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 19:00-20:00,专业课程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于莉莉老师,与青年教师分享《学习共同体课堂结构》。
于莉莉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课程开发、授业研究及教职开发,其主要翻译著作有《教育方法学》((日)佐藤学著)
进入六月,分科学习基本结束,每周三的北师大专业课程是我心中的期盼,尽管学习北师大课程很烧脑,但是我为能够当回大学生,在大课学习而兴奋不已。
《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是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专业课程第二十九讲,何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
一、何为学习共同体?
于老师给大家介绍的是日本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理论”。
为什么要构建21世纪的学习共同体学校?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个国家都进行了一轮新的教学改革,包括我国在内,教学改革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各国的教育都开始寻求应对21世纪的知识型社会。
2、进入21世纪后,各国教育都朝着多文化共生社会方向发展。
3、OECD各国国家标准当中,都体现出了如何应对贫富差距风险社会的一个需求。
进入21世纪后,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高质量的学习,这给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就是在这么一个社会背景下、在这么一个基础上基于各国提出来的,既要追求教育质量,又要追求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就像我们国家近来提出来的最核心的内容,既要追求教育公平,又要追求教育质量。
4、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以下变化:
(1)课程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基本上是程序性课程,现在是以探究为主,以课题型课程为主。
(2)课堂的改变。
21世纪的课堂实现了一个同步教学向协同学习的转型。
佐藤学教授把这种在大家没有感知时,就发生的转变称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情景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会多一些,但2000年以后,我们国家也发生了这样的学习模式、学习形态的转换,这种教学与学习模式的转型,是伴随着产业社会向后产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最典型的学校教育的隐蔽性变化,这种基于创造性、探究性学习的知识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形成,构成我们认为的21世纪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伴随着多媒体教具的发展、物理环境的转变,这种课堂形态的转变在现在的教室当中比以前更普及了。
(3)进入21世纪后,学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各国现在共同追求的是既要保证教育质量,又要推进教育公平,这个核心理念推动了教师职业发展步伐,现在的学校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教的专家变成了学的专家,学校也成为老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同时学校也担负着地域发展共同体、文化中心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不仅仅是对于课堂的改变,也是对于学校主体改革这样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学习共同体的改革首先要提到一个“改革的愿景”,它的愿景具有非常大的一个优先性,随着教龄的增长,我们很多老师经历过基础教育的好多轮改革,在改革中我们经常听到周边有这样一些声音:我们没有时间、我们缺乏人手、我们没有资源……这会导致改革无法进行下去。
佐藤学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学校改革中一开始最欠缺的是对改革愿景的共享、共有,如果不对改革愿景共享、共有核心理念无法落实到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佐藤学教授提出学习共同体既是学校改革的愿景,又是支撑学校改革的哲学。
为什么要进行学校改革呢?是为了建设有特色的学校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吗?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吗?为了创建精品课程吗?
改革愿景就是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它能保障老师知道现在最重要是做什么,最核心的工作在哪里,不会被工作中的一些杂事、杂务牵绊住,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本质上讲,学习共同体是课堂文化形态的变革。学习共同体不是找出学生的共性,而是发掘出学生不同的个性,以形成独一无二的共同体,强调倾听、记录,努力思考、主动分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贫富差距的出现,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只有追求教育水平和教育本身的公平。
二、学习共同体学校最基本的三个核心理念
1、公共性:开放课堂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所有学科老师都来互相观摩课的话,我们队学生的认识就好更充分、更完整。
2、民主性:在教师中,民主性会被忽略掉。佐藤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一个350人的学校中,一年中有多少学生会出现在老师的办公室的谈话当中?经过调查发现大概是1/10,这些往往是问题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或者是有某项特长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从老师话语中出现的学生是有限的,但不能以此来说所有学生没有被关注到,这从侧面反映我们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想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是不可能的事情,对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3.卓越性: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追求的并不是学生生生间的对比,而是学生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的这样一个优越性。
在教室当中真正想形成学习的话,第一点就要学会倾听,学生从倾听开始,才能够不断地去深入思考。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眼睛是为思辨做准备的,耳朵是为参加做准备的,你只有倾听别人后才能不断去参与,所以说课堂上构建互相倾听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如何建构,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模式。
构建协同学习的三要素:基于学科本质展开学习、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老师要给学生设计挑战性课题。
协同学习并没有体现出合作学习那样一个固定的程序性操作,协同学习需要老师针对学科本质、针对班级相互倾听构建的情况、针对自己课题的设计这三者,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来展开。
三、为什么强调静悄悄的课堂理念
静悄悄的课堂中,学生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实现活动合作的反思,学习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师生。
互联网加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有关的教育学知识,让课堂真正实现公共性、民主性和卓越性的核心理念。
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自己可以有底气欢迎教师和家长等随时进入课堂听讲,不惧批评意见;更希望老师们的课堂交流是开放性的,常态课成为教学研讨的形式,并不局限在上公开课才能去听课和学习;我们不再为了一节所谓的完美的课堂而去表演给听课老师看,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不好。
我渴望班级人数不超过三十人,教师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去和孩子们交流,也希望不以成绩作为孩子优劣的评价标准,老师能够发展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我祝愿每个孩子都能一天天更美好,都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孩子之间的对比是自己的昨天和今天进行比较,而不是总拿一些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不公平的比较。
总之,这是一节烧脑的课程,也是值得我去深思的一节课。
当我还在用合作学习上课时,于莉莉老师讲到了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为了创建学习共同体,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让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中,学会学习。
这无疑给我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
唯有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明白这节课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