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 Lee公子 摘录
以下摘录自《下游老人》(【日】藤田孝典)第三章
“全民晚年总崩溃”的时代
在上文中,我基于现状,说明了老人走向下游化的危险及其演化模式。但是,下游化并不是在人们进入老年或接近老年时才开始成为问题的,与我想到要执笔本书的理由也有所联系。如今逐步开始凸显的老人的下游化,不过是今后将会发生的社会地壳运动的一幕序曲。
所以,在下文中,我们不如把焦点集中在“今后”上。对于现在还在工作岗位上的诸位来说,把这些内容当成“自己的事”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在人们的少年到青年时代,我们已经能从各种各样的方面看到"下游化"的苗头。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在迎来超老龄化时代的日本,很多人脑海里"安逸的晚年"也许只有一小撮人才能够享受。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的视线将从老人转移到在职的一代。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沦为"下游老人"。我将就此危险性予以说明。对于现在还在工作的在职人员来说,这个话题是非常残酷的。
得到的养老金有减少之虞
首先是养老金的问题。老年人从公司退休以后,收入就必须依赖自己的养老金了。但实际上,人们能拿到多少钱呢?
根据内阁府公布的《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很多人觉得将来全家能够拿到的养老金额度在"每月10万~20万日元"。其中回答"10万日元左右"的最多,占到了19.8%,接下来回答"15万日元左右的"占到19.1%,回答"20万日元左右"的则占16.2%。
这些回答基本是妥当的。实际上,不得不靠每月20万日元以下的养老金生活的老年家庭占到了绝大多数。也就是说,现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成为老年人之后,大部分人的年收入只能达到"相对的贫困层",即生活保障基准线上下的水准。
资料来源:内阁府《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对象为35~64岁的男女)
比如说,现在(2015年前后)达到65岁的人,从20岁到60岁缴纳了40年(每月480日元)的厚生养老金保险费。如果年收入超过了400万日元(现在有收入者的平均年收入),即平均月收入38万日元,则退休后每年的养老金合计支付为198万日元,平摊到每个月,也只能拿到165 000日元。
退一步说,在收入没达到这个标准的情况下会怎么样呢?如果在40年内平均月收入在25万日元,则退休后每年的养老金支付额是157万日元,即每月只能拿到13万日元(数据根据日本养老金机构的标准估算)。
简而言之,即便有一般水平的收入,在晚年得到的养老金每月也会低于20万日元。而且我们不能忘记的是,领取养老金的人还要缴纳税收和保险金,实际拿到的金额还会减少数万日元。
个人的生活要求因人而异,有些人也许觉得"独居生活每月14万~15万日元就足够了"。但是20岁时的月收入15万日元和70岁时的月收入15万日元是有天壤之别的。正如前文所述,年纪越大,就越有遭遇不测的危险。何况在今后,政府为了维持养老金制度,把发放额削减到比今天更少的程度也很有可能。
尽管如此,如今这个国家的"养老金信仰"还是固若金汤。
根据《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想要用"国家养老金"支撑老年生活的人超过了八成。接下来有46.2%的人回答说"依靠支出储蓄金和退职金",有45.6%的人回答说"依靠工资",说依靠"民间的个人养老金"的有15.2%。总而言之,如今日本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养老金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但是实际上又怎样呢?像第二章举出的例子一样,光靠养老金无法生活的人们朝我们蜂拥而来,寻求帮助和咨询。
老年人的贫困和死亡是直接挂钩的。一天只有两餐而陷入营养不良的老人并不罕见。另外,很多老人在患病之际,由于在是否就诊上犹豫不决,拖到病情十分严重才去就诊。而且到他们家里访问的时候能看到,有老人因为付不起自家的修理费,墙壁、天花板和窗户上破了洞都没有修理,在穿墙风呼呼地吹的环境下生活。这里我再强调一遍,这些人绝对不是手里没有养老金的,其实他们都能领到一定额度的养老金。
对于手里拿到的养老金很有可能继续缩水的在职一代来说,光靠养老金维持生活,已经基本没有可能。
年收入400万日元以下的人群下游化的概率很高("全民总下游"时代来临了)
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池田勇人内阁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每个家庭都在设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日本社会成为国民共同享有的"全民中游"社会。
在当时的社会,别人家有的家具、电器,自己家也理所当然地会有,是"新三种神器"(彩电、空调、轿车)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时期。
在当下的日本,"全民中游"的意识还没有崩溃。在内阁府2014年6月的《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中,无论男女,有九成以上的民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在"中游"水平上。
但是,我敢在这里断言,这是一个幻觉。
往后的日本社会已经没有中游了,只会有"一小撮富裕阶层"和"广大的贫困阶层"的两极分化。并不是邻居和你过得差不多,你就可以心安理得,我们全民正在缓慢且一步一步地走进贫困。
自己处在哪个生活水平线上?衡量这一点的指标有几种,其中最简明易懂的就是年收入。根据国税厅2014年的调查,日本民营企业的从业者在2013年的平均工资收入为414万日元(单人收入,家庭全体不计在内)。
资料来源:内阁府2014年《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
不过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即便平均年收入在400万日元,老年被迫过上紧巴巴的生活的可能性相当高。
另外,我再次请读者必须注意的是,年收入400万日元只是平均值,而不是中间值。我们不能忘记,只要有一小撮大富豪存在,就能把平均值往上抬。实际的数值范围从现在起只会更低,有一大群在职人口过着年收入不足400万日元的生活,这些人才是多数派。
贫富悬殊的未来
不只是日本,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这种由于少数社会上流人口占有极高收入而导致的"财富单极集中化"都在发生。2014年5月,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过去30年间上游1%人口所得收入比例的变化》报告。根据报告,占社会总数1%的上游巨富在全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份额的数据,以1981年和2012年做比较,美国从8.2%上涨到了20%,日本从7.5%上升到了10%。也就是说,在美国,所有劳动者的收入总额,被只占人口数1%的上游人占有了20%,日本则被这部分人群独占了10%。另外,在美国,10%的下游人群的收入额从2000年开始8年间下降了约10%。也就是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反向差距正在扩大。
虽然日本的现状还没有美国那么显著,但今后的经济差距将日益扩大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并且这意味着,仅依靠在职人员工资按比例缴纳厚生养老金的体系和国民养老金制度,是无法维持生活的。
资料来源:OECD "Focus on Top Incomes and Taxation in OECD Countries: Was the crisis a game changer?" (May 2014)
并且,在一小撮富裕阶层和贫苦大众两极分化的社会里,用平均年收入衡量自己的生活水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就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普通"而麻痹大意的原因所在。
过去和如今的400万的价值完全不一样
不过,面对未来的养老金收入不足仍然无动于衷的人恐怕为数不少。那是因为现在过着一般水平生活的老年人在职时年收入在400万日元以下的情况还是不少的,既然这样,只要储蓄充足不就行了嘛,人们恐怕会这么想。
但是,"年收入400万日元"在过去和今天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若只拿结论来说,过去人们还享受着各种各样"看不到的恩惠",如今这些好处已经尽数消灭了。理由就在于此。 比如在第一章中提到的,往后想要子女照顾父母、老年生活靠一家人扶助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前文所见,65岁以上的老人和子女的同居率在1980年约有七成,在2012年已经下降到42.3%。另一方面,老年人的独居数量正在实实在在地增长。
有和白发高堂一起生活的经验的人,恐怕对自己的晚年也常常会抱有同样的想象。但是,晚年和子女同住的可行性正在慢慢消失。
如今可以说,老年人孤立的现状还处在走向扩大的入口。如果来自家族的扶助毫无指望的话,人们只有靠养老金和一些额外收入以及个人积蓄自求活路,除此以外并没有别的办法。 另外一条"消失的恩惠",则是企业福利待遇的变化。比如说,在过去,除掉用现金支付的工资以外,很多企业还准备了住宅补助(职工公寓)和各种补贴,那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利待遇,他们雇不到员工。
但是,由于近年来经济不景气以及雇用环境的变化,这些福利待遇被砍得一干二净。奖金和退职金的发放额也在缩水,甚至消失无踪。比如东和银行经济研究所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2014年冬,在问卷上回答不会发奖金的中小企业占到了总数的28.4%。而且,根据大阪城市信用金库的调查,大阪府内40.6%的中小企业在2014年夏不发奖金。考虑到大多数劳动者都在这样的中小企业工作,实际情况可谓是相当严峻的。
四成的家庭几乎没有养老的资金?
这些奖金的消失,将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其中一点就是储蓄额。比如说,根据2014年总务省统计局发布的《家计调查报告(储蓄、负债篇)》,现在正在工作的"劳动家庭"(二人以上家庭)的平均储蓄余额为1 290万日元。也许会让人意外地觉得储蓄还不少,这也是平均值的障眼作用,实际的中间值大概为741万日元。
以100万日元为基本单位,"储蓄不足100万日元"的阶层占比是很大的,达到了12.4%;如果算上"500万日元未满"的家庭,两者则占到全体的39.5%。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数字可谓非常严峻。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假使储蓄不满500万日元,在进入老龄期以后,堕入下游的危险是相当高的。
以往的人不花完工资也能生活,现在则是不用掉大部分工资就难以生活。加上职工公寓和住宅补贴等企业给予的福利待遇也很少,维持生活的开销在逐年上升。
另外,在现代生活中,尤其在城市里,没有手机和电脑是非常不便的,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围绕互联网为中心,以"谁都拥有网络移动终端"为前提而逐渐成为体系。如果不购买这些商品,就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这种情况的基础条件正在日益形成。按理说,生活、文化的层次有多少程度的上升,年收入也要依此成比例增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而且,根据日本银行资金循环统计(2014年第四季度速报)来看,国内金融资产总额为1 694万亿日元(2014年),这笔钱大部分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持有。现在的老年人乘着高速经济成长的东风,享受了置产的有利条件,可以说是极其幸运的一代人。这也就意味着如今的老年人比起将要步入老年的青年一代来说,还是非常富裕的。
尽管如此,在他们之中已经开始产生了下游化,我们必须带着更强的危机感去理解这一事态的严重性。
非正规雇用将和下游化挂钩
非正规雇用的事态是非常严峻的。2014年非正规雇用者占国内总劳动人口的37.4%,从20年前的20.3%来看,可谓是有了大幅增加。
本来,非正规雇用的做法起源于外语翻译等需要高度专业技术的领域,专业人员以自由承接的形式包干业务。这种做法从一小撮专业领域逐渐扩大,如今已经作为一般的劳动模式固定下来。
这种做法开始大幅推广的时间点大概在2000年,那个时代"自由职业"的概念大受追捧,在年轻人中广泛普及。在当时,这是一个自由且新颖的工作模式,得到了人们"真潇洒"一类的正面评价,成为风潮。实际上,这只为资方削减人工费做出了贡献,众所周知,它的流行成为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我想,很多人已经对此有实际的感受了。非正规雇用者最大的危险在于无法参加厚生养老金和社会保险,生活福利非常薄弱。为此,只要他们继续在非正规雇用的情况下工作,在晚年可以拿到的养老金只有基本的国民养老金;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再加上他们没有正规职员那样的奖金、涨薪、退职金等待遇,工作所得就等于"现在的生活费+防老钱",这让他们很容易就和下游生活挂上了钩。
非正规雇员只能拿到正规员工的三分之一
同样是年收入400万日元,有厚生养老金与只有国民养老金收入的情况相比,收入额会产生多少差距呢?
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非正规雇员能拿到的国民养老金约78万日元。在第一章中,我们讲到,在首都圈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的生活费一年大概需要150万日元。用78万日元过一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可能的。
而且,和正规职员比较,非正规雇员的养老金一年会少110万日元。假设从65岁开始再活20年,两者间就有约2 200万日元的差距;活上30年,就会产生约3 300万日元的差距。
即便年收入相同,是否加入厚生养老金,对晚年获得的金额会有很大的影响。反过来说,这就意味着在没有参加厚生养老金的情况下,你在工作时期就必须要准备一笔相当数量的储蓄。
即便能够达到一般平均年收入水准的正规雇员,他们在晚年遇到风险的概率也不低,非正规雇员走向下游化的危险有多高,就更不必多说了。
在非正规雇员达到40%左右的社会,这样的贫富差距已经不能靠玩弄所谓"自我责任"的漂亮言辞蒙混过关了。
而且,总有人叫嚷改善雇用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更进一步的经济增长"。照他们看来,经济如果增长起来,非正规雇用就会减少,正规职员就会戏剧性地增多,大家就能幸福。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讽刺的是,国家公布的资料就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财务省的《法人企业统计调查》,企业的留存收益(指狭义的内部截留)有增加倾向,在1988年超越了100万亿日元,在2004年达到了200万亿日元,并且在2012年突破了300万亿日元,到2014年9月,达到了324万亿日元的最高纪录。
不管经济状况如何,企业都在搞自己的小金库,私自截留的预备现金还是一如既往地多。这样,企业收益就不会还原到投资和人工费上,只会回流到小部分人和企业的手里。 主张"富裕阶层只要越富,财富也自然会流到贫困阶层手里"的循环调控政策,对贫困问题的改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企业的获益只会单方面地扩充其内部小金库。
实际上,企业是可以把收益分配到人工费上的。正因如此,针对劳动条件和工资改善一直没有指望的现状,劳动者们应该不管什么正规雇用或者非正规雇用出身,大家团结一致,要求企业和其经营团队改善待遇。
在退休成为老年人之后才考虑"今后该怎么办啊",就为时已晚了。现在就要站出来发声,即便只能有少许改善,也要推动从业环境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当务之急。
独居老人预备军的未婚率增加
最后需要附带提到的是年青一代的未婚率增加,这将会增加老年下游化的危险。
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人口统计资料集》(2014),1965年的终生未婚率,男性为1.5%,女性为2.53%,处在极低水平;但是在2010年,男性增加到20.14%,女性增加到10.61%,已经到了每5个男子就有一个终身不娶,每10个女子就有一个终身不嫁的时代。
终身未婚率的高涨,体现为出于经济理由而不结婚(无法结婚)的人群在增长。不少年轻人都长叹一声"我已经没有可能结婚啦",从而放弃了成家的打算。 即便结了婚,由于工作时间长、工资也很低,或出于对未来的不安,夫妻因争吵和冲突不断而离婚的情况也在增多。
在"现状篇"里,我已经提到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孤立会有多危险。如果不成家,在晚年陷入社会孤立的危险是非常高的。
并且,我们并未预想到一辈子打光棍的人群数量会增长到这个地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只有以成家为前提,这些制度才会充分发挥作用。等到年轻单身汉成为独居老人的时候,以往的制度能不能应对万全,我对此十分怀疑。
子女会被父母留下的固定资产搞垮?!
空家问题
父母给子女留下的住宅和土地等固定资产,却给子女的生活带来困扰。由于住在老家的父母死亡或入住到老人院,空家的情况越来越多。
关于这方面的咨询数量也在增加。在2013年,全国的空家数量达到了约820万户,空家率为13.5%。和20年前相比,增加了约370万户,数量增加近乎一倍(根据总务省统计局调查数据)。
老家虽然说已经没人居住,但这不代表它不会消耗金钱。在某些情况下,管理维持费和固定资产税的开支每年会膨胀到50万到60万日元。如果置之不理,房子里就会杂草丛生,滋生害虫,给近邻带来麻烦。索性拆掉又怎样?如果备不齐高达几百万日元的拆房费,也无从着手动工。
另外,即便把房子拆掉,在空出地皮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负担也会增加;而且即便腾出地皮,也未必能有下家接盘,结果也只能放着不管。这样的固定资产被人们揶揄为"负动产"。实际上,"负动产"给子女的生活和精神带来负面影响的现象已经产生。
想甩也甩不掉的"不良资产"
这些得不到利用的土地维持费每年都少不了,经济上有余裕的家庭也就多不了。而且,很多老年人对祖上代代相传的土地在自己手里丢掉这一点怀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和精神负担。
另外,加深这一问题严峻性的重要理由,在于"只要拥有(生活上不使用的)家宅和土地,生活保障申报手续就不好办"。
经常陪咨询者前往福利事务所、援助咨询者生活的我,常常会遇到在出生地拥有土地和房子,却交不出固定资产税的老人和其子女。即便是过去可以卖个好价钱的地皮,现在的价格也跌得很厉害。土地白菜价也找不到买主而无法出手的情况是实际存在的。
比如,我陪同去申请生活保障的一名68岁的男子就说:"虽然我在鹿儿岛县有一块小小的土地,但它若值上几个钱倒还好了,上面有空着没人住的房子,要处理也处理不掉,因为杂草唰唰地长,只能找来专门的工作人员来除掉,这个家只会让我们在除草上耗费钱而已。"
这位男子准备在死后把地皮转给外甥和亲戚继承。
我们可以预想到,这种可以称为"不良资产"的问题,以后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必须牢记,以往会被认为是"资产"的玩意儿,往后也许会变成"负债"。
相关阅读:
《下游老人》:从“普通老人”沉沦到“下游老人”的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