言教育所学到的东西。
母爱培养孩子的人性
关于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接收到什么以及如何接的问题,事实上,现在我们只能想象。然而,尽管它在学术上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无论是通过各种例子,还是从母亲们的实际感受来看,我们都很清楚:婴儿和母亲之间有一条纽带在维系着。
通常,我们人在开始让孩子熟练使用语言时,就开始用语言进行意思的传递。动物和人的不同在于人拥有语言这种意思传递的手段。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眼睛和嘴一样会说话""感觉有杀气,不由得回过头来"。因此,传递意思并不一定需要语言,不用语言也不能说是低级。尤其是在培养人品的时候,这种不用语言也能进行意思传递的"纽带",我觉得,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狼少女阿玛拉和卡玛拉的故事被写进了各种出版物之中。在某种意义,1983年记录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伊扎贝尔少女的故事,与之形成了比照。
伊扎贝尔的母亲是一个口不能说,耳不能听的聋哑人。在伊扎贝尔出生后,家人为了让她们母女躲避世人的目光,在一间形同牢房的漆黑房间里,整整对他们进行了六年半的监禁。伊扎贝尔出生时,是一个没有任何异常的正常婴儿,但是在经过六年半的监禁之后,被人发现时,她却变成狼少女的模样:嘴巴不能说话,对陌生人充满敌意,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她的行为据说,只相当于出生六个月的婴儿水平。但是经过梅逊和戴维斯两位大夫的共同教育,这位不幸少女的词汇量逐渐增加,数年之后,她达到了能够进行日常生活的水平。出生后到六岁半的时间里,没有人跟她说过话,陪伴她的只有黑暗和寂静。可是,伊扎贝尔却融进人的生活,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伊扎贝尔和母亲的肌肤之亲十分丰富。既不能听也不能说的母亲不可能听得见伊扎贝尔的哭声,也不可能对伊扎贝尔说出温柔的话语。但是,她可以通过搂抱婴儿,和婴儿进行心灵的交流。正是这种心灵的交流刺激了伊扎贝尔的大脑和心灵,并培养他作为一个人的心灵。
幼儿教育是从培养心灵开始的
如果心灵,性格和气质都有培养期的话,那么我想,这个培养期就是语言之前的时期。谈到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问题,我们必须向卡路·维蒂父亲所说的那样,从孩子未出生之前开始考虑,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说他是早期教育还是英才教育了。至于什么是对孩子的真正教育,我们都得从新考虑。
接下来是临界期的问题。一般认为,心灵的培养也有临界期。据说,小时候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多数会有问题,我们不能说这些孩子是因为不争气才自甘堕落。而应该说:这些孩子是因为在某一时期之前没有被爱过,所以不能接受爱。也就是说,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没有养成知足的心理和被爱的心理。即使是临界期的问题,最主要的不也是关于心灵的吗?
以前,大家认为性格等存在着天生的因素。这是因为,当周围的人意识到婴儿的性格和人品时,临界期早已过去。而当临界区的时机错过时,婴儿的性格和人品就难以改变了。所以,当有人觉得人的素质和气质都是天生的时候,我们其实不必大惊小怪。
例如,上学后老师反反复复的教育学生,"不要以强凌弱","要体谅他人",可是学生就是不明白。这是因为,在进行语言教育之前,学生从还不懂得语言开始就反复接受教育。这种心灵的教育优先于各种知识的记忆,是那个时期刻在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
说到心灵教育,似乎让人觉得很难很难,其实,它并不难。对新生婴儿的初次爱抚,喝奶时,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视线交流、母亲对婴儿的逗笑以及母亲对婴儿出声时的应答……这种母婴之间的交流是母亲和孩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东西。
人们常常把意思的传递叫做"交流",而日文字典,对它的解释是"用语言进行意思或思想的传递"。这是他本来的意思。所以,我想: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相互感觉以及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纽带,可以用文字表达为:"不用语言的交流"和"语言之前的交流",婴儿所感受到的首先是"语言之前交流",然后婴儿的心灵和能力才会成长。我希望大家知道教育"并不是首先从懂得语言开始的"。
至于如何有效的进行早期教育,那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不断深入探索人的可能性,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在日本人所需要的首先不是人的可能性,而是幸福的人生。即培养一个能使自己幸福并使21世纪的人类幸福的人。
在日本,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谚语有"三岁看小"和"先入为主"等。贝原益轩在《和俗童子训》中也认为:如果开始有一样东西定了型,以后再想让别的东西定型就很难。
他说:"大概小孩都没有善恶之分,从小学到了什么,长大了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先进入孩子心中的东西一旦定性,以后无论是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很难动摇孩子的意志。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接近好人,给孩子指引一条好的道路。"
二十年来,我一直对现有的教育方法忧心忡忡。我觉得,在现有的儿童教育方法指导下,即使儿童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也会因为能力生成临界期的耽搁二白白地被葬送了。
这样的话,我曾经说过多次。但是,却没有引起什么反应。既没有人提出批评,也没有人对教育的时机和顺序进行研究和实验,更没有人再重新问起。我觉得,想铃木镇一先生对小提琴教育的毕生探索和实践,以及石井勋先生对汉字教育的毕生探索和实践都是特例中的特例。他们两人的教育方法在开始时,都受到了社会的百般阻挠。
但是,我相信:在将来某一天会有更多的人携起手来,共同去研究教育问题并掀起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并且相信:人们对儿童以及婴幼儿的思考也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第四章 从右脑开始培养人
幼儿教育,首先要开发人的右脑
1982年登载在某科学杂志上的两张照片成为我关心左脑和右脑问题的契机。这两张照片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拍摄的大脑PET断层照片。PET又叫阳电子放射物X射线断层照相术。在作大脑PET时,要先向人体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糖,然后再作大脑CT电子扫描。从扫描后的得出的大脑断面图可以看出什么地方血流量多。那个地方的血流量多,就说明那个地方的大脑活动活跃。
这两张照片反映的是两个人在听莫扎特音乐时的大脑活动情况。一张照片显示的是音乐家的大脑情况,而另一张照片显示的则是普通音乐爱好者的大脑情况。
虽然这两个人听的都是莫扎特的音乐,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大脑活动情况却不一样。拿一个人的左脑和右脑相比较,音乐爱好者的右脑血流量多于左脑;而音乐家的左脑血流量多于右脑。
过去人们常说,左脑具有语言的功能。我们知道,当左脑因为事故和脑出血等原因而受到伤害时,人就会产生语言障碍。1981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斯佩里获得诺贝尔奖后,大家才真正开始注意左脑和右脑的不同功能。另外,在斯佩里获得诺贝尔奖的前一年,美国电子学家布莱克斯利出版了一本叫《THERIGHT BRAIN》的书。日语译名叫《右脑革命》,是大前研一先生译的。该书非常有意思。
以前,人们说,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感觉来记忆的。这种体育论的观点喝左右脑的理论完全相同,说的都是一回事。但是,大脑生理学却没有接受这种"左脑"和"右脑"的观点。
根据《右脑革命》和其他书籍的说明,作者把左脑叫语言脑或优势脑,而把右脑叫音乐脑或劣性脑。劣性脑的说法是西方人的发明,让人觉得有趣。这些,我们且不去管它。首先,左脑主管"说"、"读"、"写"、"计算"、"组装"和"分析"等理论性和说理性的事项;右脑主管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的艺术和体育,以及主管不好用语言表达的领域,如"立体感"、"类别"、"直觉"和"信仰"等。
说的在直白一点,右脑的主要机能是抓住事物的整体,进行空间认知和类别区分。空间认知是人的基本机能,而类别区分则主要是以区分人的长相为主。但是,左脑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左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因此,如果让我来说的话,我是不会把右脑叫"劣性脑"的。你想,当一个人接触到美妙的音乐和高雅的艺术时,他的大脑会随之兴奋起来,并真实的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高雅。因此,如果让我说,我会把右脑叫"高级脑"。
关于右脑的问题,音乐家丰田耕儿和小林武史所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位世界级的音乐家都是通过铃木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说:"铃木式不同于别的教授法,它不用乐谱。我们就是在铃木式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觉得:自己的音感和通过乐谱成长起来的人不同。"
确实和他们所说的一样。同样一种音乐,通过乐谱去记和通过耳朵去记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听音乐的方法不同,大脑起作用的部位也会不同。这一点连我这个外行也似乎明白了。
直觉、空想、超心理性力量以及心灵感应等,它们或许都是右脑的机能,而这些机能都一直隐藏着。总而言之,左脑是理解的脑,右脑是感觉的脑。
但是,尽管人脑有左右之分,而实际上,人的左脑和右脑是连接在一起的。它们的连接部位叫脑梁,由1到2亿个神经纤维所组成。由于左、右脑的连接,使得进入左右脑的不同信息以及在左右脑整理形成的不同信息能够进行互相传递。因此,左右脑的机能并没有明确的分工。斯佩里博士为了医治重症的癫痫症,曾经对切断脑梁的患者进行了左右脑机能的研究,研究发现:尽管患者没有脑梁,但是并不影响他的日常生活。我们还知道,一些患者的大脑部分受损后,由于大脑的其他部分具有替代的功能,从而可以使大脑的机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因此,尽管使用左脑和右脑的表达不太正确,但是通过把大脑进行分类考虑,可以使问题具有象征性,看上去一目了然。
我向来喜欢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所以,打算使用左脑和右脑的说法。但是左脑和右脑的问题并不象说的那么单纯,这是我需要事先声明的一点。
前面几章我谈到了胎儿和婴儿的能力、母婴之间的相互感应以及语言之前的交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右脑的问题。我觉得,从前被学术所忽视的问题和不能理解的问题,大部分都属于右脑的问题。因此,我想根据这一观点,对胎儿和婴儿以及早期教育的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
胎儿明白母亲为什么哭泣
例如,把胎教和早期教育作为右脑的问题去思考,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有人曾经让我在二万五千赫兹的超声波电子扫描仪前,对胎儿的行为进行过观察,我发现胎儿的行为令人惊讶。在京都府绫部,有一个开了30多年妇产科的大夫夏山英一,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使用扫描仪,来对胎儿进行观察。他照出的超声波画像十分清晰,在妇产科的大夫当中享有盛名。我也看过夏山大夫拍摄的画像,画面确实很清晰。即使孕妇自己还没有觉察到自己怀孕,但通过超声波也可以将胎儿看得一清二楚。其中,有两例胎儿的情况让我深受震动。
第一例的情况是这样。有一个孕妇每月都要到大夫那里去,通过超声波和婴儿见见面。可是,到怀孕第十七周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异常情况。护士说是"破羊水了"。这位孕妇听后,惊慌失措,马上就哭了起来:"不、不,我坚决不要打掉这个孩子。我见到了孩子的脸蛋。我还给孩子起好了名字。大夫,我求求你给想想办法"。其实,根本就没有破羊水,而且羊水还很足。
"这是假羊水,请不用担心!"在大夫在耐心做说服工作的时候,镜头一直监视着胎儿的一举一动。在说服工作的这一段时间里,画面中的婴儿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开始时动作比较迟缓,后来动作吓人。最后,动作开始逐渐怪异,婴儿的头部、胸部和腹部出现细微的痉挛。后来,这种痉挛遍布婴儿的全身。其动作是突发的,看不到有事先的预兆,而且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很细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