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Rasmallin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1天

之前关于系统,只觉得老大拿出来的各种图好厉害,冲击力很大,感觉不知道怎么入手,现在看到老大的自我管理系统升级简史,终于了却了心中藏了很久的疑问:大神,你是怎么走上做系统的路的?
1、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其中重要的学科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训练将对象当做系统去思考
2、毕业后四年,在学校当老师,为了用少量的时间处理大量的工作,开始不断建立模板和可以调用的库
3、离开高校后进入发改委,用两年半的时间专心做流程、模板、清单和库,同时在发改委工作(宏观调控)下,训练了自己的框架思维、整体思维,学会抓关键点。
4、从构建系统管理外部事物,迁移到构建自我管理系统。
从这个路径中可以看出,老大对于系统的训练时间大概有15年的时间,内功深厚。
我感触更深的一点是,老大讲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了事业和生活。真正去理解,去应用大学教的专业,持续做,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发现新的天地。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2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要看得更远的话,就需要去往更高的楼层,即向上跃迁。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楼层中,我们很容易忘记出发的目的,沉迷在看上去的真实里。于是就抓不住重点,觉得面前的一切都很复杂,什么都很重要。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所谓最重要的事,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和目的相关,而重要的事往往只有一件,认准了就专心做下去。
不同的楼层有不同的估值、定价和生产效率。
我发现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注重自己的感受,自己感觉良好就觉得价值提升,觉得不好就觉得毫无价值,现在想来这种主观估值并不科学。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别人觉得自己的价值在提升,这里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作品声音让自己的价值显性化。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3天

我想问问你有没有过楼层升级的体验,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有没有低水平器勤奋的经历,你觉得那个原因是什么?

实际中,确实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般来说,自己在勤奋的时候其实是感受不到自己是“低水平勤奋”的,我自己感觉到的“低水平勤奋”是觉得自己不知道关键点在哪里,但又不能停下来,一直去做事,很辛苦但又不知道怎么去提升。
这种状态的出现是在自己层次提升的时候,比如从执行者突然升到管理者的时候,还按照原来的方式做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自己非常纠结和迷茫,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像以前那样做事了呢?想不通还觉得自己不能做回以前的“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待在现在这个位置,想跳回原来的楼层去做“自己”。

进入到上一楼层,如果不去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真的就会向下跃迁。每个楼层有不同的玩法,当自己感受到“低水平勤奋”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跳出原有的系统看问题,重新打造新的系统。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4天

你是否缺失秩序感,秩序感的缺失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谈秩序感呢?
秩序感是自己内心对于某一确定目标按要求和标准达成的自我要求程度,你给自己定了事情并且按照自己确定的要求去执行并完成,秩序感就很强,反之,秩序感就很弱。
我可以把秩序感理解成慢慢来,持续做中的持续做。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可以判定自己秩序感很弱。这种弱体现在制定计划以后,常常会因为注意力的分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不相关的事情上,等到一天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发现没有时间做与计划相关的事情了,然后就把它拖到明天,结果却是明日复明日。
秩序感的缺失让我每次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都很害怕自己完不成,感觉自己是失控的。
秩序感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高效走到板块边缘,跃迁至下一非连续性板块上发展。
实现跃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定向积累,一个是不确定性,定向积累需要秩序感支撑。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5天

你在什么时候尝试慢下来过,然后还通过慢获得了快的体验?如果你从来没有体验过慢,你希望从哪里开始呢?
回顾一下过去,发现很多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使用这种刻意练习的方式,只是自己并不自知。
比如说考驾照,刚开始的时候,教练会让你一直练习转方向盘,练好了才进入下一个动作。练倒车入库的时候,一个下午都在那来来回回就练习一个动作,就这样,最后连贯起来开始上路。
新手比不上老司机的原因就在于练习的时间不够长,以至于在非常时刻下不能够快速地控制车辆,容易出现意外。
练习到让不用思考,让潜意识就能下判断是需要时间的,而大家常说的快速上手,虽然可以快速地去了解熟悉那些步骤和动作,但是想要形成自己的表征,想要0秒思考,仍旧免不了投入时间进行刻意训练。
除了分解动作对每一个动作进行刻意训练,我还尝试过在关键的地方慢下去,得到快的结果。
期末复习的时候课程多时间紧,如果采取快速翻阅书本的方式复习,能记住的知识点非常少,特别是在老师没有给出重点而书又很厚的时候,想要快速掌握书中内容就只有打通关键点。
我会先看目录,把本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了解清楚,然后结合这门课程的概念和印象中老师经常强调的内容找到关键点(找关键我一般会从概念中找,老师强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高手指点的部分,这也很重要)。找到以后我就会放慢速度去探究关键点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理解了以后就会瞬间打通,然后发散到细节,很快就理解了很多内容。即便在考试的时候有没有看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打通的关键点自己写出答案。
我用这种方法,很快地就超过了看了好几个星期书的室友,最后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在整个刻意训练的环节中,可以发现导师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分解动作练习的时候,导师可以帮忙即使纠偏(即便是转方向盘,转的不对也会被教练指出),在关键的地方慢下去的时候,导师可以帮忙指出什么才是关键。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6天

越是看上去难的,越要输入,慢慢地积累,别着急
文中给出的积累方式有:用脑图慢慢地积累、随做随记

进入实习阶段,在中药房里,要学着记住几百种中药的样子和位置,禁忌配伍和毒性中药剂量的把控。看上去根本记不住,前辈告诉我时间长了就慢慢熟悉了,爸爸告诉我不懂的地方随时记录积累。这就是点滴的积累,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是我要保持耐心,和时间做朋友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7天

反思自己对目标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①没有用工具记录下,往往想到一个就记在脑子里,感觉很乱;即便是记录了,有时候会分不清轻重缓急;即便是分清了,有时候也会挑简单的去做
②没有给要做的事情估算时间,往往记录好要做的事情就直接开始做,常常会由于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最后产生情绪。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想要做事,就必须把时间留出来,如果留不出时间,就不要想着一下子做很多事
③执行时往往不自觉地想去达成更高标准,然后时间不够做不完,产生情绪。

接下来我要怎么做?
①我要把所有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思考它们的目的,尝试组合和精选,找到抓手项目,理清思路
②估算时间,先尝试安排一周的计划,开始推进
③落地执行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8天

如果一个知识特别有用,但是学起来很难,你会怎么选择?当鼓足勇气学习依然受挫的时候你会不会逃避?

第一步,澄清期待。这个知识很有用,为什么?我为什么想要学习这个知识,将原因罗列出来,为自己赋能。

第二步,制定目标。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目标的标准,可以制定多个标准(最低标准、中级标准、神级标准),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要去了解一下这个新的知识是什么,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关键的地方,问问高手或者查资料看看

第三步,成果和任务。将关键的成果罗列出来,然后分解出得到成果需要做的任务

第四步,风险预估。思考在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阻碍,记录下来,并且给出应对措施。可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别人,让别人给自己提出风险,这样会更全面。

第五步,安排计划。给要做的任务分配时间,有序推进

第六步,反思总结。在目标实践过程中出现与假设不符的反馈,记录下来,思考原因,并且在下一次行动中改进。

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想要放弃和逃避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思路不清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能清楚地想明白,给自己定下这么一条线,即便在实践中出现了意外,也能更从容地应对。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9天

如果谈收获,你今天从文章里获得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现在正在什么期?如果你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里,只做好一件事,你要做什么?

1、个人成长的本质是价值质和量的变化过程
2、人生发展的阶段分为探索、建立、发展、维持。探索期的重点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能力的积累。建立期的策略是价值积累、高效和成果。发展期是进入价值变现的时候,实现非线性变现要依靠决策原则、导师支持、全力赋能和势能运作,同时要学会识别机会和注意放量与克制的关系
3、我觉得我现在正在探索期,在探索期,我需要做好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0天

通过今天的文章,我才发现以前自己并不了解什么才是“思考”,比如说思考一篇文章,我认为把文章的结构理清楚,然后尝试理解它,并且和之前做的事情产生联系,产生新的感悟就可以了。
现在知道思考由理解、分析、表达三部分组成以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思考的刻意训练了。
在理解力方面,我打算去研读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
在分析力方面,结构分析、要点分析以及其他的能力我都有不足,还是一点一点来,进行刻意训练。

“只有综合使用各种理解、分析的方法,才能在表达环节上有所作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行,特别是在突发情况下做临时的发言,更是不知道说什么。之前有意识到表达的好坏与自己“是否想清楚”有关,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想清楚。现在得到了答案,是因为自己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不足,而理解力和分析力是要通过刻意训练后才能得到的,不是知道“要先用作者的原话获得对方的理解,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讲话写作要有结构性,要分123点”就可以瞬间理解和表达清楚的。
最重要的还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1天

如果你要把范式的概念讲给一个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的人听,你要怎么讲?过往生活里,你有没有出现过范式更新的事件,如果有,那是什么?

范式,我会和规则、规范、模范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要求某一领域或者普遍要求大多数人去遵守的,所以范式的特点也是很多人沿着一个范式在走。
像解某一类型的题目,具体的题目会变化,但是解题的思路不会变,那这个大家共同应用的解题思路就是范式。

但对于个人来讲,如果一个人有自己固定的思考做事的思路和方法,那这也是属于个人的范式,这里我也会把它和习惯联想起来。

而范式更新,我想到的是不走寻常路,是另辟蹊径。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时候,采取了和原来不一样的思路。
比如在解决数学几何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学习的是做辅助线计算,后来学习了空间向量以后,就可以用空间坐标计算。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2天

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蠢爆了呢?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蠢爆了的时候,如果有,那是件什么事?事后,你自己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蠢爆了和跃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只有当自己发现自己的做法不符合高概率正确的假设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真的蠢爆了。
比如今天给出的存量成长范式和增量成长范式,当我发现自己的做法完全符合存量成长范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蠢爆了。

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不能做很多事,所以我宁可放弃想清楚的时间也要先去做事。
我也总是下意识地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落后了就会有情绪。
我因为得不到即时反馈所以对长期回报半信半疑。

如果我一直用这种心智模式成长,真的是蠢爆了。
我觉得以后我要先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刻意练习制定目标的方法,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慢一点,仔细一点,相信长期回报的可能,用实践去建立自己的心理表征,把增量思维真正变成自己的

当发现自己蠢爆的时候,也是自己向上改变的时候,而跃迁就是持续改变的结果。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3天

你是否做过必要难度的学习?那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巨大收益?如果没有的话,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去做,是什么错误的信念在限制你做对的事情?如果你要开始必要难度的学习,那是什么?

我想起我的一次自主学习上课,为了讲好一个病症,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查了很多资料,把自己不懂的地方都弄懂了。最后讲课的时候我讲得很流畅,回答同学的问题也很自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时,我发现自从我经过这一次高标准学习以后,再看其他的知识点,也有一种打通的感觉。

现在回想起来,再对比现在,发现自己存入知识真的太轻松简单了,完全没有那次学完以后打通的舒畅感和深刻的记忆。

花长时间,用高标准去弄懂一个很小范围的内容,其实一点也不亏,而且这样的学习要持续做,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这样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道理我竟然都忘记了,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不能再执着于“要做多一点、快一点不然时间不够了”这样的观念了(虽然知道慢就是快但实际上还是被之前的思维限制住),如果时间只有那么多,那么就缩小范围,提高标准。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4天

你有没有过一直坚信的信念,认为它一定是对的,但是最后限制了你的发展?

我觉得大家有误区,是因为不明白“自律才有真自由”。谈到自律,想到的就是严于律己,是严格地遵守一定的规矩,然后就产生了很辛苦很不舒服的感觉。而谈到自由,想到的就是自己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事,这种感觉是很爽很舒服的。自律给人的感觉和自由给人的感觉是冲突的,所以从表面上来看,自律似乎不会带来自由。

可是,事实上,如果不自律,目标就没有办法有效地推进,产出的成果就少,价值就低。高价值的人比低价值的人对生活更有主动的选择权,也更自由。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看到自我管理系统,就会产生好感,想要去学习。

不过若是向没有这样认知的人推荐这套系统,他们确实一看到名字就会因为自己的误解而退缩,吸引人的名字是让他们迈出第一步的可能。我觉得可以叫“幸福进化系统”,如果想要一开始就对名字有好感的话,不如就加上会让自己感觉开心的词语,就和幸福进化俱乐部一样,感觉很温暖。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5天

你有没有过坚持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是别人却冷嘲热讽,甚至他人不需要努力就比你还好的时候?你有没有动摇过?在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扛过那段经历的?你希望对那段经历的自己说点什么?

影响人生活法的三个因素:价值观、能力和状态,我的状态非常地不稳定。

在我上大二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改变,从小到大我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父母为我选好的路走,尽管内心会有怀疑和不甘,但是却发现自己也并没有自己的定见,不知道如何打破这样的现状。

大二的时候,我为了突破现有的自己去面试学院的辩论队,面对其他能说会道的同学们,我是真的很差劲,每次上比赛看到对面优秀的辩友的时候,我也总是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我动摇过不止一次,“放弃吧,这里不适合你,退出,然后去过安稳的日子”这样的声音也不断地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我之所以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我的队友,是那个“贴心人”,每次我处在情绪低落和自我怀疑的时候,他就会鼓励我安慰我,让我去看到自己的长处。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在辩论赛上拿了很多奖,这绝对是曾经的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尽管我还是有不足,但我感谢那个愿意踏出第一步,愿意坚持下来的那个自己,我收获的太多。

现在,我即将走出校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我感到很恐慌,我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声音扰乱内心的节奏,我感到不知所措。改变与适应总是没有想象地简单,贴心人可遇不可求,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修行。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6天

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贵人相助?如果没有,你有没有思考过原因?如果有,他是谁,他做了什么让你的人生发生了改变?请说一个让你记忆最深的贵人故事吧

有,大学同学ZLK,现在是好朋友。他是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辩论播音主持舞蹈样样都很出色,是学校里的红人。我在学生工作上取得的大多数成就都有他的身影,每次有级别比较高的活动他都会主动联系我,给了我非常多的机会。

思考:什么样的人容易遇到贵人?
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能帮助他人进步的才是真正的贵人
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不耻于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求助的时候不宜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不宜收取金钱回报
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过是自顾自地牛,贵人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很多时候,人们的成功,源自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过来,若是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人成功,那么此人很难获得所谓的“贵人相助"
正在做正确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相助,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就是这个
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7天

期待:想要构建信息管理系统
【黄金思维圈】
WHY为什么要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给出目的→【假设分析】目的背后的假设是什么?→给出假设

WHAT信息管理系统是什么?→给出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

HOW怎么构建信息管理系统?
【目的和任务的对照校验】根据目的分析出整个系统结构→绘制【流程图】→【任务分解】→根据【RSQC】制定任务的标准和进度,成本部分采用【知识众筹】,并【调用影响力提高团队筛选的门槛】

当我遇到问题时候,我会下意识先选择逃避,如果逃避不了,才选择去解决。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往往不思考清楚就开始行动,觉得在行动的过程中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本文展现了面对问题如何思考的全过程,我试想如果我按照这种思考过程去解决问题,还有哪些地方不足?
1、首先是澄清问题,我要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这一点需要花时间先去搞明白
2、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能给出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分析目的背后的假设时缺乏高概率正确假设的支撑,我需要去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3、分析系统结构绘制流程图这一块更是需要清晰的思考,这方面的能力也要提高
4、根据RSQC调整任务的时候,因为没有之前的经验作为参考,也不知道如何明确地设定时间和进度
虽然看文章觉得整个思路非常流畅,但是自己实操的时候还是会碰见很多问题,我希望以后能一点一点改善。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8天

自组织系统会向自组织结构的方向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心理系统属于自组织系统,在心理系统这个自组织系统里,心理目标是该系统的序参量(慢变量),会驱动相应的子系统和其他模式朝着有利于自己演化的方向发展,让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状态。

仔细想一下,无论我们有没有主动去制定计划,我们都在不断地设立心理目标。
情绪的产生与心理目标的达成状态有关,达到预期、超出预期、没有达到都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因此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心理目标和现实的差距就可以进行复盘反思。

心理目标影响动机,除了写下来的目标以外,我们似乎会因为注意力关注的变化产生很多新的不易察觉的心理目标,体现在行动上可能就会产生无法专心等问题。

在不断往目标努力的过程,也是努力让自己的心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过程,对个人成长来说意义非凡。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9天

在越来越没有人监督你的年代,你要开始做什么事情,来让自己的自制力不断增强?
我要做目标管理,分解后的每日任务要尽可能达成,每天都要做系统维护时刻监督自己的行为。

你决定做一件什么事情、用什么样的标准持续做下去?
这次跃迁的共读活动,希望能够制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跃迁方案。

在今天的文章中,你收获最大的一点是什么?
高手的暗箱——复杂系统
任何输入端的微小变化,都会在输出端产生天壤之别
1、停止在果上努力的愚蠢行为
2、只有你能为自己的结果负责任
3、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采用高标准提升质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0天

做卡片整理,明明是件很慢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做呢?你在日常判断时,会不会把'慢'做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慢就不做了?如果你一直求快,你真的快了么?你能否说一个自己慢慢来但是最后飞速发展的故事呢?最后,你要不要做卡片积累呢?

实践卡片大法一星期以后回来看这个问题,写卡片要遵循必要难度理论:时间的必要难度,要求写的更晚一点,不要在自己听的最爽的时候去写。地点的必要难度:在不同的地点写。记忆的生成效应:用自己的话写,别直接把别人的话复制过来。
我看到这个必要难度,说实话被吓到了,因为真的挺有难度的,我在做之前担心了很多,比如记忆不下来怎么办,如果不马上记录无法记录更多内容怎么办。可是为了遵循这个理论,我就去试着让自己去记忆和默写自己一天学到的东西,因为要记住它,我每天只听一个部分的内容,反反复复地听,然后就记下来了,还能复述、默写出来。

每天只记一个内容,看起来很慢,但是效果很好,我都记住了,而且印象非常深刻,过好几天都不会忘。经常回想和记忆会把这些知识不自觉地应用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感觉很棒。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1天

  • 持续当第一是获得结果的抓手方式
    抓手:如果做到了这个关键点,就能得到结果
  • 如何持续当第一
    1.对标自己领域里的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那个人,去读他的传记,学习他的决策原则和背后的假设。
    找到自己和他对应的阶段模仿学习
    如果有其他人也在对标他,可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通过相互附能共同进步

2.学习以后,要做到在自己的小领域里当第一,保持稳定以后,扩大自己的领域,继续当第一

3.不要求“快”,如果结果是快速增长,那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在输入端就要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做扎实

你有没有做第一这样的信念,并以此去做过某些事情,还得到了结果?如果有的话,你能否讲讲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果没有的话,你要如何开始实践做第一的思路?另外,为什么对标领域中最顶级的人,容易帮助自己跃迁呢?

我以前一直以为第一凭借的是实力和运气,实力与自身的努力以及天赋有关,运气就说不准了,我身边有很多的高手,对比自己,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不了第一。
上了大学以后,在学习方面我当了很多次第一,我自己也觉得很惊讶,但是我没有什么套路和模式,只是在学习。
看完今天的文章,没想到当第一也是有套路、可策划、可执行的,这让我觉得当第一不再是一件努力之后靠运气的难以控制的事情。
古典老师说“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因此对标领域中最顶级的人,直接模仿学习他们的高级策略,是比自己试错和探索更高效的方法,是做少得多的方法,让自己快速获得更多的能量能帮助自己跃迁。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2天

  • 年度目标非常重要,你必须要持续做才行;
  • 制定目标的过程是为了帮你想清楚,但是关键在实践;
  • 学习中长期目标制定的关键是学习“澄清”的思维方式;
  •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一定记得提问;
  • 这件事情一定要积极主动,千万不要有甲方思维;
  • 中长期目标不能解决行动力的问题,你要不断学习才行。
    从去年年底开始和老大学习目标管理以后,我发现自己体验了很多,到现在才明白目标管理意味着什么,我应该怎么做。

初期,以为听完课跟着做就能掌握目标管理,然后顺利达成目标。所以并不理解老大所说的目标管理是一种需要持续训练才能得到的能力,以为自己可以跳过时间的练习,只要认真听跟着做一下就可以了。

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想不清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怎么设置标准,不知道自己制定的路径对不对,不知道怎么预估时间分配时间,不知道怎么分解成更细的任务,不知道关键点在哪里。即便是磕磕绊绊把目标制定出来了,结果也是缺乏行动力,写完就放一边了。

有的时候会因为畏难而放弃,但是每次看到老大的提醒,就又重新做起来,每一次制定,都慢慢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当我与没有经过练习的朋友交流目标管理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懂了这么多。

记录了半年的时间开销,我已经可以预估时间,也可以初步分解出任务,也会反思。这一次我想试一试,每天都留给自己系统维护的时间,认真地去实践。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3天

你是否有僵固型心智的表现,你的日常行为模式中,有哪一个特别明显的僵固型心智的表现?它影响了你什么。如果你找到它,你准备如何直面它和它斗争呢?请把这个故事说给我听

  • 什么是成长型心智
    面对挫折的时候,虽然会畏难,但是知道每个人都不完美,只有犯错才能逼近完美,于是小步快跑,用不断的行动调整自己

  • 均线理论
    只有曲线在未来不断增长,过去某个点的均值才会提升
    过往的事情改变不了,但如果未来发展好,可以提高对过去的评价

  • 信念

  1. 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
  2. 你已经做到了当下的最好
  3. 笨蛋才成天关注过去的自己
  4. 一定要有自己内心的标准

在我日常的行为模式中,我发现自己害怕犯错误,因此常常去避免做某事,总想着等我先把能力提上去了我再去做这件事吧。可是能力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提升,于是陷入了害怕犯错误-不去做事-能力提升慢,能力不够的循环。
虽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逼近完美,但是僵固型心智想规避犯错、害怕犯错,成长型心智借住犯错成长、迎接犯错。
未来,我要有这样一种信念:犯错是逼近完美的必经之路,不要去畏惧犯错,而是迎接它

观察永澄50天实验-第24天

  • 什么是投资?
    投入一定的资本(时间、精力、金钱、关注)来获得未来超出预期的增长

  • 投资关注什么?
    关注被投资者是否有一个可识别、可复制、可增长的模式,来降低投资风险

  • 自增长模式有哪些?
    必要难度(模因、概念),作品声音,读写教说,和大神交流等

  • 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是怎么识别模式的?
    想让别人给自己投资,说明对方在某方面的能量高于自己,让他识别自己,愿意为自己附能,古典老师有提到,有几个法则

  1. 品性能值:品,品格:自律、与人方便,不唯利是图;性,个性和爱好:有自己骨灰级的爱好,能做这个小领域的知识代理人;能,能力和能量;值,创造价值,发现别人的需求,用自己的能量满足别人的需求,建立联系。
  2. 主动麻烦别人。主动地去请求高手的帮助,但要注意这件事不要太大,要让对方有愉快的体验,请对方用优势帮助自己。对方帮忙后,可以使用互惠原则,为对方提供帮助
  3. 照亮法则,持续地照亮大牛,让他记得你
  4. 做一个尊敬自己的人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5天

跃迁的三个关键词:非线性系统、赋能、连接
非线性系统即输入与输出不成正比,通过这样一个系统能达到少做多得的结果。
获取能量的方式也要通过非线性系统:去一个不确定性高的地方、和伟大同行
连接是基于当下时代背景需要的能力,其中建立与陌生人的信任要求自己有可被识别的模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6天

两种身份:管理者与执行者
两种思维:管理者思维(战略)与执行者思维(战术)
解决问题:为什么老大说过“慢就是快”,也说过有的时候不应该多想应该马上行动,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快,什么时候应该慢?
该慢下来的时候是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利用GROW模型、黄金思维圈、PORT模型想清楚,纵观全局,给出思路。制定目标的过程就应该使用管理者思维慢下来想清楚。
该快的时候是在执行战术的时候,比如说如果制定出了目标,分解出了关键任务,到每一天的时候就不要多加思考不要犹豫不决,赶紧去把这些任务做完。

仔细想一下,以前因为分不清楚这两种思维该用在什么时候,常常被现实打脸,我会在该慢下来的时候快起来,对战略规划一笔带过,而在该快的时候慢下来,常常在该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想东想西。
将两种身份和思维分开以后,对于目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有了新的认识,我明白了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要果断地行动而不是停下来。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7天

《跃迁》共读活动你如果想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是什么?

  • 最低标准:跟着听完所有的课程
  • 中级标准:听完所有的课程,用幕布整理出讲课内容
  • 高级标准:听完所有的课程,用幕布整理出讲课内容,用发布自己听课的感受
  • 神级标准:能把学到的内化成自己的,应用在生活中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8天

今天的问题是:“目标的25个问题所归属的类别里,你能否得到做方案的一个基本套路?如果你可以,那我想问问你,如果我没有问这个问题前,你会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你未来准备怎么做?”

解决方案基本套路
1.澄清目的
2.分析外部环境
3.分析自身情况
4.制定目标
5.制定战略
6.制定战术
7.风险保障:针对战争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提前给出解决办法

在没有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不会按照这个套路把解决方案制定出来,直到昨天的共读活动老师把这个套路讲出来之后,我才对解决方案有了清楚的认识,原来制定一个方案都可以按照这样的套路。
一般来说,我不会分析这么多,直接就给自己制定了目标,然后开始分解行动了,也没有考虑风险保障。

为什么不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自己没有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这个套路,并且在学习的时候没有遵循“必要难度”的法则,所以在提取的时候就不记得之前学的内容。实践的次数也太少,没有把学到的内化成自己的。

以后每次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都要应用这个套路,通过实践把它变成自己的表征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9天

整篇文章都呈现出一个关键词,必要难度。其实必要难度就是一种升维手段,它表面上看上去难,但是你升维成功了,未来降维打击的时候就很有力量。那么,请尝试着找出自己曾经解决掉的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并且把这个问题是什么、你原来卡在哪里、如何用升维的方式解决、增加的新维度是什么故事说来听听吧

必要难度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以感受困难的方式来学习,比较起感觉相对轻松的学习来说,其长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问题:明明理解了,为什么我不能把学到的东西记住并且复述出来?
为什么我写文章或者做临时讲话的时候说不出什么?
以前的解决办法:说不出什么是因为我的输入太少,所以我要大量学习,学多一点,可是学得多却又记不住,记不住又说不出
陷入了说不出-大量学-记不住-说不出的回路中跳不出来

在卡片学习法中了解到卡片书写的时候要遵循必要难度的法则,输入的内容要过几个小时或者换个环境再写下来,但是如果没有记在脑子里,就写不出什么,所以我一天只反复看一个内容的东西,然后晚上把它记录在卡片上。
没想到,我虽然看的东西少,可是我对它的记忆非常深刻,能写出来也能说出来。
换一种方法,跳出原来的回路,变成说不出-少量重复记忆-记住-说得出,这就变成了一个自增长模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0天

请你通过任何方式去找寻到,当万物互联之后,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我希望你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思考,而不是随便找几条贴上来。请至少找到7条内容。
1、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职场会变成网状,在这个时代,本质上只有三种人:媒体人、产品人和运营人。媒体人持续发布和传播信息、产品人持续挖掘和生产信息、运营人持续识别和链接资源。
2、万物互联会让文化和思想的交流都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交流的宽度和深度也会更加广泛。
3、万物互联时代,未来只要通电的东西都会加上芯片,都会有操作系统,都会产生数据,也是一个数据时代。
4、人工智能是万物互联的基础,我们的日常用品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5、在一切互联的情况下, 空间和时间会被极大地压缩。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程序,处理完需要1小时,如果用100万台计算机同时处理,可能一瞬间就完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延长了人的生命
6、连接意味着复杂性和进化,在未来,连接是不可避免的,进化和混乱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7、万物互联时代,事物的最终状态一定是在线,如果不在线意味着数据不流动,没有数据流动也就是说自己和别人的交换越来越少,价值也越来越低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1天

看了今天的文章我才明白原来写文章的格式是这样的。
我很喜欢用幕布,因为它自带结构,可缩进可展开一目了然。可是平时写文章用的word 、就没有这样的功能了,要体现结构就要自己设置标题和序号,如果内容层次少一点还好,一但内容特别多要分很多结构的时候我就会因为格式把自己搞晕,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序号。

古典老师说过,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要相信一定有人也遇到过并且用更好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要做的就是学习。

但我之前的信念是,我必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总是借助别人的力量,这样会产生依赖。

但用自己的方式做,比如加粗当标题,多层分级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带来很好的阅读效果。所以如果当时我就查一下写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参照更高级的模式去做,再经过练习,那我的文章应该会比现在更有结构更清晰。

很多时候,仅靠自己思考是不够的,避免低水平勤奋的方法不是一味死磕,而是保持开放,学习范式和高手的套路,在此基础上,再发挥死磕的精神。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2天

请使用三层系统的方式,按照套路分析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着找到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如果依然解决不了的话,那给出你要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
问题:给自己制定了很多月目标,想精进专业知识、想高标准完成跃迁的共读活动、想学写作,可是每天实习回到家,属于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我根本没有办法实现那么多的期待。
有效层:每一个期待和目标都是一个小系统,在各自的系统中,我看到了它们的价值,我觉得它们都值得我投入时间进去。
悖论层: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我可以利用的时间不足以投入到所有的期待和目标。
解决层:用RSQC进行分析
每天投入的时间成本不变,如果想要满足所有的期待并且提高标准完成,那就要拉长进度,原定在一个月里完成的期待可以拉长至两个月三个月。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3天

启发感是学习知识最初的部分,后续需要通过行动和实践,真正把学到的变成自己的。
我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常常将得到“启发感”当做学习结束的标志。
当我在初期学的还不多的时候,得到的启发感越多我就会越开心,觉得自己懂了很多。
后期大量获取启发感以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用这些启发感得到一些什么实质上的成果,于是感觉自己“学了那么多好像还是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
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的重要性,那就是要行动,要实践,要将学到的东西转化成成果,应用到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认知如果不实践,就会反弹,我感受到的这种反弹,就是焦虑感,感觉自己都懂了,但是又说不出用不上,不知道自己学那么多干什么的焦虑。
当我以后学到知识以后,我会立即把它用到生活中。或者在生活中出现什么问题以后,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知识,然后用起来,产出成果,改变原有的状态。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4天

输入差不多,输出却不一样,按照系统思维来说,是因为系统不一样。
我在回顾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并没有提升的感觉,对于这个问题,我给自己的回答是,慢慢来,做时间的朋友,慢慢就会显示出来。
除了需要等待以外,今天的文章给了我另一个答案:我可能在努力做小分形里的事情,所以没有给自己带来非线性收益。
我和w姐姐一样遇到了时间不足的情况,也采取了惯常思路,忽略了做这些事情的真正目的,而陷入了细节中。

比如学习专业知识,我计划每天都看书,按照大纲的要求推进,在看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使用“抓关键”记忆的方法,这样单独看是不错。但是我的期待是想通过提升专业知识更好地去适应自己的工作。我学的知识和我目前实习的内容相关但可以应用的地方少,所以我常有“学习了还是觉得没有办法用起来”的感觉,而我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抓紧学,学的多了就用到了。既然想快速感受到提升,就应该直接把工作中需要的当做抓手,然后针对这些进行学习,然后学来了就马上应用,为什么要赶着大纲的内容跑呢?
其他事情也值得思考,比如共读《跃迁》,目的是为了完成作业,听完分享音频还是想通过这本书实现跃迁,为了达到这个真正的目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5天

刚参加揩油的时候,听永澄老师讲目标管理,当时感觉永澄是大神,很高级很厉害,是学识上的仰望。
课程结束以后,每次永澄老师都耐心地答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我觉得他是一个好老师。
后来跟着永澄老师看日更,看的人有落下的,写的人却日复一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哪怕是生病了,哪怕已经忙了整整一天,还是坚持写,我佩服老师的毅力,觉得老师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
看过知识IP营写的关于永澄和汪隽子的故事,感动地稀里哗啦,体贴善良真诚,老师是个好丈夫。
小妹子doubling出生以后,永澄又多了一个小宝贝,从各种照片里都能看到永澄和宝贝脸上洋溢出来的开心,老师是个好爸爸。
看过永澄从大学到现在的经历,从学生到老师到科长到现在的创业者,无论身为哪一个角色,都竭尽全力去做到最好,一刻不停地去追求更高的价值,让生命更加有意义,老师是我的榜样,让我崇敬的人。

对我来说,老师就是我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给我力量给我希望。老师,谢谢有你。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6天

一件极度确定、一直传承、别人都这么做的事情,要问问它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当然?
很多家长都觉得学习很重要,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报了很多班,“不要让他输在起跑线上”。在大人们聊天的时候,一位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的家长说:“小孩子真的很辛苦。”可是当其他人反问说:“既然知道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给他报这么多班呢?”“因为别人都在报,都在学,如果我不这么做,孩子就会跟不上别人,我也没有办法。”
当我正想着家长不应该这样教育孩子,应该给孩子更多玩耍的时间,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等等的时候,我猛然被另一个想法击中了:孩子拼命地学想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那我们呢?长大的我们又是怎么学的?
我们对自己的做法竟然和对孩子的做法是一样的,给自己买了很多课很多书,希望能一刻不停地学习,又哪里想到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在玩中学呢?
这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被灌输的时间太长,以至于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它是不对的但我们的行为依旧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想要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学会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教育自己,摆脱旧思维的惯性还是要真正去实践那些好的方法。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7天

“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看过一本书,这本书是一个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学者写的。作者谈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很多人都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接连死亡,而他自己能在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生存下来,正是因为他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意义,他要活下去,活着去见心爱的妻子,去完成他热爱的事业。

而这层意义是由自己编织的而不是别人给自己定义的,在构建自己的意义的时候,自己有十足的发言权,我们可以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去为自己编织美好的意义。

意义在做事之前就要编织好,因为在做事的时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自己的状态处于波动之中,这个时候寻找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如果提前定下了意义,在行动时询问意义,就可以看之前写下的意义,省去了思考的时间,也赋予了自己行动的能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8天

如果你想要借助一个平台实现自己势能的拉升,你会采用什么方法?你如何识别哪个平台有机会,可以去站位呢?如果你要通过幕布展现自己,你会怎么做呢?

1、持续在这个平台上输入自己的文章、作品
2、我觉得应该通过各个发展良好的平台的比较,总结规律,结合着时代趋势判断哪个平台有机会,不过如果现在让我选择平台,我很难判断出哪个新兴的平台有发展潜力,应该还是会选择已经发展良好的平台。
3、我会用幕布制作笔记然后分享出去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9天

在《跃迁》中,古典老师指出了一种“看不得人好、不承认自己差”的认知偏差,拥有这种认知偏差的人处于封闭体系。

我就拥有这种认知偏差,而这种认知的形成来自于从小父母的教育:一定要做的比别人好,如果自己做到了,就会获得奖励,而自己做不到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有了好的东西不愿意分享出去,害怕别人会比自己好。

尽管我在后来接受了新的思想,认同了“教是最好的学”、“分享是好的”等观点,但是我依旧受认知偏差的影响很少去分享,因为我认为分享在本质上还是会侵犯自己的利益。

文章中提到,“真正高收益的策略通常是反直觉的”,系统1只考虑趋利避害,并且,它的趋利避害只跟短期收益有关。从短期来看,不分享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也的确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系统,得不到更大的发展。

然而认知偏差不是这么容易改变的,要让自己真正发自内心做到“见得人好,经常随喜赞叹”,我得做点什么,就从刻意分享开始。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0天

如果你又想跟着他人跃迁式的发展,自己内心的小我又跳出来说,那都是大神做的事情,我做不到的。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处理?是维持第一反应、立刻让自己的小我得到满足,还是会怎么处理呢?

对现阶段的我来说,面对自己内心的小我,我并不是每次都能战胜他的,很多时候我会向小我妥协。回顾我的经历,2016年我的认知有了巨大的突破,活了20多年,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的人生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而不是被他人规划,而在此之前,我竟然一直觉得我就应该在父母家人的安排下走完一生,尽管可能无趣,但我觉得这无法改变。

基于新的认知,我开始了自我探索和学习之旅,我接触到了橙子学院,认识了永澄老师,又通过永澄老师认识了更多的大咖,从突破认知到不断地更新扩大认知,然后到现在我又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也就是实践和成果的问题,即便我开始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好好跟一个活动,出成果,但在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结果与期待不符。面对周围很多的大神和优秀的小伙伴,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但其实从自我突破认知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对我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该经历的失败总是要经历,我会慢慢来,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静待自己的成长。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1天

在面对人生中重要的活动的时候,我虽然没有发高烧,但是我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参加了。
想起那次经历,我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勇敢。我很胆小,平时都不敢独自一个人出远门,也不愿意求助别人,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即便有点难也自己扛下了,更不善于和别人交流,面对不熟悉的人感觉说话也不利索。
但为了参加那次活动,我联系了所有能够帮助我的人,并且独自一人上路去参加。在路上,我把我的手机弄丢了,失去了所有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我开口问路人借手机打电话,打能背出的那个号码,然后通过一个人问到另一个人的联系方式,好几个人过后终于联系上了能过来接应我的学姐。一路上,我向对我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我说了很多话。我觉得自己勇敢起来就像另一个样子。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去做,会激发自己所有的潜能。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2天

从维度的角度来理解,每个人看到的别人都是四维空间中的三维切片,在当下的某一瞬间,对别人做出评价,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评价某人的某个切片。如果加上时间维度,当你可以看到这个人的过去,或许你自己就会推翻自己基于当下切片的评价。

主流观点认为身体健康最重要、应该要早睡早起,几乎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到了,因为每个人都因为各自的原因愿意牺牲这一部分去获得别的价值。

我记得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老大熬夜工作,汪隽子没有提醒老大去睡觉,因为她知道,这个时候他需要拼一拼。我其实对这个细节很感动,如果有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支持自己,不以爱的名义绑架你,我想这才是真正能被接受的爱。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3天

我觉得我肯定被类似于此类的鸡汤文洗脑了,我一直都在探索所谓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追求”,苦苦追寻了很多年,却依然没有什么答案,最后不得不沮丧地对自己说,我好想没有什么最想要的东西。

然而这么多年,生活该怎么过怎么过,也并没有因为缺乏自己最想要的东西而丧失过向前的动力。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必须要做的、应该要做的、想要做的,但完成它们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成长。

在做每件事之前,如果定下的目标越清晰,那就越容易完成,如果没有提前定目标,那做事的时候就会不知道做什么。

这种体会我在进入“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刻,我发现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别人给自己设置标准,老师、家长、领导,以至于真正要为自己做点什么,自己当了自己的Boss以后,却不知道设置什么样的标准了。我觉得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参考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给自己设定好目标。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4天

没有能量的时候,你都是怎么处理的?今天的内容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你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没有能量的时候,我通常就给自己放假了...但事实上什么都不做就这么休息着自己的状态并不会变得更好,于是在几天过后,自己就会受不了这种状态开始做事情,然后状态就好了。

今天看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在自我修炼部分,老师提到能量不足时的逻辑链条是“能量不足→想办法让自己奋起→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自己给自己打气→继续做事……”而不是等待能量充足的时候再去做事。

其实自己能量不足的时候对做事内心是完全拒绝的,但是今天看完文章以后我觉得我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去做事,但是可以相对把事情变得简单、做得少一点,让自己更容易启动。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5天

我觉得当一个人处于低潮期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像小跑哥一样的人能用生活的智慧帮助自己调整心态,重新积聚力量是很棒的事情。人生不可能总是处于打鸡血的状态,每天都亢奋地去积极向上,是追求的理想状态,事实上总是会有情绪低落心态不稳定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去找同样经历过这些人的故事,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度过的,他们是不是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看完以后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雨后总会见彩虹。
我在文章中看到老师说“我看到好多人在努力,好多好多人,他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已经走到了顶端,可是,不知道当歌者拿出二向箔的时候,那么多的努力会不会有价值”,现在我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教别人如何学习,如何超越大多数人,如何更上一层楼,我很喜欢这样积极向上的状态,但在奋起直追的路上也会感到身心俱疲。价值是别人定的,但是自己的心灵和身体状态确是自己给自己的,在这一点,就有很大的价值。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6天

什么是知识专题?
知识专题是某一个细分领域中道术器用的知识整合,简单来说就是一本简单的电子书。
知识专题就是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一个产品包,能够结构性、系统性、完整性、落地性地呈现出某一个细分知识的全貌。

我觉得知识专题是知识IPO的O,即知识的产品化,对应着输出的层次,卡片、文章、作品,属于作品层次。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7天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这让我想到了之前了解过的存在主义,当代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就像打磨艺术品一样,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价值由作品呈现,作品靠行动打造,在做事的时候,要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

如果问我做事情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有什么关系,我觉得他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每件事都有超脱自己本身以外的意义,每件事也构成了人生,但人生不仅仅由这些事情构成,可能还有自己内心的世界、他人的存在等等。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8天

看完案例,问道这件事要出什么成果的时候,我想到的只有一个:会议后的复盘总结文章。

看到后面发现所谓的“成果”并不是仅仅指最后的结果,而是包括可交付成果、最后的结果以及结果生成方法,也就是前期准备的记录、结果的记录以及结果生成方法的记录。

为什么要记录地如此详细,我想到了“可复用”,我记得我之前举办完一场活动后做了一份复盘,其中就包括前期需要准备的材料、通知、PPT、申请教室等等前期准备以及最后的活动流程,当初的想法就是当我走了以后,我的接班人能够按照我留下的复盘快速上手举办活动,而不用像我一样,需要到处问别人怎么做。而且即便是以前办过活动的人,也无法回忆出细节,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份详细的记录,以后也会非常省时间。从这个角度看,输出成果就像为自己打造一个系统,以后只需要按步骤输入就会输出成果,效率非常高。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9天

文章中提到,思维方式的价值在于只要按照方式所规定的顺序进行思考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观点。
那么在系统思维当中,如果有一个好的系统,那么只要往系统中输入就会得到比较好的结果。

在学校里,我发现只要个人很努力,一般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在学习上,如果花时间多看书,上课认真听,最后的成绩会不错,能拿到奖学金。如果在这个系统中再加入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输出的结果会更好。

在实习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即便是个人努力加上好的学习方法,最后也并不一定能获得好评和奖励,在这个系统当中又有了新的元素: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新的制度等等。

如果能针对外界系统中的元素去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自己的白箱系统),让系统的力量对抗系统,就能产生自己的优势。

观察永澄50天-50天大结局

系统思维对理解的价值:以终为始,找到问题切入点(黑箱)
对判断的价值:用白箱视角打开黑箱,判断问题关键点
对决策的价值:提升思考维度,降低决策风险
对改变的价值:升维改变系统,获得全新结果

当看到结果进行反思的时候,如果不用系统思维,往往归因会相对单一,不是夸大主观的努力,就是夸大运气等等。而如果用系统思维,分析整个事件中牵涉到的人、事、物(元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得出相对更全面的原因。

比如我以前一直认为只要一个人能力足够强,就可以胜任某个职位,但事实上不是的。除了个人专业能力,还需要考虑他的其他能力、他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关系、他和领导的关系等等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关键因素,有些是次要因素,而且在不同的场景下,这些因素的比重也会有所调整。为了训练这种分析能力,以后在反思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列出系统中的元素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Rasmal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