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不缺少“好声音”,或者自以为是好声音的人,梦想已经不再是马丁·路德金振奋人心的演讲中带着圣光的词汇,梦想变得矫情,甚至有些敷衍。
每个选秀歌手都一个梦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有一个惨绝人寰的身世。他们带着目的而来,希望投身娱乐圈这个自带庞大镁光灯气场的地方,在名利场中杀出一片天地从此扬名立万受人敬仰。
但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实力和运气,那些渴望变成舞台最耀眼光的人,大多在这个喧嚣、信息爆炸的时代燃烧不过一根香烟的时间。
成名、成神的路像是金字塔,太多的蠢蠢欲动的欲望,太少执着的坚持和恰到好处的运气。
薛之谦在这条走向人生巅峰的路上很惨,大约没有比他更背又更能坚持的艺人了吧,签约第二天老板辞职了,上一次这么悲催的事情还是发生在江南皮革厂那群被欠薪的工人身上。
2010薛之谦推行自己新专辑《几个你》的时候,经济公司甚至连5000元的宣传资金都拿不出来。
这家公司老薛坚持了七年。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老薛红了,红到发紫。一个歌手用段子手的身份重获新生杀出江湖。
十年的时间中国乐坛涌现了无数的后起之秀,十年前创造了播放量神话的“超女”“超男”也渐渐的淡出了观众的视野。
为什么那个点背到有些搞笑,又正直固执不肯向娱乐圈潜规则妥协的年轻人红了呢?因为薛之谦即便在最不济、最痛苦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唱歌。
为了音乐,他可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奔赴火锅店、服装厂之间,一分分的赚钱省钱做音乐。十年前的薛之谦如果没有音乐会很快乐,五年前的薛之谦如果不唱歌会很有钱……
今天的薛之谦这三字背后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一个失败的选秀歌手、一个段子手,而是一个音乐人。薛之谦将自己变成了独特的音乐品牌,在这个音乐品牌的背后承载了一段漫长岁月的磨砺和不忘初心的坚守。
这是一个品牌价值大于商品价值的年代,品牌背后的含义远超商品本身意义,然而从奢侈品到家门口快餐品牌,我们记得并津津乐道的品牌都是外国品牌呢?
中国本土的产品难道就没有品牌意识吗?我们自己的品牌难道真的就比麦当劳、肯德基差劲吗?中国曾经的手工业文明创造过多少辉煌的历史,难道中国本土品牌已经无法适应如今信息时代的背景注定消声灭迹了吗?
其实并没有,中国本土化品牌并没有因为时代变化而适应不良、日渐式微。他们以一种顽强的方式生活在我们周围。
台湾金马奖在台北举行,大陆电影横扫金马奖。小编不禁感叹:台湾已不是当年那个引领华人流行文化的台湾了。
说起台湾的流行文化,必须要提一部纪录片——《跳舞时代》,这部纪录片获得了2003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它记录了日据时代转瞬即逝的台湾流行歌黄金时代,也从侧面刻画了最初受到西方文明思潮冲击的台湾。
爱爱(古伦美亚唱片公司的歌手)和五位古伦美亚唱片公司的老同事们,坐在台湾最老牌的西餐厅里那台铁平快火车式的沙发座椅上,
一起哼着曾在台北街头红极一时的台语流行歌《跳舞时代》,笑容在他们脸上绽开,思绪回到七十年前古伦美亚发行78转单曲唱片的年代……
这是纪录片《跳舞时代》开始时的片段,老人们就坐的西餐厅就是今天小编要介绍的主角——“波丽路”。
这个波丽路西餐厅可不是一般的西餐厅,当年可是西餐厅里的LV,咖啡馆里的香奈儿啊!就像每个武侠故事里都会出现“悦来客栈”一样,在近100年里与台湾有关的传奇人物、故事和史料,都会出现“波丽路”这个名字。
——————我是正文开始的分割——————
文丨节选自《出好货:细节淬炼老品牌的24个故事》
图丨来源于网络
“波丽路”三个字,有着外来文化带来的时髦意味。它是台湾人开设的第一家西餐厅,也是台湾目前最古老的咖啡厅,建立于1934年,只比《跳舞时代》这首歌年轻一岁,也和《跳舞时代》这部电影一样,充满了创新与梦想的时代风情。
王昶雄的小说里描写留日的知识分子回到台湾乡下蜗居,和朋友在台北咖啡厅聚会,感觉到已远离文化生活的自己再度汲取了文化的养分。
这样反映战前时代氛围的文章,让郭珍弟(《跳舞时代》导演)联想到了波丽路。都会里的咖啡店,豪华的留声机流泻出美妙的古典音乐,宛若东京艺文生活的重现,昭示着文化的蓬勃。到这样的场所聚会,是当时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明洗礼的一种方式。
妙龄时的爱爱阿嬷喜欢穿着洋装跟同事在波丽路聚餐,那时有许多“高等学校”的男生爱穿制服到波丽路,
因为制服是高学历(读高等学校形同预备进入大学,在那时可说是高学历)的象征,走进咖啡店进行休闲活动更是身份的表现。
到波丽路相亲,则表示对方家世达到一定的水平。民风保守的年代,家族成员通常会陪同出席,一场相亲下来所费不赀,不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于是波丽路成为大家口耳相传的成功率颇高的“相亲餐厅”。
除了浪漫的气氛可以催化爱情之外,气派的排场似乎也暗示了“面包”的存在。有了爱情也有了面包,姻缘当然就不远了……
贵族、艺文的波丽路
波丽路是相亲餐厅,也是贵族餐厅。在食料物资都缺乏的日据时期,对仍以番薯签裹腹的一般人来说,到咖啡店喝一杯一毛钱的咖啡是奢侈的享受;
当大家都还在坐板凳、台铁火车只有平快车的时候,波丽路订做了舒适的平快车式双人座沙发;当大家一个月薪水只有一千元的时候,波丽路用的是一个酒杯造价两千元的手工不锈钢餐具。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28年创作了管弦乐曲《波丽路》;六年之后,廖水来以这首舞曲作为店名,可说是紧追着西方文明的脚步。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
波丽路的创始人廖水来喜爱艺术,尤其醉心于音乐,因此购置了一套可自动翻面、有钻石唱针的78转电唱机,据说这部音响的价值在当年等同于一栋“楼仔厝”。廖水来以播放进口古典乐为号召,吸引文人雅士前来欣赏音乐。
豪华的贵族气息不仅来自于音乐,还源于装潢与陈设。廖水来邀请台湾抽象画先驱颜云连为波丽路做室内设计。
▲台湾画家颜云连
颜云连结合抽象的几何美学与梦幻的装饰风格,在长条形的天花板上设计了镂空的云朵;当光线穿越七彩胶片投影到墙面,犹如流云飘过天际,被称为“天上云彩”。
为了接纳更多客人,廖水来于1976年增设分店,颜云连再度运用创意,将废弃物转换成装修材料,处处可见立体金属造型艺术。因此,只要走进波丽路,便能亲近艺术。
从日剧至战后初期,繁华的大稻埕不只是商业中心,同时也展现了台湾的西化过程,激荡着台湾的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文化的现代化思潮。
在这个特殊区域里生根的波丽路,具备了“天生”的艺文土壤,再加上廖水来“后天”投入的养分——免费提供所供画家聚会、办展,在历史博物馆开始办展之前,波丽路一直是美术界年展的场所,成为了台北最重要的艺文沙龙之一。
画家陈澄波、杨三郎、郭雪湖、洪瑞麟,音乐家吕泉生、周添旺、邓雨贤以及文学家张文环、吕赫若、古龙等人都是常客,波丽路着实是文化人的第二个家。
波丽路名贵的音响、陈设、餐具,彰显着上层阶级的生活品位,富商巨贾、世家子弟纷纷在此聚会。华丽的波丽路几乎可以等同于豪华奢侈的代名词,但它不只承载着平民百姓的梦想,还包含了文人的情怀与理想。
浓情、怀旧的波丽路
文化和爱情之外,让郭珍弟觉得最有趣的是,拍摄《跳舞时代》时,爱爱阿嬷和几位阿公们提到,当天在波丽路吃到的餐点,竟然和几十年前的味道一模一样!
走在街上,曾经创造台语歌谣辉煌史的古伦美亚唱片建筑物已化为烟尘,曾经的经济重镇大稻埕也已不再是吸纳流行文化的繁华之地。然而,有些东西仍然没变;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这些不变的味道,总让人格外珍惜。
波丽路不变的味道背后,藏着一份浓厚的情感与坚持。掌管本店的廖聪麒总经理以及不少店内厨师,年资都已超过四十年;就连“资浅”的厨师也服务了二十年。在强调科技与创新的社会里,“变”似乎是准则,也对应在劳务关系上;但对现在的波丽路而言,“不变”却变成了一种坚持,显现了双方深刻的情谊。
▲波丽路总经理廖聪麒
多年后,随着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在台湾已经能够吃到许多更精致的西式料理。波丽路脱去了那件象征贵族的华贵大衣,十年来不变的价格显露出平价的小小奢华,像是穿戴上一身古典风格的服饰。风格不同了,但却同样让人想尝试一下。
一位二十几岁时在波丽路相亲成功的老伯伯,每年总会带着全家来此聚餐;从两人到两代、三代,甚至到五代同堂,六十年来从未间断。
现在来到波丽路,老人们回顾当年种种,重温青春梦;年轻人则是用餐外加参观,在台铁的平快车成为过去式时,搭上怀旧列车,坐坐平快火车式的座椅,体会一下爸妈或阿公阿嬷走过的岁月。
当复古风吹起,浓浓的怀旧与分享情调已然成为波丽路的新主题。颜云连设计的“天上云彩”仍盘踞在波丽路的天花板上,重金打造的不锈钢材质鸡尾酒杯和餐具仍继续端上桌。一样的厨师,一样的店经理、一样的咖喱猪排和法国鸭子饭的味道,平快车式座椅继续等待来客入座……
————我是时代变迁老店不变的分割————
波丽路是台湾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了几代台湾人的记忆,像波丽路这样的老品牌,台湾还有很多,都在下面这本《出好货:细节淬炼老品牌的24个故事》中了。
内容简介
24间店铺,24篇故事,经历时间的曲折,爆炸的工业社会,飞快的城市步调,它们仍然细水流长地保有「手」的温暖,与「老」的细致,用顶到底的认真──「顶真」精神,淬炼出一件件「好货」,仿佛按下「复原键」,让你我重新体会台湾一世、两世、甚至三世人,专注于一件事的坚持与感动。
不论是老艋舺地区仅存的「三秀打铁店」、拥有五十年以上超绝手艺的「荣一唐装」,或是延续老店精神、发展出另类产值的「丸庄酱油」、「郭元益糕饼店」,亦或是家传医术的「博爱中药」、几乎是台北最后一间的「老绵成灯笼店」,他们所制作的器物各不同,却有一致的精神──不断地琢磨,不忽视细节,不找借口,顶着认真到底的「顶真」!从工具到工艺,从衰败到转型,它们的「老」,伴随台湾,深入土地,成了一种古意,传承不枯的活泉!
作者简介
韦玮,写新诗写评论写报导,搞文学教写作玩文创,没定性的变种摩羯座。在别人想学国目标时候跳HipHop(同伴多比我年纪小),跳了两年街舞竟然学起太极拳(同伴多比我年纪大)。
幼时在宜兰冬山被外公外婆带大,目前是台中媳妇,但因长居台北,认为自己是台北人,感谢台北的交通,让不会骑脚踏车机车开车的我也能到处逛游。
内心是灵动的猫、以文字与人亲近的海豚,做过杂志主编和出版部主任、主持过广播节目、玩过广告文案。现任文创记者、《诗评力》免费报创办人、联合学苑课程策划暨授课讲师,担任各式文学及品牌写作的讲师与评审,以及《联合报》缤纷版、《国语日报》、《幼狮文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