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初识芬兰

芬兰这个国家,频繁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是近几年,越来越多从身边教育同仁的口中听到。从各方信息里,也都能看到组织校长老师前往芬兰学习考察的身影。

“圣诞老人的故乡”、“千湖之国”、“NOKIA诞生的地方“、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还有独特的“SISU精神”,SISU是芬兰文化的一部分,这个词很难直译成别的文字,可以理解为意志、决心、毅力和理性面对困境。

过去的芬兰非常穷困,资源比不上邻国,在历史上经历过被强国瑞典长期的控制,邻国苏联侵占的经历。由于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出口,只有将“灰质转化为GDP”,非常重视人才,使得教育成为芬兰重要的一环。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_第1张图片

介绍芬兰教育的书不多,台湾作家陈之华的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本,通俗易懂。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_第2张图片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

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展开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测试中,芬兰中学生被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

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

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_第3张图片

芬兰教育的特点

先见林,再见树

如果把一门学科或技能比做一个树林,大多数亚洲国家常见的教育模式,是先从学习一棵树开始,比如学游泳,可能从某一个标准动作开始,一节课下来在水池边双腿反复踢打水面,练习基本动作。芬兰教育则不同,比如芬兰的”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老师先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好几样姿势、技法,而且一个动作顶多教8-10分钟,就换下一个动作。对于亚洲家长来说,可能会觉得老师在一个细节还没有充分练习的情况下,怎么能继续教新的呢?

这就是芬兰教育“先见林,再见树”的教育特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不是机械地操练、反复地强调标准,以求达到立竿见影见到效果。这样的做法,运用了多元、重视人性的方法,好处是能启动孩子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或技能的了解。并且专注于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达到让孩子永续学习(Education for Life) 的基础。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在PISA测验中,参与评量的57个国家的学生,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不超过5%.

芬兰没有所谓的“快慢班”或“资优班”,满七岁入学,学校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作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

在全世界教育体系都在提倡精英教育,师生群体拥有多种焦虑、竞争成为常态的今天,芬兰教育却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行之自然、不疾不徐、不争不抢。芬兰教育专家一再强调,凸显优秀学生和精英教育,并不会给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励、运用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使资优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群体社会的平等发展。

工作时数少,上课时数也少

在芬兰,看不到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人们尊重节假日休息的权利和私人时间。基础教育的授课时数,最少为每周30个小时,最多不能超过35小时。暑假一放就是2个半月,而且少有暑假作业。

芬兰中学生每周在下课后平均会花时间练习4小时以上数学的只有2%,而美国这一数据是芬兰的7倍,达14%,更不用提补习班遍地开花的亚洲国家了。

老师一样好,不需要评比

取消督学与教师绩效考评,让地方政府自治、教师自主权至上。中小学教师具备硕士学位,幼儿园教师具有学士学位。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教育机构的官员们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

老师们会收到不同意见与满意度数据,让老师们对于校方、家长、学生等各方反应有全盘的了解和反思,也知道自己教学方法和内容会引起怎么样的效果和回响。而不是以单一的“甲等”、“乙等”来打考绩,或依照人数比例分配下的绩效考核。这样受人尊重和信任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芬兰中学生的首选职业。

不让一人落后,不需要“赢在起跑点”

“平等、品质、公平” 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在老师的心目中,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各专业领域教育研究机构的学者们,一再强调:“我们这样的小国,不能容许社会上出现学习落差与失衡!” 

不仅如此,在芬兰,还有为弱势量身定做的教育,比如糖尿病的孩子,或者先天身体缺陷的孩子,老师会学习如何照顾这样孩子的知识,并让他们参与到正常的课堂中,学校的设施也会使所有这样的孩子行动方便,并不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而缺失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基本理念,在芬兰这个北欧小国得到了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

真枪实弹的生活教育

在芬兰不同的城镇,无论是大或者是小的学校,配置给家庭经济与工艺课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一点都不含糊!不仅完善俱全、整洁新颖,还非常重视学生安全防护的配备。一群学生共同炊煮,或者踩缝纫机、织布缝衣织毛线。不分男女打成一片。或者是用电器锯子切割木头等,小女生们也不会惧怕落后。工艺与编织,家事与厨艺,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亲自动手去学习。

阅读是终生资产

阅读之于芬兰人,是一种普遍的习惯,对于阅读的重视程度,就像我们对于数理学科的重视一样。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鼓励孩子去看自己想看的书,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

芬兰全国对于图书馆的设计也是匠心独到,光是市镇里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就有上千座,还不包括学校、研究机构、公司内部的。不论建筑格局、借还书设备、无障碍空间的设计,还是专业素质和共享理念,都充分凸现了芬兰的人文精神。图书馆已经成为芬兰的人文地标。不仅如此,芬兰政府还设立了深入各地的近200座流动图书馆。以大型巴士为主要载体,行程路线是相对较偏远的社区和学校。

学校没有制服

芬兰所有的学校都没有统一制服。典型的芬兰式回答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制服这个问题!”

在芬兰这个踏实的福利国家,基础教育根据宪法规定,不仅学费全免,免费供应营养午餐和教科书,居住偏远的孩子还有政府提供交通费。如果提供制服,势必还是政府出钱,政府和民众认为,钱要用在对教育真正有意义之处,如果制服只是为了便于管理,那么学校的教育目的,不就变成先是求管理得好,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学习吗?

就像芬兰一个小镇的校长反问的那样:“请问,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制服?还是学习呢?”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正是芬兰全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态度,以及发生在1970年的重大教改,让芬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引申出的良好家庭教育,正是打造世界教育第一竞争力的基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