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一种能力曲线

经常有人跟我提到一种思维叫“战略思维”,以前我总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思维方式,如何去训练和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直到前几年进入到微软,从事一个叫做“战略业务拓展”的工作,才发现原来战略角度的思维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Scott Young曾经用一年时间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四年本科课程,还出了一本书《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MIT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他的一篇文章Two types of Growth分析了:技能水平的成长,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 对数增长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一种能力曲线_第1张图片

从这条曲线可以看出来,所谓“对数增长”的能力表现在一开始增长的非常快,到后面则越来越慢,最后几乎到达一个横滞的状态。哪怕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只能获得一点小小的突破。

这样的能力包括体育运动,语言,认知等等。我的外语水平在好几年前就达到了可以自由交流的水平,但是我每次去国外参加活动,听报告或是自己发言,总会有非常明显的违和感,始终无法达到本地人的水平。我曾为此二次参加过英语学习,督促自己每天一定时间融入英语环境中,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但效果始终不让我满意。这让我想起来中学时候我们的考试成绩,老师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从60分到90分容易,90分到100就是难上加难。实际上应试教育考试就是对认知能力的熟练程度的一种考察,而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对数增长的一种能力。

还有一个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对数增长能力,就是儿童识字。绝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儿童识字作为考察孩子能不能干,聪不聪明的一种表现,也时常用在给亲戚朋友的炫耀上。而这种在家庭聚会上的高光节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上升空间的技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小的时候走到哪都被夸聪明,长大了却不行了呢?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孩子能认识上千字,能被上千首唐诗,被称为“神童”。而恰恰这些神童在小学的后半段表现出力不从心,这些小神童过早的被透支了对学习和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最近一个家长告诉我,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她不得不把孩子从北京送回河北四线城市的老家上学,在北京念完幼儿园的女儿去到四线城市的小学后,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在北京幼儿园多以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主,不强迫主导孩子学习具体技能。而老家的幼儿园不一样,早早就让孩子们开始识字,算术,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以前就已经能认识不少字,甚至有些都能轻松应对一年级的课程。不得不承认后者的教学体系迎合了当下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是当我们的小神童一个个走下神坛的时候,我们应该作何反思呢。

指数增长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一种能力曲线_第2张图片

很明显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与对数增长是恰恰相反的。从你开始做某件事情,一直到很长很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一直到某个时间点之后,你突然显现了出来,然后还越增长越快。而这些能力往往是我们平常所称为“内功”,金庸的小说里内功深厚的人往往都是闭关修炼的几十年后,终于一日出关,成为一带江湖大侠。企业的成长,个人的财富,还有写作的能力往往都是符合指数增长的能力,而我们文章一开头提到的战略思维能力也是指数增长的一种。培养那些指数增长的能力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恒心,一个好的心态是成就指数增长的伊始。所谓黎明之前的黑暗,就是指数增长从“黑夜”转到“白昼”的关键时刻,很多人在这个时刻之前倒下离开了。

对于孩子的能力培养,如果我选的话,我认为指数增长是最好的。初期不计回报,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突破后,后期就自由了。这恐怕一般不会是某一种单一的简单能力,如识字实际是非常单一的一种记忆能力,而相对于写作,所需要的复合知识则更多。早期快速学习的阶段,孩子可以迅速的学会掌握某种单一技能,容易简单而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常常也削弱了其抗击压力和抵御困难能力。比起培养某种SKILL,不如多花些时间去锻炼孩子的复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他/她一生都受用。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是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自信的父母会给他们一些时间去成就自己的天地,不介意一时的比较。自信心,创造力,好奇心,受挫力都需要时间的不断打磨和培养,早期多关注那些指数增长的能力,让家长和孩子在未来都能获得自由。

这两种能力增长的模式各有优缺点,摸清这两种能力的成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能力瓶颈和突破障碍。当对数增长的能力达到了巅峰时,你应该有意识的去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和习惯,因为继续努力下去,你可以获得的提升很少,事倍功半。而如果你所从事的是指数型能力工作,那么保持好的心态,可能你正离突破不远了,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一种能力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