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71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

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知识

一、抗原

抗原:能与T细胞及B细胞的受体结合...产生抗体or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个重要特性:

  1. 免疫原性(异物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or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 抗原性--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or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半抗原--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

决定Ag特异性的最小化学亚单位--决定簇(又称表位
其与胸腺的关系区分

  • 胸腺依赖抗原(TD-Ag)☆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特点、理论依据
血型抗原有:A抗原、B抗原→刺激机体抗A、抗B抗体
血型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遗传标记不同
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也是同种异型抗原所致
佐剂的主要机制--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二、抗体

抗体:抗原刺激机体由B细胞产生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Ig)
Ig基本结构:4条肽链(2条轻链-L链、2条重链-H链),由二硫键连接。
可变部位(V)、恒定部分(C)
L链=VL+CL;H链=VH+CH
CH=CH1、CH2、CH3
铰链区在CH1、CH2之间水解位置
IgM、IgE还有CH4

  • 木瓜酶水解:IgG=2Fab+Fc(Fab是Ig与Ag结合部位、Fc是可结晶部分
  • 胃蛋白酶水解:IgG=F(ab')2+Fc(F(ab')2是2个Fab连在一起

Ig分类:依据H链(重链)的结构特点、主要依Fc部分(CH)恒定重链
(依据重链分)五大类:IgG、IgM、IgA、IgE、IgD
Ig同种型--H链的特性
同类Ig分型依据L链(轻链)结构特点: κ型和λ型
Ig的Fc段可与某些细胞的Fc受体结合(如巨噬细胞
SPA可与(IgG)的Fc段结合
Ig的F(ab')2是与Ag结合部:VH+VL是F(ab')2中的高变区、直接与Ag结合的部位。
人类5中Ig特色:

  • IgM 分子量最大、早期产生的Ab主要为IgM
  • IgG 血清中含量最高、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 IgA 经J链连接、可形成多聚IgA。(二聚体)与分泌片结合后(SIgA)→能抵抗蛋白酶水解,局部Ab(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
  • IgE 可与肥大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Ⅰ型过敏反应

三、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物质→相应的免疫细胞→结合在其表面受体→激发相应的抗体→与这种抗体特异性结合。
抗原抗体结合为非共价结合、相对稳固(可洗脱-用于提纯)、特异性的→免疫学测定的基础
抗原抗体的结合→导致补体的激活→最终引起杀细胞or杀菌作用
→结合于吞噬细胞的受体→引起吞噬作用

四、补体(C)

存在于血清中、不耐热、辅助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补体
补体有9种成分、11种蛋白:C1(q,r,s)、C2~C9。对温度很敏感、易被破坏
补体系统包括补体及D、P、B等因子、约20种成分
补体激活2个途径:

  • 传统途径(第一途径):被Ag-Ab免疫复合物(IC)活化。活化顺序是C142356789
  • 旁路途径(第二途径):被细菌脂多糖激活

补体激活是一种酶促级联反应:第一种成分激活后、催化下一种成分的生物活性(酶or炎症诱导成分)。
补体最后3种成分聚合成“终末复合物”→插入细菌外膜→导致细菌死亡。

五、免疫系统

  1. 免疫器官
  2.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
  3. 周围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皮肤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
  4. 免疫细胞
    干细胞、淋巴细胞系(Th、Tc、Ts、Tdh、Bc浆细胞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NK(natural killer)细胞等。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这2个都是吞噬细胞产生IL-1一种细胞因子、即白细胞介素1
  5. 免疫分子
    Tcr、Bcr、CD、MHC、Ig、补体、细胞因子(IL-1、IL-2……)

六、各免疫细胞特点

  1. T细胞
    分成几个群、Th细胞(就是CD4+...)很重要、成熟需要胸腺加工Ts细胞是抑制细胞、Tc是细胞毒细胞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D4+可被PWM等刺激有丝分裂、细胞免疫、CD8+免疫调节
    T细胞定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
  2. B细胞
    B淋巴细胞主管体液免疫调节。BC成熟在骨髓(相当于法氏囊)
    活化BC可衍变成→浆细胞→产生Ab
    PWM可刺激BC有丝分裂

外周血中、T细胞:B细胞=2:1

  1. 单核类细胞
    无Ag受体、处理加工Ag、向T细胞呈递Ag

七、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是4个型

  • Ⅰ型(速发型)IgE抗体导致、IgE与肥大细胞的Fc受体结合→出现过敏。如青霉素过敏(皮内注射过敏原)
    慢性寄生虫感染、IgE抗体↑显著
  • Ⅱ型(溶细胞型IgM、IgG抗体及补体介导
  •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or血管炎型IgM、IgG抗体及补体介导
  • Ⅳ型(迟发型)Tdh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所致。如结核菌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过敏原)

第二节 抗体检测

一、抗体检测基本原理

建立显示系统→看不见的抗原-抗体反应→可看见、可测定的反应
不同方法→本质上只有显示系统的差异→决定了抗体检测的灵敏度
使用已知的抗原→抗原可能是混杂的物质→使用的抗原种类→决定了抗体检测的特异性

二、抗体检测方法

(一)中和反应

不仅测抗体是否存在、而且测定抗体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基本方法:待检物质(抗体?)与活的致病微生物混合感染动物or敏感细胞→观察发病or细胞病变
细胞的中和试验只反映抗体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

(二)沉淀反应(检测到2~20 mg/ml水平的抗体)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沉淀物--沉淀反应

  1. 单向免疫扩散
    已知抗原混入琼脂→琼脂板打孔→抗体加入孔中扩散→扩散中形成以抗体孔为中心的抗原抗体沉淀环
    测血清中IgG、IgM、IgA、补体C3的含量
  2. 双向免疫扩散
    抗原抗体分别加入琼脂凝胶、自由扩散、相遇处形成沉淀线
    定性定量检测
(三)凝集反应(可检测到1 μg/ml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团块--凝集反应

  1. 直接凝集
    细菌与红细胞与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细菌or红细胞凝集现象。
  2. 玻片凝集试验:定性测抗原、快速真的
  3. 试管凝集试验:定量测抗体(系列稀释待检血清)

温箱中放24 h后取出反应管、在室温放2 h再判断为宜
判定凝集滴度以凝集程度为++而定。

  1. 间接凝集
    可溶性抗原包被在红细胞or乳胶颗粒表面、与抗体反应→出现颗粒凝集
    γ球蛋白包被的乳胶颗粒→测抗γ球蛋白的抗体(类风湿因子)
(四)补体参加的反应

抗体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溶血现象作指示系统--结果判定

  • 补体结合试验
  • 溶血空斑试验
(五)用标记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利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or抗体
灵敏度高、快速、可定性、定量or定位

  1. 免疫荧光--测抗体
    颗粒抗原固定于载玻片→加血清反应→加荧光素标记的抗体→荧光显微镜观察
  2. 酶免疫测定--灵敏度ng/ml~pg/ml☆
    酶标记的抗体进行反应、可目测定性or酶标仪测光密度值(OD)
    标记常用的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常用方法:ELISA
  3. 放射免疫测定法--灵敏度pg/ml☆
    放射性核素125 I、141 I标记抗原→测抗体
  4. 免疫印迹法
    把电泳区分的蛋白质抗原转移至NC、PVDF 等膜上
    测血清HIV抗体

三、抗体检测使用的抗原

细菌、病毒都含有多种抗原物质、反应性非常复杂。

  1. 全菌or全病毒抗原
    将细菌、病毒直接杀死后作抗原
    细菌凝集实验、免疫荧光检测
    成分复杂、交叉反应
  2. 替代抗原
    使用有交叉反应的抗原物质来测定抗体
  • 立克次体病→变性杆菌抗原
  • 梅毒→牛心脂抗原
  1. 粗提取抗原
    仍会含有少量杂散蛋白质、仍存在交叉反应
  2. 精提纯抗原
    达到“层析纯”、最可靠结果、但不排除不同微生物的共同抗原
    分子克隆的蛋白质≠精提纯抗原、因为克隆必须在载体中表达
    某些疾病抗原的特异性不明确→需要蛋白印迹试验

四、抗体本底测定

大规模疾病监测中,无疾病人群or动物中显示一定程度的反应--抗体本底
本底抗体的来源:

  1. 杂散抗原
    杂散抗原产生低滴度抗体→反映其他类型的感染or未知来源产生的抗体
  2. 共同抗原
    任何基因都可能转移、抗原可能存在未知的来源、可以在无疾病个体产生高滴度抗体
  3. 既往感染
    疾病过程产生的抗体成了→本底抗体
    抗体本底测定主要目标→建立疾病的判定标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判别值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验

一、淋巴细胞的分类与类型鉴定

先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用方法是葡聚糖-泛影葡胺(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
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确定细胞类型

  1. 免疫荧光法
    直接or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如CD4+、CD8+细胞亚群,表达mIgD、mIgM的B细胞亚群
  2. 磁珠分离法
    磁珠通过抗体结合相应细胞群/亚群表面、借助磁场分开细胞
  3. 淘选法
    将已知抗-细胞表面标记-的抗体包被培养皿、加淋巴细胞悬液、细胞与抗体结合→黏附于固相→分离
  4. 流式细胞术
    使用流式细胞仪
    借助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器(FACS)对细胞鉴定和分类 sorting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一)T细胞功能测定
  1. T细胞增殖试验
    3H-TdR掺入法
    PBMC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共同培养、终止培养前8~15h加入3H-TdR。3H-TdR能掺入细胞合成的DNA中、增殖水平↑、掺入的放射性核素↑
    检测放射活性→测定细胞增值情况
  2. 细胞毒试验杀伤靶细胞
  3. 51Cr释放法
    用Na2CrO4标记靶细胞、待检细胞杀伤靶细胞、测51Cr从靶细胞内释放
  4. 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比例混合、靶细胞被杀伤后、细胞膜释放出乳酸脱氢酶→光度计测定溶液中酶的含量。
    反映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
  5. 皮肤试验
    根据局部红肿、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强度检测
    常用:结核菌素、麻风菌素
(二)B细胞功能测定
  1. B细胞增殖试验
    B细胞受丝裂原刺激后增殖、检查细胞数目
  2. 抗体形成细胞测定
    溶血空斑试验测定
    SRBC(绵羊红细胞...)、待检B细胞、补体、琼脂糖混合、倾斜平皿、温育1-3 h、肉眼观测分散的溶血空斑出现、每个空斑含一个抗体形成细胞、空斑数即为抗体形成细胞数

三、免疫细胞因子测定

  1. 免疫学检测法
    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包被固相的双抗体夹心法or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测定法
    也可用荧光素标记抗细胞因子抗体、对稀薄内细胞因子染色、直接用FACS分析法测定产生该细胞因子的细胞比例
  2. RT-PCR法

第四节 抗原检验

一、抗原检验的目的

  1. 疾病的快速诊断--早期诊断
  2. 病原微生物鉴定
  • 确定其血清型
  • 确定其致病性
  1. 生物活性物质的抗原分析
    利用抗原检测方法确定其生物活性

二、抗原的检测方法

“抗体检测”一节中方法的反向运用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一种B淋巴细胞抗原刺激后、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特点

  • 理化性状高度均一
  • 生物活性单一
  • 特异性强
  • 便于处理和质控
  • 来源容易

用于诊断疾病、检测肿瘤抗原、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机体微量成分测定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

  1. 亲和层析的配体
    从复杂混合物中分离、纯化特定成分
  2. 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脂质体既亲水又亲油
    包有细胞毒剂的脂质体膜上偶联抗体→定向攻击靶细胞--称为免疫脂质体
    热敏免疫脂质体-抗人乳癌细胞抗体...
  3. 免疫抑制剂
    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McAb)--治疗排斥反应
  4. 研究工作中的探针
    单抗只与抗原分子上某一表位结合
    荧光标记单抗做探针→确定大分子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5. 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P.371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