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GDG Nanyang

几个月前在Udacity上面看一些课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些课程的中文字幕到底是谁在做的呢?和Youtube上一些课程的中文字幕不同,Udacity的字幕质量非常地好。那个时候没有想太多,觉得无非是像GitHub上的一些开源文档的协作翻译项目一样,通过志愿者提交pr的方式,靠着有心人的一番热忱去做的。上周,我心血来潮地点进Udacity的一个链接,想看是否能够加入到这样的翻译项目里头,打发过这段实习的时间。

我想的没有错,确实是靠志愿者凭着一腔热忱去做的翻译;但我也想错了,我在Udacity上看到的中文字幕,是由GDG Nanyang带头做起来的。官方甚至专门对他们提供了一个Alternate的中文字幕的工作而提出了感谢:

![special thanks to GDG Nanyang](http://7vijxa.com1.z0.glb.clouddn.com/Screen Shot 2015-06-29 at 21.47.21.png)

嗯,新加坡的那个南洋吗?对新加坡人的好感又增加了一些。真的没有想到,官方语言是英语的新加坡人,竟然会对这样的翻译项目这么热心。我接着点进去了这个翻译项目的链接。

不对,这根本不是新加坡人建的repo。

这不是新加坡的那个“南洋”。而是在中国,诸葛亮躬耕的,张仲景种药的,以及我现在正在实习的地方,河南省南阳市。


GDG,全称是Google Developer Group。在我的印象里,GDG是那种Google fans们自发形成的组织,并且通过定期举行一些和技术相关的活动来保持社区热度。Google官方也会承认GDG的存在,在北京的时候偶尔会在微博上看到GDG Beijing的零星消息。现在国内有的GDG,大概是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等比较大的城市。

但南阳这样的小城市,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一个GDG呢?我因为学校课程设置的关系来到这个小地方,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互联网的基因,空气中也完全嗅不到一丝和“技术”有关的味道。和北京进去一个咖啡厅就能见到有人谈创业谈“就差一个程序员了”的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城市,怎么会有GDG呢?而且竟然能够带头做起Udacity上面的课程翻译工作,这真的很了不起。

Udacity在国内的关注度可能不是很高。相比起Coursera等一些基于大学课程的Mooc,Udacity上面的课都是Udacity自己制作,或者是与科技公司合作制作的。我相信最近Udacity在国内的知名度会增加,是因为今年的Google I/O大会上面有提到,Google会和Udacity合作推出一个Android开发的课程。现在已经可以在Udacity的网站上看到这个课程了,教学视频是可以免费观看的。当然,另一个国内的学习者较少关注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观看Udacity上面的视频,需要科学上网。
![今年Google和Udacity合作推出的新课程](http://7vijxa.com1.z0.glb.clouddn.com/Screen Shot 2015-06-30 at 14.20.28.png)

我尝试着在网络上搜索关于GDG Nanyang的蛛丝马迹,然后发现,这个GDG社区目前为止所做的事情,远远地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创建了专门的项目主页,组织国内的热心志愿者进行字幕翻译工作。而在南阳这个小城市,他们甚至筹备过像WTM(全球女性技术开发者大会)这样的活动。如果是在北京,上海,能够组织起这样的活动,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毕竟帝都聚齐了全国最多最好的资源,不论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是已经在工作的人,只要是自己的生活与互联网相关,对这样的活动一般都会非常欢迎。但能够在一个河南的小城市举办这样的活动,这样的事情已经远远地超乎我的想象力了。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甚至还会定期组织一些当地的大学生,举行一些Android开发学习的活动。

OMG,这真的是一个小城市会发生的事情吗。

我尝试着给组织者Cheng Lu发了一封邮件。我有很强烈的愿望,希望能近距离地去看看GDG Nanyang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他当天晚上就回复了我,跟我说欢迎随时过去玩(mian)玩(ji)。


在周末的时候,我从实习的地方打车过去南阳理工学院。(知道这个学校的名字的时候,真的有些忍俊不禁。如果我那几个新加坡的同学知道了,估计会吃惊得不行不行的XD)GDG Nanyang主要的活动地点就在理工学院里面。后来我了解到,主要的组织者Cheng Lu和Linda也都是理工学院的毕业生。

他们都很年轻。Cheng Lu是90后,曾经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做的是一个同航班社交的app,现在是自由职业者。因为学校允许毕业两年内的毕业生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内使用一块地方做自己的创业项目,Cheng就想办法占了一小块地方,做了GDG Nanyang。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GDG Nanyang比较活跃的参与者也大多都是本地的大学生。Linda则是本科的时候在Google中国做过实习生。她跟我说,她是因为本科那时候参加一个比赛拿了第一名,接着知道Google正在招实习生,在庆功宴上喝了点小酒,借着酒劲过了Google的电话面试。她说去Google北京的时候特别开心地穿了裙子,结果没过几天就换回了T恤,哈哈。见面的那天,她穿着的是Google I/O的一件T,Cheng Lu穿着的则是有Google Play商店Logo的T恤。

我和Cheng Lu聊了比较多关于他组织GDG活动的过程,也大概了解了是怎么在一个小城市做起了GDG还有那么多的活动。他跟我说,其实在国内的GDG,总给人一种师出无名的感觉:毕竟Google都退出了中国了。好在现在也有声音说,可能Play商店有可能会回来,但短期内可能会有些困难,阻力重重。而他现在最想做的,是希望能把GDG社区的氛围做得尽量地好,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个社区,形成正向的互相促进。而至于字幕组,还有其他的一些开发相关的推广活动,则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将Google的优秀资源本土化,让国内的人更加容易接触到。

感觉是很大而且很难的工作。但至少他确实是在做了。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会愿意待在一个小地方做这种看不到头的事情——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如果Google不能回来,做这些事还是师出无名。You are working for a community, but the supporting company never exists.不过现在问他这个问题,也是毫无价值的。

我把玩了一下他带过去的ChromeBook,还有今年最新的那个Cardboard。Google家的东西真的很赞,我很喜欢ChromeBook的设计,四边的线条很美。虽然这个上网本在国内几乎没有办法使用,但还是很美,不是吗?对于美的东西,是很难不会为之而心动的——哪怕现在在国内很难正常地使用。

最后快走的时候,Cheng Lu跟我说,他很快就要去北京了。Linda也会跟着他一起去,他们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恋人。但GDG Nanyang还是会继续运转下去,他也会继续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希望一切都好吧。


转载需提前告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GDG Nan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