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本质。人这样的主体是“我”的“自我”和“非我”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自我”即为“我”的自然生命体以及这个自然生命体的一切机能和属性,“非我”为“我”的意识中的那些反映客观存在的表象,这些表象毕竟不是客观存在本身,无法满足“自我”的需求,如此,“自我”和“非我”形成一对矛盾,这个矛盾产生了力量,驱使“我”去行动,根据“非我”之表象,去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客观事物,需求得到满足,“我”才可以存在。人只要活着,这样的矛盾运动和行动就不会停止。
获得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客观事物的方式无非三种,其一,在“我”的行动中找到了不属于任何主体的客观事物;其二,以交换的方式获得;其三,侵犯其他主体而获得。第一种主要在原始社会,人类依靠采摘和捕获大自然中的自然事物来满足自身需要;第二种是以和平交易的方式获得各自需要的客观事物,第三种是非法的。因为主体之间是平等的,某个主体在存在性上不是其他主体的附属体,某个主体对其他主体的侵犯,必然遭致其他主体的反制。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数量上比较多的某种客观事物,同时,这类客观事物却无法满足他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之间就可以互通有无,以满足各自多样的“自我”需求,这就是交换,或者说,买卖、交易,就是所谓的经济。
可见,经济交易行为须有这样几个要件:其一,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其二,交易自由;其三,所交易的事物有明确的合法归属;其四,交易双方在交易进行的时候是自愿的和满意的。
通过交易让人们实现各自的需求,以此,人类得以存在。因此,具备上述四个要件的交易行为能否顺利进行将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存在状态。那么,我们深入分析交易的这四个要件,可以发现影响经济交易的一些原理。
Ⅰ 其一,满足需求。
通过认识论公式中的“感觉N(次)→→表象N+思维N→→知识N==》对象”,我们可以发现获得用来满足人类需求的客观对象之方式有两种,其一为自然存在的,其二为人造的事物。自然存在的,即为非人参与而自然之存在,比如野生野长的动植物以及水,石,等矿藏。其二为人根据掌握的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比如人类栽培驯养的动植物,以石、木、金属等为材料以某种方法生产出的东西。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人类制造的可以用来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逐渐成为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主要方式。
人类的存在,即为活着,活着即要满足吃喝住繁衍等基本的生理需要,这是关系生死的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的意识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非我”,这些“非我”反映的已经不是可以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却是在质量上或者在满足个性的喜好、个性的主观愿望方面的更高级的需求对象。
这就是说,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其二是满足个性愿望的高级需求。如此,也会有两种供给,其一是可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供给,其二则是满足更好的或者幸福的存在的供给。
根据以上,可以得到三个经济原理:
1. 没有需要就没有供给,供给必须是可以满足需要的。这是第一个经济原理。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经济行为之驱动力量,根本上来自人的需要。一切生产和销售都须以满足需求为目的,判断一种生产或销售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实际需求。
2. 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可以满足基本需要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在数量上势必就会减少,导致供给活动减少,导致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减少甚至导致人们无法找到工作。为了避免这样的经济衰退,应该在全社会的基本需求即将达到满足的阶段,让人们的需求开始转向更高级的需求,同时,能及时地供应可以满足这些更高需求的商品,如此,全社会的交易总量才不会衰减。而且,由于可以满足高级需求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会带来更多行业或领域的工商业发展,全社会的交易总量之增长将是更大的。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应该有两个阶段,一是满足基本需求的供应阶段,另一种是满足更高级需求的供应阶段。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需要及时地从低水平的基本供需阶段转向更高水平的高级供需阶段。这是第二个经济原理。
3.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及时地从基本供需阶段转向高级供需阶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分析高级供需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我”的“自我”自出生就有自然而然的基本生理需求,却没有高级需求。高级需求不属于基本生理需求。只有当人的意识中出现了可以满足高级需求的表象之后,人的高级需求才会被激发诱导出来。通过实践感受和教育,人们的意识中会出现反映高级需求的“非我”表象,和“自我”形成矛盾运动,驱动人们去行动,以努力实现这些更高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这些高级需求,人们就会参与到提供高级供应的行为。
因此,在基本供需阶段的中后期,需要通过合理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到高级供需,改善人的生活水平,让个性的合理愿望得以满足,而让各人实现各自不同的幸福的存在。同时,在供应方面,做好产业升级,及时满足高级需求。
满足高级需求的供应,首先需要产业技术的升级,这就需要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是让基本的供需经济转变为高级供需经济的必要条件。这是第三个经济原理。
Ⅱ 其二,交易自由
交易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各人的需要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各人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在什么时间必需得到满足否则就会死亡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因此个体之存在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为了满足其需要而行动的自由以及自主权。这一点在拙作《幸福的存在》之“论自由”一章中有详细论证。
人类理性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需要自由为前提。人类的创造行为,在每个细节上,都是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出自个体的聪明才智和实践。这样的发挥的效果取决于个体的自由状态。充分合理的自由状态才能够让个体的创新实践行为没有不合理的约束,个体之自由发挥越充分,其创造力就越大,进而不断地推动人类文明成果的发展。
因此,自由是实现供需的必须条件。这是第四个经济原理。对个体交易自由的任何限制都必将导致人们无法正常地满足需求而无法实现基本的存在,导致严重的供需矛盾,甚至让经济运行陷入停滞,陷入极度贫困,甚至出现严重灾难。
Ⅲ 其三,交易的事物有明确的合法主体归属权
在主体地位上,人是平等的。交易事物不是可以独立的存在,而不是主体,必然会归属于某个主体。交易的事物有明确的归属权才可以实现交易。交易的事物如果没有明确合法的主体归属权,是不能进行交易的,否则就是对有关主体的侵犯。这是第五个经济原理。
Ⅳ 其四,交易双方在交易的时候是自愿的、满意的。
交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交易之主体在自由合法的条件下进行自愿的交易来实现各自的需求,这是交易的作用和价值。这就是说,交易值不值的标准是看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交易是否能让其需求得到满足。这个价值并非以交易事物的成本价格为标准,却是以需求的满足为标准。如此,交易的这个价值和交易事物的成本之间会有两种关系:一,两者等价,二,两者不等价。这里的价格指的是换成同等环境下的一般商品的成本价格。
比如,在一定条件下,一辆坦克只可以换一车面包。拥有坦克的人需要面包,否则就会饿死。对于拥有面包的人,并不缺乏面包,而换来的坦克对于他所处于的环境下,在一般成本价格上却极大地大于这一车面包,在他的环境中,他可以用这辆坦克去换更多的面包或其他商品。这就是说,交易行为,不仅可以满足需求,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购买力。通过双方满意的交易而获得在一定环境下更多的购买力,这就是财富。这是第六个经济原理。
如上六个经济原理是根据交易的四个条件推导出来的,即,满足需求;交易自由;交易合法;交易自愿而满意。
第六个经济原理推导出交易可以增加财富。根据这个原理,我们继续深入分析,还可以推导出哪些经济原理呢?
通过交易获得更多的购买力是确保个体始终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满足自己需求的条件。获得更多的购买力,说明交易是盈利的,失去更多的购买力,交易就是亏本的。购买力的盈亏需要在交易的任何一方所处的环境下来评估。这样的环境无非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双方处于同一种环境,另一则是处于不同的环境。
在同一个环境下,交易商品的成本单位处于同一个水平,交易的结果取决于供需关系。供大于需,由于竞争,利润就会趋向缩小,供小于需,利润就会趋向增大。
如果环境不同,交易商品的成本单位可能就不同,该商品的供需关系也会有不同。某物在A区域是供大于求,利润小,而在B区域却是需大于供,利润就大。可见跨境贸易可以为双方带来财富。这是第七个经济原理。
如果某个商品在不同的环境下的成本有高低,商品的生产会向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从而改变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这就是商品生产的跨境转移,第八个经济原理。
无论什么环境,供需关系决定交易盈亏。这就是第九个经济原理。
某个环境,或者说某个经济体,在供需关系的发展变化下,其生产成本总会从低向高变化,利润则从高走向低。这个变化自然需要一定时间。生产成本从低向高的变化时间越长对于这个环境中的财富的增长越有利。这就是第十个经济原理,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要过快,在客观的供需关系存在的有利情况下,应该尽量延长生产成本从低向高发展的时间。
货币出现之后,货币成为交易的通货,直接体现交易事物的价格。反过来,货币的价格也可以由所交易事物来体现。这就是说,货币和交易事物之间也有一个供需对比关系。若货币供应大于实际需求,货币就会贬值,商品的货币价格就会上涨,这样的上涨会加快生产成本的上涨,导致利润缩减,丧失可以获利的供需条件。这就是第十一个经济原理,即,货币的供应应该根据实际的供需关系,而且要避免因为通货膨胀导致丧失可以获利的客观供需条件。
物价上涨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另一种则和货币的供应有关系,即所谓的通货膨胀。第一种是自然的,可以控制而避免经济的过热。最麻烦的是通货膨胀。
明白通货膨胀原理之后,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会去滥发货币的。可是,在某种条件下,通货膨胀却会发生,甚至成为无奈的选择。比如,政府为了应付突发情况而导致的政府支出巨量增加,这部分增量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大大超过实际供需交易总量,而导致货币供应过量。比如,当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导致普遍发生亏损,实际交易总量严重萎缩,同时,货币供应却不仅不能收缩,反而还要增加。再比如,金融市场发生严重的膨胀泡沫,导致全社会物价的快速上涨。
因此,为了控制好通货膨胀,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根据GDP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银行贷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供需情况进行,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股市期货等运行要符合市场运行规律,避免过分的投机炒作,警惕金融泡沫。
通货膨胀发生之后,物价成本走高,产业利润率降低,交易会发生萎缩的风险。在这个时候,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客观的供需关系。如果供需关系方面还有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有条件从基本供需转向高级供需,那么,经过调整,经济还可以持续发展。反之,如果不具备条件获得更多的供需关系,经济就无法继续有效发展,人民和国家逐渐走向穷困。
在以上所有经济原理的论述之中,可见供需关系是经济运行的核心。一个国家如果可以让本国的经济从基本供需向中高级供需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有效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人民持续改善生活水平或存在状况的必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