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场中,需要保持一份冷心肠。

当你刚决定要跑步,就会有人跑过来给你说:跑步会伤膝盖呀,听说有人跑步把自己跑残废啦;

当你刚决定要早起,就会有人好心提醒你:睡眠不够会让人变丑的的;

当你下定决心要停掉信用卡开始理财大计,然而看到“你10岁时想要买的玩具等到20岁时买到还有意义吗?"顿时觉得不能亏待自己不能辜负人生;

……

这是一个热闹的世界,热闹到有点喧嚣,每天充斥耳边的有各种资讯各种观点或者各种口味的鸡汤,听哪个?信哪个?

借鉴古人的说法;热闹场中冷心肠。我们需要在热闹场中,保持一份冷心肠。

下面四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培养热闹场中的冷心肠。

一、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部分人建议,自己做决定。

听大多数人的话,不是参照他们说的来做,而是了解大部分人是怎么想的。这种了解是为了让自己在做判断时不至于掉进一些坑里。

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时,尤其是自己可以用逻辑证明你想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你做这件事的价值就会很大。

2002年我在一个大国企上班,想要通过考研离开国企,周围大部分人都建议我要报考研辅导班,说这样才有胜算,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基础薄弱的人(大学英语四级考到第二次才以61分的成绩勉强通过,两科专业课挂掉)。

事实上我一个考研班都没有报考,仅仅是利用下班之后的业余时间复习,最后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东北师大的研究生。

当时在大家轰轰烈烈的报辅导班的热闹中,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自己什么都不会,那么即使去听课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所以我就决定自己先要搞懂考试的那些内容。那既然我可以搞懂考试的那些内容,我为什么还要去上辅导班呢?

学习向来都是自己的事情,需要主观能动性而非外力。

二、用“斯隆议事规则”打破“思维流畅性”

斯隆是通用汽车的伟大总裁,他在领导通用汽车的时间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斯隆议事规则“。一般公司高层开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共识,做出决策。但当斯隆发现,对某一个问题,公司高层在很短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明确决策时,它就要开始搅局了。“诸位先生,在我看来,我们对这项决策一斤更有了一致的看法,现在我宣布会议结束,这个问题延到下次开会时我们再讨论。我希望下次开会时能听到相反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对这项决策的真正的了解。”斯隆每次“搅局”之后再开会的时候,高官们都会说出不同的意见。最终,他们达成的共识,形成的决策要比他们最初形成的那个共识要丰富、复杂、富有弹性得多。

“斯隆议事规则”能够有效的原因是因为打破了“思维流畅性”,就是忽略跟我们想达到的结论相矛盾的事实和判断,强化我们想达到的结论的那些论据和论点。

三、悦纳“非期然后果”

“非期然后果”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来的,是指“那些不符合期待的后果”。

事物的进展肯定不会按照你的预定计划一丝不苟的向前进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协作网络中,你的任何一个行动,都会触发这个网络其他人的行为,他们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而且反过来影响你的行动,这个网络越大,越复杂,非期然后果就越严重。

两本很有意思的书《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和《文明是副产品》都解释了这种有趣的非期然后果。例如伟哥和青霉素的发明都是非期然后果。

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不用总是在那里构思、计划,直接开始行动吧。

四、不做表现型,要做成长型。

表现型人格更注重在别人眼中的是如何的,以至于在他们眼中只有“成功”和“失败”,很少关注中间的“过程”,因此,希望“快速”的成功就是这种人格的“刚需”。

与之相反的就是进取型人格,这群人更注重自我的“成长”,并笃信“成功”是成长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环节”,如果没有也并不会为此产生抱怨。因此,耐心的积累,享受过程是这种人格的“刚需”。

为了自我成长,愿你我在热闹场中,保持一份冷心肠。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闹场中,需要保持一份冷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