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庸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为人处事追求适中、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都不合适。

《中庸》是儒家经典,位于“四书”次位,已传承两千多年。未读《中庸》前我也以为“中庸”就是保守的“过犹不及”;读过《中庸》后才发现自己的无知,虽对其意不甚了了,但深感其博大精深,久久不敢下笔写一点点自己的感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开篇即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的核心是“修道”--自我教育。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善良的天性去办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修道、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这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就是要慎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合一于至诚、至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做到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天性与人性的合一,理性与情感的合一。

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其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其基本内涵是在动态中把握和贯彻“中”的原则;“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其基本内涵是“礼仪”;“中和”则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其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中庸》《大学》这些国学经典,都是引导我们修身养性,成为君子的好著作。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合乎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

如何行中庸之道?五达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具备三达德:智、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如是,可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虽然时代变迁,五达道、九经之内容已不再全部具有,但我们仍能从中汲取营养,行中庸之道。

读书不易,读国学经典更不易,我们已远离古文经典太久了,一部《中庸》读过几遍仍不能解其意。两千年来的科举虽有其弊端,但自幼诵读国学经典,对于一个读书人修身养性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 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