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默默地关注你(2019.9.11)

我更愿意默默地关注你(2019.9.1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六度分离”这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

它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结果他成功了并提出此理论。

听起来好神奇。这也是今天的写作主题:根据“六度分离理论”,你想认识谁?与一个什么样的人产生联系?你的试验计划是怎样的?也可以试着联系一下,然后记录你的试验过程。

既然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有那么一瞬间,我突发奇想:我想要见蒋勋先生,他从我的脑海里一跃而出:仿佛看到他对我温和地微微一笑,听到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很高兴见到你!

我怎样才能达到目的,用社交软件吗?“六度分离”早就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众多的社交软件让距离不再是障碍,素昧平生的人们通过一根有形或无形的线建立了密切的社会关联,就像我在微信中的“开始写吧”写作营里。在这个群里,尽管我们个性不同,可这个群能够延续,是因为我们都有大致相同的追求和爱好,物以类聚的我们陌生又亲切。原来在我们的身边一直都有一条隐性“纽带”,它普遍存在,作用强大。

刚好在我的手机里有个关于蒋勋先生的公众号,我可以随时随地都听到蒋勋先生那磁性的声音,让我安定,让我享受,因为他的声音,我深深地爱上蒋勋先生。

可这依然虚拟。我只能听到他的声音,我想要的更多:百闻不如一见。那么我应该找到谁作为第一个联系人?因为每个人的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这对我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我在脑海里飞速运转着:我该找谁?冒冒失失地和我熟识的朋友讲起这样的请求,是不是有些十三点?

我凭什么要朋友这么做?即便有人帮了我,其实是看在我的面子上,也许是某人的面子上,或是朋友的朋友的面子上……花费的成本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更多的人情债。欠了债要还,天经地义。即使是朋友,也不可以整天都要人帮忙这帮忙那的,人家又不欠我的。人情债相对于金钱债来说,欠了之后,更不好偿还。所以我开不了口,这些隐形的成本,像502胶水,死死地吻住我的嘴巴。

我喜爱蒋勋先生,所以我还要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当每个喜欢他的人都能通过电话,微信,登门拜访去找他,天?!想想都可怕到崩溃!他还要不要生活?要不要思考?要不要享受孤独……

再说我就算能够见到他,我又能和他讲什么?谈论美学?谈论文学?不,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许我只能说一句:见到你真好!可我费了大把时间,背负了无形的人情债,兜了很大的圈子,就为了说一句话?这该是怎样的执着?可我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场灾难。我更愿意坐在家里,焚香,沐浴,更衣,打开蜻蜓FM听着他的声音,打开他的书,关心自己的“食,衣,住,行”。

因此,我愿意还是和他有着“六度分离”,这是他对我的价值,我不希望他和我在一个“维度”。我不希望对他的幻想流失在世俗之中。我希望他仍旧离我很远,而我虽默默无闻却热切注视的样子很美……

这只是一个实验,可对我来说,这更是一种选择。

其实,我更愿意默默地关注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更愿意默默地关注你(20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