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1张图片


摘要: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发现测评目标与立意方式正在发生本质性变化。从“三维目标”能力立意到“四核目标”素养立意,高考地理的测评方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新颖、问题更具挑战性。这既是高考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大趋势,也是实现试题测评价值的总目标。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依托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变化,认识教育考试的价值取向,探讨核心素养立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核心素养;地理学科

  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核目标(见图1),它们是解决真实情境中地理问题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也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抓手”。高考地理试题从“三维目标”的能力立意到“四核目标”的素养立意,是地理教育育人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施过程中,如何持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以何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表达热情,以何种环境提高学生的认知素养和行动能力,以何种意境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是面临的新课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2张图片

  随课程改革深入,教育考核目标更加全面,测试立意必然发生变化。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立意的转化,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以知识记忆数量和熟悉程度为标志的“三层”知识目标存在局限,以知识运用质量和思维品质为标志的“三维”能力目标过于宏观,故而以素养形成和综合表现为标志的“四核”素养目标方得以形成理念并付诸实践。如何转变测评理念,变革和创新纸笔测试形式,使核心素养纸笔测试的可测性达到最大化、最优化,并引导教学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学生发展本位转型,以实现“全人教育、个性发展、提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地理教育目标。从核心素养实施角度来看,地理核心素养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于2017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之中,成为有目标支撑,有方法引领的客观、真实、可持续、可量化的综合评价指标(见图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3张图片


1

关注区域,以信息转化激发“认知力”


  区域认知,是指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环境多种多样,高考地理试题需要在规定的试卷中呈现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地理区域(空间概念和事实信息),让学生认识区域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和可变性(区域特征和学科属性),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辨析与思考。从关注区域环境要素的均质性、结构的系统性、空间的独特性等学科内容到关注学生观察灵感的瞬间性、认知方式的随意性、思维路径的不确定性等发展素养的转变,是高考地理试题改革的重大突破,如例1。

  例1(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卷第36题)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3为横县在广西壮族治区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4张图片

  (1)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区域认知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基础,有效认知要建立在信息转化之上,依此题设计模式可以看出综合能力目标中的“区域定位”向核心素养目标中的“区域认知”过渡的端倪。高考地理试题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而有效度、简洁且具新意、真实富有价值的背景信息,并结合信息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试题设计不是给学生建造一座信息堆砌、问题构成的“里程碑”,让学生膜拜,而是为学生搭建一座信息激发、问题生成的“彩虹桥”。要让学生既可以从此岸看到彼岸,拥有前瞻意识(想法),又可以从此岸到达彼岸,实现跨越式成长(做法),试题的选拔功能与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例1的本意是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目标,让学生对与“茉莉”相关的地理时空、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等背景信息和问题信息进行有效认知,这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最基本和最基础的价值取向。试题的创意在于:凸显区域认知素养目标,试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将地理事象(茉莉)置于真实的区域环境中,认识区域内部特征与外部联系;采集有效信息对特定的地理事象进行加工整理,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列举区域评价的相关理据、正确评析区域开发利用中的利弊得失问题。试题的新意在于:从引导学生建构区域空间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知识结构,强化区域综合分析、差异比较、区际联系等方法的应用到激发和鼓励学生感觉、感知、敢想、敢为的思维和行为。这是高考地理试题立意转变的实质性突破。如果对试题中的材料加以增减取舍,对问题进行前移后置,试题测评目标会发生变化,测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如果问题前移,由于茉莉是外来物种,会产生“原生环境与立地条件”“传播路径与移植原因”等相关问题,挖掘茉莉文化区的内在表现,纳入“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外向功能,更具历史与现实意义,故而可以拓展认知空间和扩大思维落点。如果问题后置,也可生成“茉莉花的审美功能”,在赏花中感受诗词歌赋的魅力;生成“茉莉茶的生活意境”,在茗茶中感悟禅境生活的味道;生成“茉莉文化的教育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和谐生活的乐趣。
  根据对例1的分析,我们认为,高考地理试题在组织信息、设计问题时,需要给学生留有个性表达的余地和机会。要通过背景材料的取舍与配置,测评问题的抽象与限制,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有理有据、有效有度的分析与论证,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上心”和“过脑”。能让学生“上心”,说明试题是有温度、有色彩的;能让学生“过脑”,证明试题是有联系、有逻辑的。试题文字中的每一个词汇,图像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应该是有价值的,也都在考验着学生的认知功力,要让学生真正进入“知道之上”以至“道理之上”的认知境界。


2

关注综合,以视角变化助推“思维力”


  综合思维,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作为高考地理试题的核心内容,其思维过程在试题中是不断“聚焦”“变焦”和“定焦”的。由于问题产生的环境不同,对问题思考和命制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命题者需要有全局意识和动态思维,从不同视角准确地描述和展示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命制出意境深远、思想丰厚、有思维价值的高考地理试题,如例2。

  例2(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Ⅲ卷第36题)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4)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5张图片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首先,有效聚焦“思维”。该题三个问题涉及三类内容,三种思维拥有三种意境。因此,未来高考地理试题应着重提高三个思维层次的质量:第一,构建信息场域,为学生搭建主题背景,营造思维气氛,提供多维的信息支持,提高思维速度和质量。第二,找准问题契机,科学排列问题顺序,避免学生在应答过程中的思维阻断或思维跳跃,影响综合思维素养在试题情境下的形成。第三,要有一定的思维逻辑,有两种思维方式在地理学科中普遍存在,一种是“迁移思维”,包括同类知识之间或与异类知识之间内容与方法的迁移,如对同类自然地理要素的对比分析(地形、气候等)。一种是“批判思维”,打破原有思维逻辑模式,撬动背景信息引导下的新思维。高考试题设计要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给予学生质疑辨析的空间和机会,如对人类活动形式的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思维对象、思维方法、思维成果)。
  其次,适度变焦“问题”。此题设有“现象(含沙量)”“事物(桥)”和“产业(旅游业)”三个问题,彼此独立,互无联系,视角变化很大。因此,高考地理试题要重视问题提取与问题设计,要求信息具有资源性,开发潜力巨大,信息组织与要素组合灵活多变,富于弹性和张力,为孕育和产生问题奠定基础;问题具有可议性,探讨的空间很大,要调动学生思维力,形成学生思想力,促进学生发展力,为对话自然、倾听人类提供作料;答案具有结论性,创新的可能更大,问与答要有“共鸣”的环境,也要有“争鸣”的空间,问题个性化色彩浓厚。从问题层级上看,可以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型问题、从低级到高级的能力型问题和从有限到无限的素养型问题;从质疑形式上看,可以有热点式质疑、探究式质疑、拼图式质疑、推论式质疑等多种形式;从设计方式上看,既要有“一杆到底”的深刻、有内涵、高效度的纵向思维问题,也要有“节外生枝”的多角度、有趣味、有价值的横向思维问题。不管怎样,高考地理试题所涉及的问题,都不能给学生一堆知识,而是要给学生一种逻辑。
  最后,合理定焦“观点”。问题可以朴实的落地,思考却应该诗意的栖居。观察此题可以看出,三个问题朴实无华,但都充满意境、富于想象。试题中问题是描述现象(腐殖质多、含沙量少)、表现特征(多河流、少桥梁)和付诸实践(拓展旅游、说明理由)等,问题看似平铺直叙,但问题中呈现的节点却是试题构思的亮点。因此,高考地理命题,问题在低处,立意在高处,思考必须接地气;问题在眼前,答案在远方,思考应该借事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格罗河流域的林景(植被繁茂)、水景(黑黄分明)、桥景(简单稀少),集中体现了当地人的生存环境、生命质量、活动形式和行为艺术。试题虽然是平面的,但问题和思考却是立体的、有温度的、有色彩的。这应该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


3

关注体验,以实例同化践行“实践力”


  地理实践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生活都是重要的实践过程,学生学习中的观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感等切身体验,都隐含着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这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在高考地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需要有真实的自然环境演变事例和因地制宜的人类活动案例,为评价核心素养构建平台。试题中融入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例3。
  例3(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卷第1~3题)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5为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6张图片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该题取材于真实的地理存在,以“贝壳堤”的空间变化为实境,引领学生进行生活情景和知识背景的迁移,再现地理知识的自然状态,联想波涛拍岸的真实情境,彰显探究活动的魅力。该题既是对知识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也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型案例。设计高考地理试题,虽然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陌生的环境背景和生产生活场景,但问题的思考点应该距学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很近,是上通“天理”、下接“地气”的问题。所谓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或历史上存在或现实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试题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对地理实例的同化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形成的。对学生而言,理论是灰色的,而事实却是五彩缤纷的,需要命题者从生活碎片和生产板块、文本活动与户外游玩中,提炼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有用素材,为学生打开丰富和优化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思想窗口。因此,高考地理试题应该百花齐放,各有新说,模式林立,考法纷呈,包括自然演变、工程建设、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的情境设置、模拟实验的问题创设等方式,考查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和计划的能力。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命制实践类试题,要有情、有境、有真理,要有料、有趣、有品位。此题中“贝类生物——贝壳堤——海水运动——海岸进退”等试题动态信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情境化是试题创编的第一要务,每道题都蕴含着多种问题情境,要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问题,感受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的鲜活的、有用的地理。
  高考地理试题,知识技能在书本之内,背景信息在书本之外。地理实践力就是要强化学科理论与实际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提升理性认识,建立起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之间的合理关切,拉近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感悟、欣赏与价值判断的变化。一道题所展示的地理实践对象虽然是沧海一粟,波澜不惊,但在学生的视野和脑海里也会波涛汹涌,浪漫无穷,激励学生在大千世界中捡拾“珍珠”、窥探“风景”、欣赏“万物”、亲近“朋友”。


4

关注和谐,以过程优化集成“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高考地理试题要直面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生活中感受,在试卷上评说,使学生成为和谐世界的参与者和塑造者。几乎所有的高考地理综合题都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产物,都承载着或正向或反向、或主动或被动、或瞬间或持久、或现实或历史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主线,也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知识建设、能力形成和素养提升的灵魂。因为,离开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是苍凉的,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活动也是苍白的。高考命题需恪守这一法则,以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4(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Ⅲ卷第37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6为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示意图。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7张图片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与人相关,与物相连,天地之间“共婵娟”。高考地理试题应该蕴含“情、境、理”,命题者要有所追求,为学生供给充足的学科营养(人地关系理论),受试者要能够参透、升华自己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入情”是测评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第一需要。该题以风电资源开发利用为情境,突出人地关系主线,分析和评判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基于能源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以甘肃酒泉瓜州风电、热电开发为素材,以“风电利用特点解读——风电开发区位分析——能源利用可持续策略”为线索,检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教育测评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看待地理事物的变化,形成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入境”是检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必要手段。高考地理试题对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就是应用原理、说明道理、辨析哲理的过程。应用原理时要用事实说话,因为原理就存在于事实之中,不出其右;说明道理时要用理性表达,只有面对问题深思熟虑、通透要求深入浅出,才不会相左;辨析哲理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辩证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描述或阐释各种非唯一、有歧义的问题。试题中的“风能优势”(类比)、“电场位置”(区位评价)、“调节电站”(调节原因),空间清晰,问题明确,思考和表达的逻辑也很清楚。人地关系问题是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在同一主题背景之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认知观点。从整体上说,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有国家教育战略上的考虑,也有学科测评战术上的需求。试题既要隐含对学生个体后发状况的影响,也要洋溢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独立思考、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也是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内化的标志。
  “入理”是衡量人地协调观素养的重要标准。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价值判断。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环境问题必备的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认识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作用方式、强度和后果的差异性。试题设计要将地理概念或地理现象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利用背景涵盖线索,挖掘主题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多维度辨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测评综合思考、判断评价、理解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试题应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区域中最典型的人类活动,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维深度的“问题链”和“问题群”,以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思维模式和探究方法,从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对“问题”进行有效地探究,完成从知识建构化、知识功能化向知识素养化的转变,从而科学地认识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已经布子成棋、落地生花。如何在高考地理试题里释放人文思想的意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问题设计中探寻科学内涵的足迹,培育学生的人生智慧,既是教育所需,也是当务之急。因此,要深刻认识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主旨,设背景、转理念、巧设计、再实践,把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真实的地理情境之中,使之成为测试学生感知多彩世界、探究未知空间、升华地理情感、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的测试标准和优秀文化传承典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8张图片

来源  中国考试


作者:


邵英,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史文印,河北省遵化市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1期第39—45页。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_第9张图片

幕后玩家

主演:徐峥 / 王丽坤 / 王砚辉

猫眼电影演出 广告
购买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