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壤这个人,《春秋》《左传》等史籍无记载。孔子曾经把这个人骂过一回,被弟子记了下来。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14·43)
一般的解释,夷,通“跠”,蹲着的意思;俟,等待。孙弟,通“逊悌”。
原壤蹲在那里等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成这样了还不去死,活着白糟蹋粮食。你真是个祸害!”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这一章的记载有点无头无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礼记·檀弓》有一段话: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讬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这一段大概的意思是说,孔子有个老朋友、老相识叫原壤。原壤的母亲去世了,但没钱置备棺材,于是孔子帮他置备。等棺材送到了,原壤站在棺材上说:“我很久没唱歌了。”于是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孔子装作没听见,走开了。随从的人问:“先生就别管他的事了吧?”孔子道:“我听说,亲人毕竟是亲人,故人就是故人。”孔子的意思,不管这个人怎么样,该管的还是得管,毕竟是老相识。
由此可知,原壤是孔子旧时的相识,应当算是发小。这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天天吊儿郎当,老了还一事无成,老娘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孔子说,我来置办吧。于是原壤就蹲在家门口等着孔子送棺材来。——古代的鲁国人,现在的山东人,乃至大部分汉族人,都有蹲的习惯,这是白色人种人所不会的。——孔子送来了,他还站在棺材上唱歌。于是孔子就骂他,你这个老不死的,怎么还不死!你简直就是个祸害!还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从语境来看,孔子对原壤,不是真骂,而是一种只有从发小一起成长为老年人才能明白的骂,一种老年人的对话。
这个时候,原壤和孔子年龄都很大了。
孔子对朋友是愿意帮助的。这也符合他“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
《论语》曾记载说,孔子的朋友死了,没人殡葬,孔子说,那我来吧。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乡党》10·22)
朱熹认为,原壤“母死而歌,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就是说,原壤应该是具有和老子一样的思想,——老子只比他们大二、三十岁,——崇尚彻底的自由,不受礼法束缚。在他之后两百年,庄子老婆死了,也鼓盆而歌。两者有同工之意。
实际上,在孔子时代,像庄子那样的人应该是不多的。孔子战略周游,所遇到的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乃至伯夷、叔齐,以及事迹不可考的隐者虞仲、夷逸,孔子认为他们隐居而不谈世事,自身保持清白,倒也合乎权变之道。孔子是尊重他们的。但孔子也认为,他和他们是不同的,“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而原壤似乎没有隐居,也没有值得称道的思想或者行为,如果有点老氏之流思想的意思,就是他跳上母亲的棺材唱歌。但在孔子这个知根知底的发小看来,原壤显然不够隐者的标准,你少不逊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不骂你骂谁?不敲你敲谁?
原壤也许只是孔子少时的一个玩伴。那时他们都很“贱”。后来,孔子成长为一个很有文化还当过国家部级干部的人,而原壤还是那个贫贱的人。
是为贼,包含了“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三个意思,为了题目简短,这里只取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