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全真道教

最近重拍的《射雕英雄传》又上映了,一群95后的小字辈们演得非常好。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小说里,全真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派组织。在射雕年代,全真教是武林最富盛名的大教派,首任教主王重阳以“天下第一”的武功笑傲群雄;到了神雕年代,虽然全真教今不如昔,但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依然在江湖世界里具有崇高的声望,极少有人胆敢小觑。在这两部小说里,全真教都是以一个亲宋爱国的教派面目出现的,虽然也出现了类似赵志敬这样通敌卖国的叛徒,但毕竟是少数,全真教的三代典型教主: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都是忠肝义胆、爱国爱民的江湖豪杰,他们在抵抗金国、蒙古的先后入侵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先锋带头作用,是南宋小朝廷的北方屏障。然而历史上的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三代教主,却和小说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性:在他们执掌全真教的一生中,亲金元而远南宋,毕生服务于异族政权而毫无愧色,当时的金宋与蒙宋之民族仇恨相当于现在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所以在中国正史中他们实际上都是被冠以汉奸之名的人物。时至今日,丘处机还是被传统历史学家所诟病的!

重阳创教

先说王重阳手创全真教。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喆(哲的异体字),北宋京兆府咸阳大魏村人(大魏村现属泾阳县,至今尚存)。王重阳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是不折不扣的宋人。因为家境殷实(属于富裕地主家庭),故而少年王重阳有条件习文练武,《金莲正宗记》记载他“骨木雄壮,气象浑厚”“膂力倍人,才名拔俗,早通经史,晚习刀弓”,可见丘处机说王重阳“少年时先学文,后练武”,情况大致不差。1127年靖康之变后,咸阳纳入金国领土,中原板荡,兵连祸结,但地处关中的偏僻乡村幸运躲过一劫,未遭大的劫难。但王重阳并未表现出什么“家国之痛”,或许是因为北宋暮年的腐朽气息,已经让他心如死灰了罢。1133年,21岁的青年王重阳参加刘豫伪齐政权的科举考试,应礼部试,结果名落孙山。深受刺激的他时隔几年后,又参加了金朝的武举考试,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26岁的王重阳应武略,中甲科,成功考取了金国功名,后被授予甘河镇酒监一职。王重阳考取功名后,娶妻生子,过上了小官吏的幸福生活。但年复一年的官场迎来送往生涯逐渐让其倍感厌倦,加上仕途多年也无晋升,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47岁的王重阳借口遇到了汉钟离和吕洞宾两位神仙,就此抛家弃子、辞官入道,这就是全真教史上著名的“甘河证道”。王重阳“遇仙”后,在终南山下祖庵镇结庐修炼,又挖了一个小地窖,修成坟茔状,立碑“活死人”,自号“王害风”,这就是《神雕侠侣》活死人墓的原型。

小说中的活死人墓方圆数里,机关重重,能容纳数千人的军队和粮草兵器,而实际上真正的活死人墓只要一个人花半天时间就可填平。

王重阳在终南山传道三年,结果很惨淡,乡人对他毫无兴趣,只招来了史处厚、严处常等几个弟子。1167年,王重阳离乡东去,赴山东半岛传道收徒,这一年,可视为全真教的创立之年。王重阳将自己手创的教会命名“全真”,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说是“真性保全”,一说是“精气神三全”,一说是个人内修的“真功”和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两全。但不管哪种解释,全真教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扶危济困、怜孤惜寡当作了一项教务,造福一方百姓,这一点和小说是吻合的。王重阳选对了路,山东半岛道教氛围浓厚,蓬莱仙山更是大名远扬。加上此时金国统治者有意扶持道教,故而在山东,王重阳陆续收了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和刘处玄七个得力弟子,即著名的“全真七子”。此外,王重阳又得到了牟平大富周伯通的财力支持。有了徒弟,有了资金,全真教顺利地在山东站稳脚跟。小说中的周伯通是老顽童,办事极不靠谱,但历史上的周伯通对王重阳及全真教贡献甚大,没有周的鼎力支持,全真教的壮大不会这么迅捷。当然,周伯通没有出家,这一点上,小说和史实吻合。然而,正当王重阳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厄运突然降临,1170年,王重阳突然去世,享年58岁,不知道是否练功走火入魔,伤了身体,做为一个学武修道之人肯定算不上长寿。

王重阳开创全真教一共不到三年就溘然长逝,传承、光大全真教的历史重任就交到了全真七子手上。全真七子出家前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基本上是一方富豪;第二,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即传统的儒商阶层。看来想玩宗教传道而扩大影响力,金钱是第一位的。

马钰出家前“富甲宁海,家饶于财,号马半州”,自幼出身儒门,“长通经史”,娶妻孙富春(孙不二),也是当地富豪之女,且“礼法严谨,素善翰墨,尤工吟咏”;谭处端“世居宁海,为人慷慨”,且智力超群,“记诵敏捷,同辈罕及”,绝不是小说中的粗鲁铁匠形象;刘处玄“乃祖乃父,世居武官”,他自己也曾“舍良田八十余顷与龙兴巨刹”,穷文富武,相当有钱,王重阳表扬他的诗作如“松之月、竹之雪,不受于黄尘”,极具特色;王处一家境如何史载不详,但也是自小聪慧,七岁能参悟玄机;郝大通“家故富饶,世为宦族”,又“禀赋颖异,识度夷旷”。

以上六人,都是既有财又有才的人物,唯独丘处机与众不同。丘处机祖上也曾富过,“家世栖霞,最为名族”,但到了丘处机的爷爷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农民(“祖父业农,世称善门”),到了丘处机这一代,由于父母早亡,故而家境十分贫寒,自然也受不到什么好的私塾教育 但最终,丘处机成了光大全真教的第一人!全真七子(一说马谭刘丘四大弟子)在终南山安葬师尊、结庐守墓三年后,于1174年的中秋之夜,开始了一场开诚布公的内部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后王重阳时代全真教的未来走向发展趋势”,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每一个人出家后都出版过道经专著,对如何传承、光大全真教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坚定立场,所以,众人对全真教未来发展之路的思想认知产生了分歧。各人各持己见,“马曰斗贫、谭曰斗是、刘曰斗志、丘曰斗闲,四子之志各异,翌日乃别”,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不欢而散,各奔东西:马钰留在了终南山祖庭,创立全真遇仙派;谭处端和刘处玄南下洛阳,游方于闹市,乞食于街巷,分别创立全真南无派和全真随山派;丘处机西去宝鸡磻溪,后于陇州龙门山开创了大名鼎鼎的全真龙门派;王处一隐居胶东昆嵛山(不是西域昆仑山),开创全真嵛山派,并在此获得了“铁脚仙人”的外号;郝大通北上赵魏之间,开创全真华山派;孙不二先留胶东后赴洛阳,创建了全真清静派。七个人开创了七个新支派!表面上看是一种力量的分散。但实际上,七人分别以终南山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散活动,各自收徒传道,全真教的影响力反而比王重阳时期发展壮大了很多。小说中全真七子平时散居各地,各有分观,就是一种暗喻。七人之中,王处一、孙不二向东走,谭处端、刘处玄向南走,郝大通向北走,马钰原地不动。唯一一个向西传道的,就是丘处机!当年王重阳在陕西家乡传教不利,无奈只能东去山东传法,如今他的爱徒反其道而行,从山东反赴陕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着师尊的故地披荆斩棘、踽踽前行。

丘处机选择了姜子牙垂钓旧地磻溪以及汉代就声名远播的道教名山龙门山传道,自然也是“人以景贵、景显人名”,通过长达13年的修真布道,终于收到了井喷一般的效果: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以至于到了1188年,金世宗完颜雍聘请丘处机北上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1191年,继位的金章宗完颜璟,也就是小说中完颜洪烈的父皇,赐给丘处机家乡一座大道观,题名“太虚观”,以彰殊荣。

从王重阳到丘处机,两代全真掌教都接受了金国的册封和赏赐,这和小说中全真教扶宋抗金的情节截然不同。丘处机以后的列代掌教,包括尹志平,都接受了异族政府的册封,无一例外。随着13世纪初蒙古崛起草原、金国日渐衰落,政治嗅觉敏锐的丘处机迅速看出蒙古是一支“潜力股”,全真教要继续得到上层建筑的扶持,保持长盛不衰态势,应该立刻舍金亲蒙,捞取新的政治资本。1219年,日渐老迈的成吉思汗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样,开始渴望长生不老之术,在听闻了“丘处机是三百岁的活神仙”传闻后,下定决心要请丘神仙帮助自己长生不老。1220年,已经72岁高龄的丘处机欣然应召,带了18位弟子西行面圣,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阿富汗兴都库什山),铁木真隆重接见了风尘仆仆的丘处机一行。虽然丘处机并未提供长生不老药,但给出了三个“锦囊”:清除杂念、减少私欲、心地宁静。耶律楚材在《玄庆风会录》中将其归结为两点:去暴止杀、济世安民。成吉思汗并不满意初次会见的效果,但依然厚待丘处机在身边一年时间,每天被丘处机灌输诸如“敬天好德、宽仁止杀”“内固精神、外修阴德”“清心寡欲、净体凝神”“体恤苍生、爱护黎民”之类的教导。教的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听的人耳濡目染,也多少有所触动。在成吉思汗执政晚期,对中原的军事政策有所缓和,且派人将仁爱孝道的主张晓谕四方,这些和丘处机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听了丘处机一年的课后,成吉思汗终于确认丘神仙没有“藏私”,这才派了五千骑兵护送丘处机东归。对于成吉思汗赏赐的大量奇珍异宝,丘处机坚决谢绝,但接受了成吉思汗对全真教的优待条件:免除教徒各种税赋。丘处机回国后,成吉思汗又赐给他信符、玺书,让其统领全真教并掌管天下道门,同时划拨金国皇宫御花园翻建全真宫观(即今日北京白云观的前身),全真教至此到了发展的最高峰。1227年,丘处机病逝,享年79岁。看来丘处机在养生卫体方面确有道行,从72岁到79岁之间,基本上都在进行长途奔波,那个时代交通极其不便,车马劳顿,来回几万里不是好玩的。在他死后,弟子李志常编撰《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毫无疑问,全真教的崛起、兴盛,主要功绩是丘处机建立的,他虽然是全真教第五任掌教,但比起他的师父、师兄,无疑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所以也看得更远。丘处机去世后,他的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张志敬(小说中的赵志敬)、祁志诚等全真第三代弟子陆续接过掌教的位置,传承丘处机的思想,完成丘处机的遗愿。

清和再兴

尹志平是一个贯穿《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书的人物,他是丘处机的得意弟子,接过了全真七子的衣钵,被委任为新一代的全真掌门,道号“清和真人”。在《射雕英雄传》中,他还只是一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小道士,虽然不免鲁莽,但也算得上是尊师重道、果敢坚强;到了《神雕侠侣》中,他已经变成了中年大叔,除了面对小龙女会方寸大乱,在其余事务上冷静稳重、精明强干,是个不错的掌教继承人。历史上的尹志平,和小说中的人物差异较大,因此在新修版中改名换姓为甄志丙。其简历如下:1169年,尹志平出生;1191年,拜师丘处机;1219年,随丘处机觐见成吉思汗,为西行十八弟子之首;1227年,继任全真掌教;1238年,辞去掌教之位,将教务交付李志常;1251年,逝世,享年82岁。这么看的话,小说和历史上的尹志平相比较,只有1219年西去觐见和1238年掌教退位两件事情是可以贴合上的,而真正的尹志平堪称长寿老人,比小说中横遭惨死的结局好太多了。历史上的尹志平和他的师祖、师父一样,向来亲金元而远南宋,风格一脉相承;异族统治者也对尹志平封赏有加:1232年,尹志平迎见南征回师的元太宗窝阔台,太宗令皇后乃马真氏代祀长春宫。

1234年,乃马真皇后赐尹志平道经一藏。

1249年,元定宗贵由赐尹志平“清和演道玄德真人”称号,加赐金冠法服。

1251年尹志平去世,十年后的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尹志平“清和妙道广化真人”称号;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元武宗海山再封“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尹志平算是极尽哀荣。

全真教的传承梯队基本上是金字塔形的,开教祖师王重阳是第一代,他的徒弟全真七子(北七真)是第二代,到了“志”字辈的第三代弟子已经有了数百人之多,第四代、第五代更是数不胜数。全真教最鼎盛之时,“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端的是了不起!尽管全真教一直臣服于金元政府,但势力日盛的全真教还是引起了元朝统治者的猜忌,早在元宪宗蒙哥汗时期,喇嘛教和全真教为争夺天下宗教总领地位,就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佛道《化胡经》之辩,即著名的“戊午佛道大辩论”!

这场辩论赛中,双方各出17人,全真教首席代表是李志常,而喇嘛教首席代表是大名鼎鼎的萨迦五祖八思巴。喇嘛教在元廷的暗中支持下取胜,夺得了宗教总领的位置,而全真教由此逐渐衰落,风光不再。由此可见,虽然王重阳以及他的继任者一直将全真教定位于“宗教服务于皇权”的角色,但统治阶级却掌握着全真教的生杀予夺大权,既可以提拔、赏赐,也可以打击、限制,元朝统治者一边让喇嘛教取代全真教的位置,一边不停擢升已死的王重阳的地位(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一手硬一手软,既利用全真教稳定政权的宗教作用,又不至于形成新的“黄巾之乱”。对于“从未抗金、一直亲元”的全真教来说,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

小说和历史上的全真教形象背道而驰,读者也不须多有怨言,全真道士一边弃世,一边积极和俗世有种种关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全真教要发展壮大,不能不服从统治者的意愿,以政治风向为导向,这是全真教立世生存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该对此过于苛求。在现代,金,蒙,宋早已融合同化成大中华了,汉奸之名,不说也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上的全真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