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6月17日,我们佛山市启聪学校启聪部六位教师来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参加2019年广东省特殊教育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的第一天,我们参加了开班仪式以及团建活动,并听取了两场讲座。下面重点谈谈第一场讲座的学习心得。
广州市启聪学校潘梅英校长给我们带来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科解读》。潘校长首先回顾了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当代世界上特殊教育的发展存在几种不同的取向。分别是:(1)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普校教材的应用(发达国家);(2)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3)特教学校的学科教材编写(加拿大、澳洲、北欧等);(4)《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国,2007年)。
然后,潘校长解读了“课程标准研制的指导思想与理念”。其细化即:(1)树立现代教育的价值观;(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3)树立“特殊需要”的教育观;(4)倡导沟通方式多元化;(5)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
我认为,理解上述5点指导思想与理念,是学习新课标的最重要的一环。在潘校长的引导下,我更新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获得了从旧到新的转变。特别是从单一的“缺陷补偿”向“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并重”转变,从“注重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能力培养”向“加强口语、手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能力的培养”转变,以及“以口语为主导的”全沟通意识的获得。
如上思想转变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是可以预料的。接着,潘校长谈到了新课标内容上的一些变化。
从潘校长的讲授中,我感受到广州启聪在聋人语文教学上的专业程度和认真劲。我非常认同潘校长提到的,语言学习有着“用进废退”的规律,聋校教师应该坚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背,让学生循序渐进,学好语文。潘校长还提出一点,课文朗读时,手语朗读、口语朗读,不得兼顾,应该选其一。此外,广州启聪所使用的双指语拼读法,在我校也有资深教师会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有在我校推广的价值。
贰
6月18日,讲座分两场,均由深圳元平陈丽江老师主讲。一是数学新课标的解读,二是沟通与交往课新课标的解读。下面重点谈谈后一场讲座的学习心得。
在下午的讲座中,陈老师首先提出“沟通与交往”课程脱胎于“语言训练”课程。这首先折射出教育界对聋生“沟通”的认识更全面了。所谓沟通,应该是交流信息、思想、感情的过程。科学家发现,在沟通时,只有7%的注意放到沟通的内容上,更多的注意是在肢体语言上,达到55%,还有38%的注意是在沟通的语调上。也就是说,我们聋校所教授的沟通与交往,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沟通的内容,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会学生如何沟通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沟通与交往课有许多注意项。例如,(1)应该提示学生学会观察。聋生缺乏声音输入,那么就要教会他们学会观察周围,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视觉输入。(2)注重课程的实践性。陈老师举了一个创设“在图书馆借书”的情境教学案例。就是老师带着聋孩子到学校图书馆借书。老师先不说如何借,就让学生自由的用自己愿意的方式去完成借书的任务。过程中,老师从旁观察,发现有的只用手势,有的用上口语和手势,还有的使用字条辅助。这些百花齐放的借书方式,就是老师需要的生动的教学材料。沟通与交往老师这时就可以给学生点评、分析,哪种方式恰当、好用,或者拿出最优方案。这个小小的课例,告诉我们这门课与实践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3)沟通形式的多样。陈老师以扬州特校一年级学生讲手语故事《丑小鸭》的视频,告诉我们,听人老师给聋人孩子讲授沟通技巧,离不开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辅助。
我想,沟通与交往课,真是一门基于学生需要的,又实用又重要的课程。
叁
6月19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志红博士为我们讲解了新课标下的校本课程建设问题。讲座给我带来的启发主要有:
1.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要完善,同时也要强调实证。目前发现许多校本课程,既不善于建立课程框架,又缺乏实践的支撑,难免空泛。而从黄博士推介的一些课程来看,好的课程应该有课程建设方案、有纲要,有实践,有评价。无锡某小学的绘本课程让人眼前一亮。其中评价一项,明显的是从学生的行为表现出发的。“我参加了新书发布会三项以上的准备工作”的评价项目就是其中一例。
2.校本课程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黄博士不违言,看到许多校本课程,有的是“校长喜欢的课程”,有的是“教师能做的课程”。而这两种课程都远不如“学生需要的课程”来得实际和必要。比起普校,我们特殊学校应该更加慎重地选择基于学生生存需要的课程。我们特校的校本课程应该回归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适应学生未来生活世界的需求。
此外,黄博士的讲座让我联想到我校校本课程的困境。目前,我校在打造特色课程过程中,往往过分仰仗教师的个人力量,对形式各样的特色课程的指导和引领不足。教师势单力薄,而且各有各的特色钻研方向,难以达到深入挖掘、建设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要能够在较广的范围内辐射开去,要获得纵深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力量,离不开满足特殊学生需要的根本宗旨,否则就会陷入肤浅解读,扁平发展,经验罗列的泥沼。
肆
20日,我们听了南京特师特教学院院长谈秀菁教授的讲座。谈教授是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和审议工作组的专家。她谈到了聋校课程标准研制的过程,课标研制的指导思想,课标的意义和功能。
谈教授指出,新课标“既要保证聋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基本的要求,又要考虑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部分内容和要求上作适切性的调整。”
何谓“适切性”?就是要考虑到聋生学习能力、口语能力、书面语能力都落后于正常儿童,还有考虑到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在研制聋校课标时,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作出“调整”。
例如,新课标没有提“以口语为主”,这就是“满足聋生适切性需要”的体现。使用手语,是聋人的权力。同样的,聋校教师教学水平需要提高。有一个例子,“车票不要丢掉”,用手语有可能打成“车票不要了,丢掉”。确实,聋校师生交流中会丧失很多信息。我们聋校教师要好好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在这方面,谈教授分享了江苏省办特教老师基本功大赛的经验。就是,不仅要让老师会打手语,还安排了看手语翻译的环节。她还展望,类似讯飞的软件,会给聋校语文课带来冲击。
此外,在讲座中,我对阅读理解、词语教学、写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帮助聋生进行阅读理解,要教会学生阅读策略。例如遇到生词,是“跳过”还是“根据上下文推测”。阅读材料可以向普校找,特别是一些注音的绘本,很适合低年级学生读。
关于词语教学。要懂字形、文字学的知识,让汉字学起来更容易。一些无法一眼可知的词语,要多给例子。比如“虽然……但是……”,例子给得够,才能理解透。
关于写作。先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写作的习惯。再培养修辞、润色的能力。不要过早、过多地要求学生大段抄写,会压抑他们的创作欲望。谈教授有一个比喻妙极了:写作就好比取钱,存得越多,越想赚得更多。低年级写作文,可以先头脑风暴,画流程图,再写成表格化的文字,再加细节,可成文。
这场讲座,非常实在,非常专业,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伍
6月21日,我们迎来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赵斌教授的讲座。赵教授的讲座引起我们在座老师的共鸣。我也有如下思考:
教师确实是一个高压力职业,也是心理健康问题多发、高发的职业。其中,自卑、嫉妒、焦虑是比较常见的几种问题。而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要接受来自社会的对特殊教育价值的质疑,对特殊教育对象的偏见,对从事特教的教师的偏见。
赵教授的讲座让我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还教给我自我调适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我认为,比起改善外部环境,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更为重要。这里面,我自己看来,从调节自我认识、改变生活节奏、提高时间管理策略等方面入手,更适合我。
我也有过自我概念水平偏低,过分关注自我形象及自我身份的经历。在聋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岗位上久了,会觉得学生学习态度疲软,学习能力较弱,空有一身本事,没处发挥,对工作、对自己难有积极的评价。今天的讲座告诉我,要调节调节,不能再这样放任下去了。这样只会损害自己,也不利于更好地完成工作。
这样的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我省聋教育同仁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我也将把培训的所得所思在实践中落实,为办好聋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