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日课129|为什么电影里的女强人必须有脆弱的一面?
电影人是否应该一味地迎合观众?图样图森破。
观众本身是有偏见。迎合也确实有好处。但是政治目的会通过电影,对观众进行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大众!
举例:一般爱情喜剧都是分三段:
第一段,男女主角相识,互相试探在一起的可能性。
第二段,两人正式确立恋爱关系。但是电影需要张力,剧情得有冲突,所以男女主角必须爆发一次感情危机。感情危机之后两人分手,各自独立生活一段时间。
到第三段,男女主角复合,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键来了。在男女主角分手之后、复合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如果男主角和别的女性发生了性关系,只要他在最后和女主角复合,观众都能原谅他,这个剧情可以出现。可是女主角在这段时间内和别的男性发生性关系,这样的剧情就不能出现 —— 布鲁兹说,就连女观众都不能容忍这种行为。
好莱坞,明星们经常向公众强调男女平等。可是以上偏见看起来不像。
1.好莱坞的性别歧视
你可能觉得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同等重要。
但统计结果(2010年-2013年),以美国为主,也包括巴西、英国、中国在内几个国家的120部流行电影。这些电影里有名有姓有台词的角色共有5799个 —— 然而其中的女性角色,只占不到三分之一。如果只统计美国电影,女性角色仅占29%。
这些电影中,只有23%的主角是女性。高管角色只有14%是女性。最高行政长官(市长或者总统)女性占9.4%。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角色中,女性占12%。
这还仅仅是人数。女性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也和男性角色不同。电影里的女性大多是漂亮性感的形象。穿着暴露、展现性感的角色中,女性占到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在影片中被强调漂亮的角色中,女性是男性的五倍。而在年龄方面,40岁到65岁的女性只占到所有女性角色中的20%。
女性角色本来就少,而且还被普遍物化了 —— 年轻、漂亮、性感!
难道女演员是道具吗?
因为观众就爱看这样的女人。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性格大部分都是弱势的,观众不喜欢特别强势的女性。如果电影里有一位女强人,那么观众就认为,“女强人”这一面并不是她的真实自我 —— 所以在电影中的某一处,一定要表现一下这位女强人脆弱的一面,这样观众才能感到真实。
这样的偏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真实世界里的女性。
迪斯尼动画片里有很多女主角,可是她们的“专业技能”,都是些什么呢?
排在第一位的是缝衣服
战斗技能和做饭、打扫卫生同样重要
还有一个重要技能是唱歌。
2.确立品位的窗口期
西兰花是儿童教育的标志性物品。美国人公认西兰花是最难吃的蔬菜,但同时又一致认为西兰花是健康蔬菜。所以成功的子女教育的标志,就是你能让自己的孩子吃西兰花。小孩吃西兰花这一个动作,就足以赢得大人的表扬。
其实西兰花并不难吃,也不知道是不是跟亚洲基因有关。但美国人,看起来天生不爱吃西兰花。
但1990年研究发现,只要把西兰花和什么好吃的东西做成一道菜,经常给孩子吃 —— 只要吃15次,孩子就能接受西兰花。这背后当然就是“简单曝光原理”:熟悉导致流畅,流畅导致喜欢。
但请注意,你只能在一个人还处于儿童期的时候,改变ta对食物的喜好。过了这个窗口期想要改变就非常困难了。就像中国人永远非得吃中餐。
音乐的喜好也有窗口期。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过了窗口期,一个人的音乐喜好就定下来了。
2015年Spotify研究发现,大多数人33岁后不再听新歌手的歌曲的。(只听自己年轻时候听的那些歌)
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取向的窗口期也是二三十岁。艾森豪威尔是共和党的,他当总统的时候表现不错,让人对共和党有很好的印象,那么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艾森豪威尔当总统,他的一生都将是一个右派,支持共和党。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罗斯福当总统,那他一生都将是左派。
总之,窗口期对人的行为有极大影响。
3.艺术家应该移风易俗
观众喜欢什么,你就拍什么 —— 但观众的社会观念一直都在改变。
汤普森举了个最近的例子。1996年的时候,美国只有27%的人可以接受同性结婚合法化,但到了2015年,大部分人都认可了同性婚姻。
下面这张图,表现了人们对同性婚姻关系的变化过程 ——
而你如果把不同人群细分,可以发现对这个新观念接受度最高的,恰恰就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 这个观念在窗口期关闭前顺利抵达了他们的脑子里。
所以汤普森呼吁艺术家应该设法影响年轻人的观念。我倒是觉得艺术家会一直影响年轻人的观念,而他们应该更尽职尽责地传播正能量以及先进理念。
商业片固然要按照套路来,但套路是可以改变的。前一篇文章我们说到25个因素中你改变1个因素就是一部全新的电影 —— 那你可以选择把这1个因素往移风易俗的方向改。(如果我继续写临物语,应该就会把武侠改为用脑子战胜体力的主题。)
现在美国电影中女性高管的比例是14%,这个比例和现实生活中女性高管的比例是一致的,电影虽然是实事求是 —— 但汤普森说,这是艺术家没有尽到责任!
|万维钢的评论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俗不断变动的时代。隔代之间几乎无法交流,观念差异也非常巨大,而且代沟出现越来越快。
我们需要成为这样的人——不管多老都能接受新鲜事物。能听得进去新歌,能喜欢年轻人喜欢的明星,能接受女英雄当电影主角。如果时代变了,可以否定自己年轻时候的偏见。
无限延长我们的“窗口期”。即便这貌似违反人性,但物竞天择。
|由此得到
有很多观念其实是偏见,但是我们视而不见。
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有一个窗口期。
合格的艺术家了解流行,伟大的艺术家引爆流行 —— 艺术家的重大使命,就是要移风易俗。
王煜全 科技概念股|中国“机器换人”任重道远
今天重点介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情况。
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但目前的劳动生产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1/8。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中国制造业的当务之急。
“机器换人”在中国有明确需求
劳动力紧缺:
数据显示,大约十年后中国将进入人口红利尾声。如果不发展“机器换人”,劳动力紧缺不可避免。
劳动力成本提升: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与之相比,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化、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成本降低。我们要向先进国家学习,采用自动化制造。
工业产品研发精细化:
人无法达到机器的稳定精确,机器换人,可以大幅提高产品质量。
与此同时,机器人不需要劳保,也不用考虑心理问题、工作环境、休假制度等。
国内“机器换人”现状:
1、“早已开始
江苏昆山富士康2013—2015年工人数量减少一半;
广州、武汉的美的工厂,家用空调的工人数从2011年的5万减少到2015年的2.8万,未来将会只保留三成;
各地今年开始有红头文件下达。
2、地方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积极支持转型
3、中央大力支持
4、中国“机器换人”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a.人才紧缺
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仅为42台,一方面看出发展空间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任务艰巨,操作人员、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能够合作的高校不多。
b.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技术(控制器;减速器;机器人专用的四伏电机和控制技术)我们都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依然面临成本高、进一步发展困难等问题。
c.机遇来临
以美国为主导的工业机器人革命更加强调协作、智能;未来两年,人工智能理论将会放缓,但各行业实际应用将有明显突破。
中国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了大量人才,对国际前沿科技飞速跟进,理论而言,这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可在各行各业大量引入人工智能来提升产业水平。
但是,由于传统的实业界和学术界相隔甚远;创业者也倾向于选择自己开发、直接面对终端的产品。在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结合方面,中国投入相对较少,是否能抓住发展机遇,还需警惕。
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介绍
新松机器人,新时达机器人,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数控,南京埃斯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
吴军 在大学里要学什么?
1. 付诸行动的习惯
很多人都奇怪特朗普这样一个毫无政治经验,自己身上毛病一大堆的人为什么能竞选成功当上总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是一个付诸实践的人。世界上喜欢说的人多,愿意做事情的人少,不仅常人如此,其实很多商界领袖和政治精英常常也是如此。
举例,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公司说要国际化,已经说了10年,但是到今天都没有认真落实过。这三家公司一直在海外办公室招聘人才,等等。但是,那些门可罗雀的办公室,加上几个二三流的工程师,仅仅是做给投资人看的。
相反,微软、Google等公司进入中国,可是出大价钱,给最好的福利,雇最好的人,认认真真地办这件事。正是因为爱说不爱做的人很多,这恰恰给了少数实践者成功的机会。比如,华为并没有天天把国际化挂在嘴边,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了,到今天绝大多数的收入都来自海外。
谁也不是天生就能够做到“凡事付诸行动”的,这种习惯要靠长期培养,关于这一点以后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不过在这里我先把我的这个结论分享给你,就是要尽可能在大学养成这个习惯。我昨天讲大学生必须要有意识地参加社会活动,这是养成付诸行动这个好习惯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因为大学是年轻人可以主动做事情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因此课程的学习对这种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
2. 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包括聊天、讨论工作、表达感情,也包括书写信件、短信,以及阅读新闻和收听音频、观看视频节目等等。
通信的目的,一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二是接受知识和信息,三是双向的沟通。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沟通,都是未来生活必要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生活和工作越方便,越容易成功。总的来说,中国人在表达和沟通上是弱项,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会。今天,很难想象缺乏这两种能力的人能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3. 表示友善和爱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人试图表达好感,但是却适得其反,他们很郁闷,而别人也很尴尬。表达友善的能力非常重要,小到个人,大到国与国之间,都需要这种能力。比友善更进一步的是爱,既包括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包括爱慕、慈爱或者欣赏。不论是哪一种,人都需要懂得如何表达。
前面提到,很多人就算给他一个亿,也未必能赢得美人芳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表达爱。这个能力是必须学会的。
4. 总结、写作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很多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却不能把自己的意思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样的人很难把事情做得很深入,因为只有善于写作和记录,总结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或者某一次失败的教训,才能让自己做第二件事的时候站在第一次的基础之上,第三次站在第二次的基础之上,这样才有叠加效应,能不断前进。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第十次事情时,能够把前九次的细节记得一清二楚。因此,很多人做事情总是不断重复错误,很难获得叠加式的成功。对于理工科学生,我一直认为必须给他们开设写作课。而对于文科学生,我觉得必须给他们开设逻辑课,因为我们的媒体中有太多缺乏逻辑的文章,包括很多社论,前提和证据完全推不出结论。一个缺乏逻辑的论述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如果一个人讲话无法让人信服,他的生活能好到哪里去呢?
此外,还有很多能力需要培养,比如适当的组织能力,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等等。但是如果能够掌握上面四类基本能力,大学就没有白读。当然,有些能力和课程的学习是一致的,但是有些则需要在课外各种场合学习。在大学里需要学的东西特别多,学都学不完,但是它们都应该围绕“生活”二字。想到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学,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逛摊儿和打游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