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推荐看了一部书:《未来简史》,书的作者是以色列的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第一遍是看的电子图书,按照作者的思路,从序言到最后一部分,看完之后总觉得作者思路新奇,构思庞大,但却没有提纲挈领的感觉,懵懵有所懂,却又无法表述,类似于学生时代初读介绍相对论的《时间简史》一般,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书中的构想合情合理,丢开书本再看作者论点,总觉匪夷所思。
后来买了实体书,根据别人推荐的阅读顺利,先读第三部分,再读其余部分,按照先结论后论据的顺序阅读,读至一半方才觉得思路畅达。这似乎也验证了,作者和读者探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可以更高效的产生共鸣。
尤瓦尔·赫拉利作为历史学家,他超常理的不是对历史进行定位和归类,而是为未来作撰,他以其在人文、哲学、科技等方面渊博的知识,通过总结人类已经解决的三个问题(饥荒、瘟疫、战争),探讨人类目前追求的三个目标(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类追求长生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从生物层面上揭示幸福快乐是由神经系统生化反应控制的,欲望和感受不但可以人为控制,甚至可以人为创造。
层层递进,指明人类最终可以成为类似于希腊神话中的不全知的神,并指出以个人主义和自有意志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将瓦解,算法数据主义崛起,人类整体意义仍存,但单人个体意义丧失,最后提出三个疑问: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的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个发问来看,作者自身并非信仰(或者说是其主观意识并不认可)自己根据论据及逻辑得出的论点。或许正因如此,作者书中针对一些问题的泛处理方式,也让一些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华而不实的作品,但就书的全文构思而言,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1、历史必然性的讨论。
人类以已知的历史为蓝本,追溯既往,根据已存客观存在总结规律,论证历史走向的必然性,然后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在其当时并无必然性的自觉。我们从小学历史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信历史是必然的。
这样我们就会对延续历史规律推到出的必然深信不疑,这样会存在两个延伸,第一种我们相信规律的必然性,目标达成的必然性,进而等待必然的到来;第二种是我们相信历史的必然,然后鼓足干劲,促进目标的达成。
现实中第一种情况可能更多一些,恰如印度教教育人们现世受苦,来生福报,这样就不得不引申到人性的一面,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忍受现在比做出改变更有安全感,加之有一种信念认为忍受现在就可以来生福报,就可以达成一种必然,这种类似的必然只是一种理所然是的自我催眠。
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必然就如同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生命必须是碳基的,直到前不久科学家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硅基物质。
事实上,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必然,比如努力是成功的必然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但我们应当警醒并时刻保持对必然性的考校以及在践行必然过程中要谨慎的行动。
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那么把我们过往的经历串结,不过是恰好落在这一宇宙之中。
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即使我们所属的时空存在某种唯一的必然,必然性唯一,但必然性的载体不唯一。
2、思考方式的延伸。
读这本书之初,作者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的深广度让人惊艳。
生活中,我们缺少主动思考的行为习惯,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基于生物或经验本能的条件反射,就比如,当我们看到历史上不可治愈的疾病在近现代被根治,我们脑袋里浮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应该是空白,不治之症被攻克仅仅是一种类似于信号的事实被输入大脑,大脑的本能反应就是没反应,不会输出任何有效的分析数据和联想。
但是作者输出的是以此发展下去,人类可以长生不死,当人类长生不死之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是财富及权利的集中,是支付的起永生所需资源的社会阶层统治支付不起永生所需资源的阶层,是现行整个社会规则的崩塌…
另外要说的是,人们日常思考更多反映的不是基于事实的思考,而是基于可以给自身带来舒适感的“事实”的思考,因此在对未来的诸多预测中,人类社会趋于“大同”的占比更多。
总结自身而言,我们本能总是在需求舒适区,受此本能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经常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浮于客观事实的。
3、时代变迁中的恐惧。
未来我们大多数从事的工作将不再真的需要人员工,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显现,十年前导游在旅游业中所占有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现在。
可以预测,当集导航、解说、自助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平台出现,它将以其人力不可替代的准确性、及时性把导游的角色边缘化,直至消失。
书的算法数据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承载数据信息的载体,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现行人们的行为准则可以认为是数据交互中的逻辑判断准则,如果恰如书中所说,当人工智能发展至一定阶段,部分充当的底层数据处理单元的人员被替代,对于这些人来说,长久生存模式的巨变将给他们未知的恐惧,如果趋势不可避免,那么人们日益奋斗的将是成为重要的数据节点,以延缓淘汰的到来,而什么样的角色及技能是重要的数据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农耕文明发展的实质。
农耕文明起初是群居人类合作起来通过分工实现想象之中的事情,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的组织形式,认知革命让人类开始谈只存在于人类想象之中的事情,这样能促成几百、几千人的合作。
而文字的出现让人得以用算法的方式组织社会,每个人完成一个小步骤,最后重要的决定由整个重要算法来判断,这也体现了官僚主义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截至现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仍然是农耕文明的延续,只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算法更复杂,更有效率。
作者所述的每人完成一个小步骤,最终数据汇总由一个重要的算法来判断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佛家所说的众生业力又有相似之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自己生活的时代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之为业力,亿万人的业力的合力经过最高层的处理判断,决定整个时代的走向。
殊途同归,农耕文明的实质就是人们为想象中的事情脱离单一,走向合作的组织形式,若将每个人看做是一个数据处理单元,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可视为数据单元按照一定规范模式聚合的过程,这种聚合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算法效能的提升。
5、历史知识的悖论。
历史知识的悖论在于:知识或者是预测如果不改变行为就无用,然后行为一旦改变,原本的知识或者说是预测也就立即失去了意义。
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就过时的越快。
除却历史知识不论,就个人来说,法律道德以外的知识,如果可以长时间的指导行为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个人进步的缓慢。
最后借用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个关于人类行为预测悖论:你预测的越好,结果可能就越跟你说的不一样——因为当事人相信了你的预测就不会这样做了。或许作者把人类未来预测为智人的结束和不那么理想的神人的起源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警示。
(文:高磊)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合法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一群积极向上的人,每天分享一篇原创文章,有干货,有感悟,有思考,也有温情,少有鸡汤;偶尔会做下书籍简介。
还会有赠书活动哦!
更多精彩详见微信公众号:精英读书会sq,扫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