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的艰难抉择——电影《华盛顿邮报》(二)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本·布拉德利”,作为《华盛顿邮报》的主编,不能容忍竞争者比他提前获得如此重大的新闻,他言语粗俗地呵斥手下没能尽责。

在汤姆·汉克斯的心中,他所领导的《华盛顿邮报》才是有资格爆出如此重大新闻的报纸,而《纽约时报》只能是跟随者。现在《纽约时报》已经超越了《华盛顿邮报》,汤姆·汉克斯决定反击。他派手下人到处打听这份巨量文件的下落,就在他们四处寻找文件的时候,一个女“嬉皮士”将一鞋盒的文件交给了他们的编辑。紧接着他的得力干将,终于通过千辛万苦,找到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将剩余的文件从波士顿带回到华盛顿。

可就在此时,尼克松的政府已经通过法院开始对付《纽约时报》。当《纽约时报》发表这批文件的第二部分时,尼克松的司法部长米切尔打电话给报社,要求不要再刊登这批文件,并且警告报社的编辑,如果“继续干下去,法院可以根据间谍罪判你们十年监禁,罚款一万美元!”

米切尔的理由简单且粗暴:就像很多国家用“国家利益”的大帽子来惩罚不听话的国民一样,此次的文件泄露“对美国国防的利益”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纽约时报》对于司法部长的警告,没放在眼里,继续公布第三部分的文件,还在头版头刊登了司法部长对报社的威胁。这等于公开与尼克松政府对着干!尼克松觉得,既然言辞警告不起作用,那就来点有感觉的。几天后,在助理司法部长罗伯特·马迪安的领导下,率领一干政府律师来到纽约法院,要求对《纽约时报》的编辑发出禁令。法官马上审讯,立即做出临时限制禁令的判决。《纽约时报》终于闭嘴了。

现在问题摆在了《华盛顿邮报》的面前,到底该不该公开刊载这批千辛万苦得到的文件!围绕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周围的一批投机商,以及《华盛顿邮报》的律师,纷纷反对。

此处必须要岔开话题,说说扮演那个年轻律师的演员,杰西·普莱蒙,他长得太像马特·达蒙,以至于,有那么一刻,以为,马特·达蒙增肥了。他的表演是这部片子里配角中最闪亮的一位!

媒体人的艰难抉择——电影《华盛顿邮报》(二)_第1张图片
杰西·普莱蒙

但是,以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本·布拉德利”为首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强烈要求刊登这批文件,“政府今天打压《纽约时报》,明天就会整我们,兔死狐悲,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们争论着,吵闹着,电话只好打给真正的老板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凯瑟琳·格雷格姆”,由她做出决定!电话里的人们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决定,梅丽尔·斯特里普听完众人的争论,沉默片刻平静地说道:“让我们干吧!出版它!”

媒体人的艰难抉择——电影《华盛顿邮报》(二)_第2张图片
电影原型

《华盛顿邮报》开始刊登这批文件,接着《波士顿环球报》也开始刊登,同时美联社也开始转发《华盛顿邮报》的文件。尼克松政府看到《华盛顿邮报》公然“顶风作案”,气愤异常,对于尼克松来说,《华盛顿邮报》的“仇”早在他女儿出嫁时就已经结下了。

此前的一个月,尼克松大女儿在白宫举行婚礼,《华盛顿邮报》派遣了一位女记者跑去采访,但是白宫拒绝了,理由是她曾经在几年前尼克松二女儿的婚礼上弄坏了大厦的服务台!关系如此恶劣,现在,《华盛顿邮报》公然带头“不尊重领导”,是可忍孰不可忍。尼克松于是马上派人去华盛顿联邦法院控告《华盛顿邮报》,不过,这一次,华盛顿法院的法官,相当不给总统面子,连个临时性命令都没有发布,而且他认为,政府不能“事先限制发表本质上属于历史性的资料。”

不过,美国上诉法院随后以2:1的票数通过了对《华盛顿邮报》的禁令。《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案子开始交给了美国最高法院进行听证。1971年6月30日,最高法院以6:3的票数做出了有利于报界的裁决。尼克松提名的两位大法官,其意见只占少数。大法官给出的理由是:此案中,政府根本找不到正当的证据,证明出版这批文件会导致国家安全出现威胁!

至此,《华盛顿邮报》这场轰轰烈烈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件”终于落下帷幕。而一年后,尼克松又面临着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斗争,主角还是《华盛顿邮报》,那便是《总统班底》中的演绎,在记者层层的剥丝抽茧中,“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则彻底滑向了深渊。

至于那个泄露“五角大楼机密文件”的哈佛优等生后来的遭遇,则留给其他时间再慢慢道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媒体人的艰难抉择——电影《华盛顿邮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