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生活的模样

另一种生活的模样_第1张图片

对非洲的印象主要来源于书本、音视频和工作。最早还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来有一部非常喜欢的电影《沙漠之花》,再就是以前工作中涉及同事外派去非洲工作,听说得疟疾的事情等。

以往只是笼统的知道非洲就是一片荒芜、贫穷、战乱。因为看《非洲三万里》的缘故,整理了脑海里面知道的和接触过的地点所在非洲的位置。先说以前工作中同事外派的地理位置吧,北非的摩洛哥、埃尔及利亚;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西非的尼日利亚;中非的刚果;南非的安哥拉、津巴布韦。现在回想,才会惊觉原来那些同事都是去了哪些艰苦的地方奋斗。

三毛的故事应该是写的非洲北部,沙漠之花的"女王"应该是从非洲东部的索马里赤脚走出的。

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暂且分为三个部分叙述,南非的历史,洲之傲火车的游记以及后面的埃塞俄比亚。从地图上来看,作家的叙述视觉是从出发的地方到结束,非洲的南部到东部的顺序,非洲之傲是从南非的开普敦开往坦桑尼亚,再往上走点就是埃塞俄比亚了。

近几年书店很多游记类的书,什么世界很大我想看看,背包多少天,一般在书店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就完了,只留下花样青春的印象。

看完本书后特意上豆瓣上翻看了书评,虽然在买这本书之前已经看过,但是还想再看看不同的人的理解都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说,这就是一本简单的百科堆砌讲地理历史的书。额,可能我的知识水平太有限,于我,这本是唯一一本想翻看地图,查询毕淑敏提到的单词是什么意思的书。

本书最心酸的莫过于索韦托的纪念馆,那个记者抱着被白人杀死的小孩奔向医院。还有黑奴贸易,这段用2亿非洲人命换来的万恶资本主义历史。

突然想起来一部电影《为奴十二年》,如果把男主带入到本书中,他会经受三个阶段。首先被铁链和三五个人捆绑在一起,全身赤裸,待在一个牢房里面,透光处只有食指大小。吃喝拉撒都在牢房,当然,成群被贩卖的奴隶只能蹲在地牢里面,牢房的底下有和大海相连的水道,潮水达到最高的水位的时候就算清洗了地面,身体素质不好的就病死、饿死在里面,对贩子来说也是节约成本。贩子通过鞭打黑奴进行拍卖,能承受的鞭打越多就越值钱,鞭打叫出来的重回地牢饿着,再继续下一次的拍卖……被选中的黑奴,继续第二程,他们被挤在比棺材还小的空间里面,穿越大西洋,或者被打死、病死、饿死,或者活下来了。活下来的就到了美洲的不同地方,被不同的奴隶主购买,开始被奴役的生涯,能活下来的黑奴已是万分幸运。

读这本书的时候,基本上是跟着作者的视觉走,或愤慨或心酸。生在和平年代,越不能体会这种普通日常的可贵,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

文中还有大量篇幅写罗本岛监狱的历史和在那里待过的曼德拉。作者多次提到在长达18年的牢狱之灾后的曼德拉,从一个脾性暴躁到沉静温和的伟者,放下愤怒的他成就了伟大的种族和解政策。

结合我的现代生活,引用毕淑敏的话,“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就不由自主的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

我这般俗人呐,就是走太短,看太少,闻太稀薄,终究不会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尘事。

我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另一种生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