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营2019》自开播以来,话题讨论不断,昨晚,一场激烈的踢馆赛强势来袭。节目中,中国风、美声、戏曲等多元表演风格惊艳亮相,带来了选秀节目耳目一新的画风,而除了各怀绝技的选手外,四位导师也是金句频出,再次成为讨论焦点。
节目播出后,微博话题#郭富城太好笑了#随即登上热搜,引来近亿阅读。身为“60后”的郭富城竟成为节目的搞笑担当,曾经的“乖乖虎”苏有朋则变身最“凶”班主任。四位风格迥异的导师催生了《创造营2019》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在流量当道的综艺环境下,一档偶像选秀节目能将郭富城、苏有朋、黄立行、胡彦斌和迪丽热巴凑在一起,实属新鲜,而这种导师阵容的“清奇”配置也的确为节目带来了不小的话题热度。
就当下的选秀节目而言,导师无疑是重要一环。相比过去,导师的“戏份”越来越多,有时甚至会凌驾于选手之上。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到今天的《创造营》,15年来,选秀节目历经几代更迭,导师的身份、特征也随之变化,从实力派到偶像派,昔日的学员成了今天的导师,曾经的偶像坐上了评审席,为一代又一代选秀节目留下了生动的发展注脚。
导师“花名”无数,削弱实力标签
自《中国好声音》开始,选秀节目的嘉宾有了统一的称谓——导师,而在过去,这个角色一直被叫做“评审”,“好声音”开创的导师与学员模式改变了初代选秀评委与选手的固定叫法。
而随着选秀节目的繁荣发展,所谓的导师也逐渐有了更多样的名号。
在《明日之子》,导师被叫“星推官”,具体如首席星推官杨幂、才华星推官薛之谦、实力星推官华晨宇;《偶像练习生》中,张艺兴担任的是“全民制作人代表”;《创造101》里,黄子韬的角色为女团发起人;《下一站传奇》邀请吴亦凡、陈伟霆、邓紫棋等人担当传奇创始人;再到《以团之名》,任家萱被称为“教研组长”……
评价者已经不再是那群用挑剔的眼光一本正经地坐在评委席上窃窃私语,甚至严苛到遭粉丝白眼的人。名号越来越多的背后投射的是选秀节目导师实力弱化、决策权交接的趋势。
《超级女声2005》的主要评审有顺子、常宽、黑楠、柯以敏,他们的身份是资深的音乐人、作曲家,身榜台湾金曲奖最佳女歌手、欧洲VIRGIN历史上第一位华人音乐监制等诸多荣誉,担任节目评审妥妥的是靠实力。
出现在《我型我秀》《梦想中国》评审席的张学友、孙悦、伍思凯等人也是乐坛实力唱将,配的上评委的称号。
《中国好声音》叫响了“导师”这一称呼,导师的概念更像是老师,活跃在“好声音”“好歌曲”导师席的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等人也是资深前辈,能够满足这一阶段选秀节目“以老带新”的需要。
《中国有嘻哈》改导师为明星制作人,吴亦凡与张震岳、热狗、潘玮柏得以平起平坐;《明日之子》首创星推官的称呼,对于年龄与资历都尚浅的杨幂、薛之谦和华晨宇这三人来说,实在不足以撑起“评审”的人设,但星推官恰到好处,尤其对杨幂再合适不过。
再到眼下《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中的王嘉尔、程潇、王一博等人,选秀节目的导师成了自带流量的人物,年轻化、偶像型成为主要特征。
过去,成为评审需要实打实的音乐出身,有资历也不乏代表作,而后,选秀节目出身的李宇春、周笔畅用了十余年的积淀终于走向了导师行列,而现在,前脚在《中国有嘻哈》崭露头角的欧阳靖,后脚就成了《偶像练习生》的Rap导师,在《潮音战纪》还是选手的徐明浩一转眼就当上了《青春有你》的舞蹈教练。
与此同时,导师的“1+N”阵容也逐渐形成,一个流量代表加N个歌舞艺人成为选秀节目的标准配置。吴亦凡、张艺兴、黄子韬、迪丽热巴作为选秀节目的流量担当,与音乐、舞蹈等专业领域的艺人形成了固定搭配。各式各样由流量明星担任的制作人、发起人花样频出,巧妙的削弱了导师实力不足的事实。
时代在变,选秀节目的导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变的是选秀节目对粉丝的依赖,尤其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粉丝至上的选秀环境下,只能说,是时代抛弃了那些“老评审们”,选择了张艺兴、选择了迪丽热巴。
从“选”到“养”,选秀模式大变革
导师称谓的变化也反应了导师和选手关系的变化乃至选秀模式的变革。
“超女”时代是单纯的“评”和“选”,评委与选手之间仅限于节目现场的点评环节,在节目之外没有过多的互动和关联,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
“好声音”一类则更偏重于“选”和“授”,双方互选和战队的设置将导师和学员变成了一种师徒关系,所以也就有了如哈林和吴莫愁一般的知遇之恩,而抢学员也让导师的“戏份”多了起来,导师逐渐成为选秀节目的一个流量入口。
到了“偶练”时代,导师与学员的年龄差距和实力悬殊不断拉小,一种共同成长的“养成”模式逐步形成,这时候的导师其实更像是“陪练”。
而不同的选秀阶段,导师的作用和价值固然是不一样的。“超女”时代,评审从海选到晋级一路千挑万选,他们不仅要有专业的评判视角,甚至还要有星探的眼光,最终脱颖而出的“偶像”往往是评审的决策占了很大原因。所以,在2006年《梦想中国》总决赛上,孙悦对着其他评审激动地说“这么优秀的8位选手是我们选出来的”。
“好声音”则更侧重导师的个人喜好和一种集体荣誉感,在这种模式下,选手的个人潜质很难被很好的开发和放大。
再到当下的选秀节目,多以A-F的等级评定为学员的能力定性,这种模糊的实力认定和评判标准实则弱化了导师对“谁能出道”的话语权。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市场,偶像其实还是过去的那些能经得住考验。05届“超女”冠军李宇春早已走向国际化,张靓颖、周笔畅也在华语乐坛站稳了脚跟;出身于2007年《加油好男儿》的井柏然、付辛博、李易峰在十年之后依然活跃在荧屏,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不错的发展轨迹。
“好声音”的师生模式无疑为学员走红提供了捷径,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导师与学员深度绑定,而一旦脱离了导师的帮扶,学员后续的发展便很难维系。从“好声音”走出来的学生多半是靠导师捧,哈林为吴莫愁出了第一张的专辑,还出演吴莫愁歌曲的MV;吉克隽逸经刘欢赏识步入乐坛。但这两位选手后续的发展却不尽人意。
作为选秀节目来说,其本质的价值和最大的成功应该在于输出优质人才,为推动行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这个角度来看,曾经那些独具慧眼的选秀节目评审的确发挥了作用,但眼下,“全民制作人”的模式将导师的话语权移交到了粉丝手中,选秀节目也从过去的发掘人才变成了“造星”。
导师的偶像化趋势带动了选秀节目的火热不假,但专业性眼光的缺失也致使选秀节目在“推优”方面的无力。近几年来,选秀节目打的火热,但真正的“出圈”的偶像却寥寥无几,《明日之子》出了一个毛不易已经算是集大成,过去选秀节目捧出来的选手相继成为影视与乐坛的重要力量,而当下的选手却还不断地游离于各种节目之间,选秀节目对于行业人才的贡献度已然大打折扣。
偶像是过去的好,导师也是
当纯粹的歌唱选秀节目热度褪去,选秀节目从单纯的歌唱变成了唱、跳、作、演的全能考验。相应的,导师的身份也经历了多重变化。
“超女”时代,歌手、乐评人几乎承包了歌唱选秀节目评委的身份。顺子、常宽、黑楠、柯以敏是《超级女声2005》的常驻评审,在节目中短期出现的科尔沁夫、宋柯、郑洋等专业音乐人也是后来出现在《歌手》节目的权威评委。专业、对口、实力派是选秀1.0时代导师的主要特点。
《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推动了一代音乐选秀节目的变革。导师从幕后的乐评人、制作人变成了乐坛实力与名气并存的歌手们,如刘欢、周华健、杨坤、那英等。
第三代选秀节目则从原来的选歌手变成了挑偶像,随着赛道的划分,唱歌之外的跳舞、创作、表演等多元考核标准随之出现,导师也不再是传统的音乐人,歌手、演员乃至人气偶像都能加入其中,导师从音乐、舞蹈领域一度延展到了演艺界、偶像圈。
过去,选手是选秀节目的核心任务,而今天,选导师成了最“用力”的一个环节。进而,导师的选择和搭配也成为选秀节目的一门学问。
在导师偶像化之后,市面上的流量小鲜肉几乎都被请上了选秀舞台,像张艺兴、黄子韬、吴亦凡、王嘉尔等,而除了人气偶像之外,选秀节目还热衷于另外三类人选。
随着选秀节目由pick个人变成了送团队出道,曾经的团队成员成为导师的第一人选。陈嘉桦任《创造101》声乐导师,任家萱在《以团之名》担任教研组长,现身《创造营2019》的苏有朋牵出了关于小虎队的一段回忆。
第二类则是过去的选秀偶像。在《明日之子》,观众被华晨宇实力圈粉;作为选秀历史上的鼻祖,李宇春在《创造101》总决赛惊艳出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周笔畅担任《下一站传奇》的音乐导师。用上一代的优质偶像打榜,他们的出现为选秀节目增加了一重仪式感。
随着选秀导师的配置走向模式化,为了在“雷同”的市场上寻找不同,导师随即进入了“猎奇”的走势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将综艺首秀献给了选秀节目。《创造营2019》中郭富城、黄立行的出现为选秀节目注入了新鲜的成分。
一面是选秀节目扎推,节目模式和框架基本固定,一面是训练生的“回锅肉”现象凸显,如何在竞争中突出重围?导师便成了重要突破口。但导师始终不是选秀节目的主角,能像过去的评审一样辨识人才才是导师的责任所在,让现在的偶像成为未来的导师应是“选秀”的题中之义,否则,再过十五年,市场上恐怕就没有能做导师的选秀人才了。
或许,选秀节目又到了一个该做出颠覆性创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