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即列世界之大悲剧亦无愧色”的伟大悲剧。作品描写了民女窦娥和地痞流氓,贪官污吏的尖锐冲突。
作品成功塑造了窦娥这被压迫者的典型形象。窦娥善良、政治、坚贞、勇敢、刚强,其性格是多方面的,但主导的只有两方面,即善良和刚强。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在于,像窦娥这样善良、温驯、品德高尚、甚至安于天命,尊礼守法的人,也要横遭迫害惨死,可见这个社会多么的黑暗。
法场这一则是全剧的高潮,窦娥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和关心婆婆,体贴他人的善良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艺术成就】
1.矛盾高度集中,戏剧冲突此起彼落,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情节结构十分紧凑严密。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集合。【现实主义表现在:①真实的揭露了元代社会黑暗的方方面面,如高利贷剥削,流氓无赖横行,社会秩序混乱……②描述了身处这种环境中的窦娥的不幸遭遇。浪漫主义表现在:①不仅写了窦娥的悲惨遭遇,而且进一步表现她的反抗精神,并以她最后的胜利来集中体现人民的愿望和理想。②作者让窦娥的反抗精神具有支配天地的力量,窦娥的奇冤大屈和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感动了天地,使大自然发生了了反常的变化。③鬼魂出堂作证及其胜利,更是作者所表达的广大压迫者的美好的愿望。④窦娥的反抗性格,虽然也是作者概括了现实生活中无数被压迫者的斗争性格而又把它理想化了。】
3.语言本色,朴实,极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艺术韵味。
【艺术赏析】
1.情节曲折起伏,矛盾冲突的展开有层次有波澜。
2.浪漫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
3.语言生动形象,凝练,质朴。
【思想评述】
这则充分展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善良性格,作者借窦娥之口,以天地鬼神为喻体,对统治者提出了彻底的否定和有力的控诉。
《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出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宋金时期,广为流传。
《董西厢》是北宋以来写崔、张故事最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它对《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作了根本性的改造,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故事格局和思想倾向赋予作品鲜明的反封建主题。
【思想内容】
通过莺莺与张生为争取幸福的爱情和婚姻而斗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爱情与婚姻而进行的反抗斗争,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内心炽热,外表深沉的贵族少女。作品细致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对爱情的渴求,以致最终走上了叛逆道路的过程,细腻逼真地揭示了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在封建礼教精神重压下的矛盾过程。
作为一个相国家的千金小姐,崔莺莺走上彻底的反抗道路是矛盾的,痛苦的,也是曲折的。作者抓住了她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痛苦,生动地描写了她的犹豫,动摇和反复,揭示了她克服自身思想矛盾,最终走上了叛逆道路的痛苦而曲折的历程,从而揭露了礼教观念对青年身心的戕害和摧残。
张生: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青年,他忠厚,诚恳,聪明,多情,才华横溢而又带有严重的书呆子气,因此红娘多次骂他是“傻角”,但他的功名心很淡泊,对莺莺的爱情非常真挚深沉,是一个矢志于爱情的“志诚种”,但作为一个书生也有软弱无能的一面。
红娘:是《西厢记》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典型。她是主盟的将领,在她面前,莺莺不得不乖乖叫她“好姐姐”,张生更是心甘情愿“筑坛拜将”,就连老夫人也不得不服输。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公正、善良、勇敢、能干,以及乐于助人等高尚品格。
红娘的公正、机智、勇敢,在《拷红》一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红娘的热情,不仅表现在她积极为张生传书递简,更重要的是她能忍受屈辱。
老夫人:是莺莺、张生、红娘等人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对象,代表矛盾冲突的对立面。是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代表者,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主要障碍。
【艺术赏析】
1.体制的革新与创造:元杂剧的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西厢记》却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写成了五本二十一折的大型杂剧,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即使后来也极其罕见。
2.高度紧张又曲折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①以莺莺、张生和红娘为一方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这是主线,主要表现反抗和维护封建礼教的斗争。②莺莺、张生、红娘三人内部之间的冲突,这是副线,主要表现三人的性格冲突,增强喜剧效果。
3.语言优美典雅,生动活泼。作者善于把古典诗词含蓄凝练的语言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既具有诗剧一般浓郁的抒情意味,又显得清新自然。整个作品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故事的铺叙,景物的描写都交织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三国演义》
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瀡平妖传》和京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三国演义》现在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本,最通行的是清代主原岗的整理评点本。
【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黄中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故事,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1回~第33回: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峙以及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34回~35回: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86回~第120回:魏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思想内容】
首先作品表现了三国之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三方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总是以政治为光景,力寻政治上的主动权。
其次,表现在军事斗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古代军事化的百科全书
第三《三国演义》外交斗争的手段之高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三国的某事提出并运用了二虎谋食,驱虎之狼,移祸之汁,乘屋反间等多种谋略,窜时度势,千方百计的制造矛盾,利用矛盾,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
此外《三国演义》在管理学,人才学,公共关示学,领导科学等各个领域部有丰厚的文化蕴含,看成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其实录。
【人物形象】
曹操,我国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形象,也是古代文学中表现通知阶级性格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阴险,参保,狡诈等丑恶本性,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处理哲学,也是他行车的准则,更是对剥削阶级端利己主义的本质揭露,煎炸凶残,猜疑忌刻,心狠首都,玩弄权术,欺世盗名,以及权术下而宽厚爱才等,正式这个千古奸雄独有的小人格特征。
刘备,封建时代贤明的君主形象,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盼望好皇帝,用户好皇帝的厚望和理想,他宽厚仁慈,爱民如子,讲义气,重友谊,待人诚恳,他有恢复汉中的雄心壮志,且为之百折不挠,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善用,他的言行,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诸葛亮,解除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光辉形象,也是封建社会中,贤拥的典范,在他身上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指挥,才能和忠贞不渝的品质,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也有经天纬地之才,最突出的特征是他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在各种斗争特别是军事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作品对他材质的神器夸张描写,大都具有合理内核,如草船借箭,空城计,但也有状其多智而近妖失复之处,如祭东风,垄上装神等。
关羽,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义勇刚直,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他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对桃园结义的赤胆忠诚,天下无敌的高强五一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乞丐,单他晚年骄傲轻敌,刚愎自用,造成了他覆师丧身的悲剧,他的义重如山,也表现出文章个人恩怨的小义而忽视集团利益大小的缺点,带有明星的局限性。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和悲剧精神】
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有宣扬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反映三国兴亡说,歌颂仁政说,分合说,讴歌贤才说,悲剧说,市民说,等
这首先表现在人物刻画上,作者全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上,作者是全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上。
其次在材料的取全剪裁上,也是有利用,不利弃。
再次表现在结构安排上
但作者的热烈歌颂的蜀汉集团,最终却被曹魏集团所灭。诸葛亮出征未捷身先死,这表明《三国演义》的蛹是一部悲剧作品,
坐着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刘备集团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和灭亡,这个残酷的现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使人在深深的惋惜中,不由得思考其失败的原因。
作者一方面赋予刘备集团以最美好的品质,同时又将其置于失败的境地,这样,读者就会从深深的惋惜中,变到强烈的悲剧美的作品,品尝到悲剧美感的韵味所在,即给人们带来陶醉,也给人们留下回味的空间。
《水浒传》
【思想内容】
全书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1-71 72-82 83-100/120
108位英雄你个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梁山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又受招安。梁山义军发展壮大后,集体传奇招安后奉命出征,征方腊直至失败的经过,梁山起义的悲剧结局。
【主旨理解】
明清时期的研究者囿于封建正统观念,提出所谓忠义,为英雄豪杰立传,愤书,海盗等诸多宪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人提出是农民革命(50年代)的史诗说。为市民写心说(70年代)忠奸斗争说(80年代)
【农民革命说】
首先,他所描写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依据,而且作者把历史上并不出色的一次农民起义写的波澜壮阔
其次,他深刻的揭示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农民革命的强烈愿望。
第三,反映了农民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古代农民战争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第四,作者描写梁山义军后来由于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而受招安,然后被利用去打方腊。最后被分化瓦解,遭到残酷镇压的命运,真是的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及其失败的悲剧,从客观上说明了受招安是没有出路的。
【为市民写心说】
首先表现在《水浒传》描写的不是于大农村而是一个市井社会
其次,《水浒传》里的许多人物没有农民的气质,而具有江湖豪侠的品格
第三宣扬的是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
【忠奸斗争说】
小说忠奸斗争贯穿了全书:作品竭力歌颂忠义思想,把它写成了忠义思想的颂歌
首先是对方腊起义的态度。(以对朝廷皇帝的态度区别忠奸)
其次表现在宋江受招安的态度上,作者把宋江受招安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
再次,表现在对梁山义军结局的处理上
【侠义思想的文化阐释】
闻一多《关于儒,道,匪》稳重曾引用英国学者韦尔斯《人类的命运》中的话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
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去积极面对生活,服从社会秩序,而当这种秩序一旦解体,或者社会上出现不公正的现象时,道家告诉人们需超脱和回避,而墨家责主张用强力讨回公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中,存在着两个文化子系统,既上层文华与民间文化,儒和侠是中国精神文化的两个主要载本,这种侠义思想,正式历代社会上绿林土匪及其意识产生的根源,《水浒传》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绿林豪杰事业和绿林文化精神,它是以歌颂江湖豪侠,表现市民文化思想为主调的
《水浒传》的主调是市民文化精神,坐着对整个梁山义军是作为一个侠义集团来颂扬的,不论其中人物的出身地位如何不同,他们都是侠义之士,故他们能凭借义气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结构特色】
以梁山泊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过程为主线组织清洁,结构既严谨划一,又富于变化,全书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前71回写众虎归山、梁山事业由小而大的发展过程,71回以后写梁山义军逐步走向悲剧的过程。
前71回采用单线条连环式的结构方式,由人物引出故事,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紧扣另一个故事,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又服从于逼上梁山的总体布局
高俅发迹——王进夜奔——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晁盖——吴用——宋江——武松——.......
71回以后,则基本采用单线直下的方式展开情节,由受招安引出征辽,由征辽出征田虎王庆,由征辽引出征方腊
【语言特点】
极纯熟的古代白话,具有明快,洗练。形象。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主要人物的语言符合各人物的个性,神态。
《儒林外史》
【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罪行为中心和出发点,以知识分子的主要描写对象,广泛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活生生的封建社会的白丑图,描写了科举时代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尖锐的讽刺与抨击了利欲熏心,热衷功名的学子(范进,周进),不学无术,趋炎附势的名流(权勿用,杨执中),敲骨吸骨髓,贪婪成型的达官狷吏(王惠,汤知县),蛮横狡诈,鱼肉乡里恶霸劣绅(张静斋,严贡生),道德堕落,到处招摇的骗子(杜慎卿,张铁臂),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种种罪恶。
2.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寄托作者的理想和主张。如品德,学问见识都堪称读书人典范的王冕;轻视科举,蔑视封建礼教,带有离经叛道意味的杜少卿;力求以德化人,用古代的礼乐兵农来挽救世道人心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以及真诚淳朴的四个“市井奇人”
从作者所塑造的这些正面人物来看,吴敬梓的社会理想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没有找到拯救社会危亡的真正出路
【语言特色】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比较纯熟的白话,被誉为“国语的文学”,其总特点是:准确有力,简洁纯净,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红楼梦》
【家庭对曹雪芹的影响】
1.家族由极盛走向极衰的巨变,使他对自己的出身的这个阶级以及世道人心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2.家庭的巨变以及由此看到的世态炎凉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富有社会意义的创作素材。
3.给他的思想打下了贵族阶级的烙印
4.给了他较高的文学素养
【版本系统】
1.抄本系统。乾隆五十六年(1791)前的手抄本,附有脂砚斋的评语,书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故称“脂评本”或“脂本”,较重要的脂评本有甲戍本、乙卯本、庚辰本。
2、程本系统。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第一次用活字将《红楼梦》排印出版,此即《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通称“程甲本”;次年又修订重印,即通行的“程乙本”。
【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作者从中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竟然在几年之间“忽喇喇似大厦倾”?
首先,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
第三,作者以对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必然枯萎的悲
剧命运。
【道德文化悲剧】
《红楼梦》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质疑。
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贾珍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没落,而且就连作者肯定的那些年轻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
【人生悲剧】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
第一回中疯道人对甄士隐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回唱的《好了歌注》,指出人们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等诸多方面的痴心与追求必将以落空而告终,点出了“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