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得了不能持之以恒玩电子游戏的病。
具体病症就是对什么游戏都感兴趣,但往往接触一段时间就觉得游戏不过如此,然后不玩了。
这种经历正如狗熊搬玉米一样,搬一个丢一个。要说这些游戏没有乐趣,那我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下载,再进行一段游戏人生。
于是,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呢?
电子游戏有利吗?
自然是有的,通过很多游戏,我了解了许多知识。最为经典的就是:文明,剑网三,三国杀,三国志,梦幻西游,王者荣耀,欧陆战争,红色警戒,金融帝国,三国群英传,太阁立志传。
这些游戏都是我曾经删了再玩,玩了再删的游戏。为什么会一次次的重新下载呢?因为它们的确给我了很好的感觉,尤其是带给我很多历史,运营,整体与局部的关联方面的知识。
这些游戏里,有很多是策略类游戏,这也是我最喜欢游戏类型。
对于动作类游戏或者即时战略类游戏,我更喜欢动脑子,需要复杂思考的策略类游戏。
但我也说了,再喜欢的游戏,我总会在心态转变的时候,进行删除,大概每一个月都会有一段“恶心”游戏的时候。
这段往往恶心游戏的时候,都因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文章,到底是你主宰游戏,还是游戏主宰你?到底是你玩游戏,还是游戏玩你?到底是你在人生游戏,还是在游戏人生?
此时往往想到一个词汇:“玩物丧志”!
总体而言,电子游戏可以让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一个被动的认知。但如果沉迷其中,想要游戏里称王称霸,那就落在下成了,而我则是一个自带“防沉迷”的人。
很多玩电子游戏的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些事情变得压抑,觉得灰心丧气,所以在游戏世界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成功的快感。
说白了,你在现实中失败了,不要紧,来玩游戏吧,在这里你会走向成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健全的数据流。
还记得,大概是年前,我和伙计去网吧通宵,他请客。结果呢?
我打开电脑,在桌面查看了半天,又点进浏览器,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觉得世界上没有我需要关系,喜欢,热爱,值得一乐的事情了。
我因为基本高中以后就不再去网吧上网了,原因很简单:觉得没劲,玩什么都没有意思。一直到如今,我达不到人生游戏的境界,但也未曾达到游戏人生。
那什么是人生游戏,什么是游戏人生呢?
我认为人生游戏,就是在生活中的游戏行为。何为游戏?游戏便是对别人世界的模仿,是自己想在另一个时空里有所成就,并告诉自己:“你看吧,我虽然这现实社会这个时空里没什么大的作为,但如果我是游戏那个世界的人物,一定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这个状态。”
这正所谓:现实失意,游戏得意了。
那游戏人生呢?
我认为游戏人生,便是将人生看做玩游戏一样。你可以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百年的游戏。因为你在人生中的点卡值最多也就是百年。即使再厉害的人物,也最多百余年而已。从这点看,现实社会和游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账号注册,然后经历任务关卡,最后根据你自身的属性值,得到一个工作或者称号,地位,成就等等。
这也就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很重要,自己最好不要错过了。当然,如果你错过了什么事情,既然错过了,也不要难过,后悔,黯然失色。你应该抓紧时间去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在下一段时光里,避免犯过的错误发生,从而一步步的成功。
我发现,其实很多知识,不是我学不会,而是不开窍。所谓不开窍,就是没有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这正如盲人摸象一般,因为每个人摸到的部位不一样,所以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就不一样。也许其他人通过这样“残缺”的理解最终可以学会这整体的知识,但这样的方法,很难适合每一个人。
所以,我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只要是个人就能够学会,但要学到庖丁解牛,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则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加之在整体层次的理解了。
所谓认知角度,就是从整体出发,如解剖图一般,分析万物。掌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再进行由浅入深的学习局部知识,便容易掌握某个知识了。
游戏人生,正是因为从整体(人生的整个过程)到局部(具体的每件事),看懂了,看透了,顿悟了。所以看待人生如游戏一般,既不沉迷于追逐利益,每天精于算计,眼里放光,又不会消极黯然,眼中的世界充满灰色。
若用先贤的话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自若,洒脱舍得。
那这样的人需要追名逐利吗?
我认为需要的。
Why?
追名逐利是好事情,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创造财富,这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人们活着的理由。
然而追名逐利后,却不沉迷于名利的人也有很多,只是一般人做不到而已。
很多人付出劳动,得到社会的物质财富后,会与贫穷者分享。浅显直接一点的方法就是:捐钱,捐物,给于贫穷者一部分“鱼”。而很多人也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不得不承认,再有一些落魄者面临生存的困境时,让他们吃鱼,明显比让他们饿死在钓鱼的路上好。
当然,对于已经吃上鱼的贫困者(能够满足最低生存标准的人)而言,他们更加需要“渔”。如果这个时候,还是给“鱼”。恐怕这就不是爱,而是变味的恨。
贫困者往往很多人,没有对未来发展的认知。对于他们而言,不劳而获的生活是最美好不过的。所以,一味的给“鱼”或者授“渔”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方法。需要“鱼”与“渔”的结合,看实际情况来给于帮助。否则那都是沦为形式,做做样子,好心干坏事,认知底下的表现。
这些在追求名利,而不沉迷于其中的人是值得肯定的。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其实都在追求名利而一次次失败,而造成的绝望之路上停下脚步。
很多人(包括我),貌似经历很多事情,然后发出感叹,我尝试过了,但我无能无力,我还能怎么办?不如放弃吧!
这种思想很可怕,因为很容易造成对某类知识的认知屏蔽。说白了,放弃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欲望。打心眼认为自己很蠢,根本学不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其实很多时候不怪他们学不会,而是他们没有这类知识的整体认知。当然,还有很大因素是这些失败者不把这类知识放在一定的高度,所以他们如蜻蜓点水一般,念叨两句,看上两眼,不感兴趣后就放弃了。
很多人认识“天赋”这个词汇。什么是“天赋”呢?
是上天赋予的意思吗?
开玩笑,你天生的只有身体,但没有任何认知(属性点)。你就和千百万人一样,出生时只有身体的差异。也许身体差异会造成认知的载体(人脑)的一定差异,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有科学家曾说:我们现在的知识程度,其实春秋战国的人(2500年前)就完全可以学会,学懂了。因为他们的脑容量,从物质角度而言,与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最多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指出生时的婴儿)也许比他们更加强壮。毕竟我们得益于现代医疗和充裕丰富的饮食。
可实际上呢?
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我们个体学会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认知了多少?
敢问自孔孟老庄以后,谁能够有如此的智慧呢?
肯定有,但并不多。
很多人的认知程度特别低,对于什么诗书礼仪当做狗屁,和人对话特别嘚瑟,欺软怕硬,还有愣头青,快嘴直肠子。这些人做一些事情基本都不经过大脑,还喜欢整天瞎叨叨抱怨。
这一类人,也许正是古人所谓的“白丁”。当然,我既然能这样说,自然没有什么看不起的意思。因为我以前也是如此的人。我也喜欢在人面前嘚瑟,也喜欢叫苦连天的抱怨,也欺软怕硬,也一口脏话。这种行为举止,认知程度可以算认知的初级阶段。我称为原始人认知程度。
仔细想想原始人的生活,每天都是打猎为生。每天难免遇到逃跑的猎物和受伤的情况。每天回家不免和村里的女人说道说道,而且一旦因为自己的事迹勇猛,也许得到一夜春宵也是极好的。这是原始人类正常的沟通方式,也是他们日常展示自我价值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认知程度低,不应该鄙视,唾弃,看不起。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至于什么近亲结婚,母子恋情等乱伦事件,如果是真心相爱就祝福吧。这些事情,我们的祖宗没少做,只是那时人口缺乏,为了部落的繁衍,很正常。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行为会有很大几率完成家族基因性遗传病的基因累积,从而造成子孙后代的夭折。可祖先不知道,如果知道了,而且都是朋克一族的话,我估计都没有机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了。
所有事情,站在当时的时空下,绝对是正确的。因为人们认为那样符合他们的利益。当然,时空如果发生变化(哪怕事变化了一秒钟,一刹那),也许人们的利益判断就会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这篇文章越来越跑题了,因为我有时就是这样,思考后会停不下来。
接下来就说说我的总结吧。
1.你要提高对人生认知,争取达到游戏人生。而一定不要被人生游戏。
2.提高认知的方法是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多请教在各个领域有一定成绩的人。一般而言,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人,都基本是对此类知识有整体认知的。当然,书籍,思维导图都是好东西,就是需要自己好好琢磨了。
3.如果暂时学不会某些知识,不用气馁。因为除却你物质因素(自身肉体的配合度和学习环境,自身惰性),单说你的大脑完全可以学会,掌握人类文明的大部分知识。
4.认知程度是一方面,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另一方面。这就像1+1=2一样。
你单知道+号是“相加”,=号是“等号两边的值相同”还不行。还需要知道1,2这些数字的意义。
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初级的“学会”,是在进行逻辑的运算。而等到知其然了后,整体的认知就是“知其所以然”的举一反三的过程。
没有基础的铺垫,你光有认知也是学不会知识的,光有基础,没有认知的提高,你会觉得自己学的都是碎片,总是凑不成自己心目中的整体形象。
如果还有疑问,可以联系我:V:496370591(文羽墨)
如果认为我的想法与你不同,能够给我一些指导,还希望不吝赐教!毕竟人类所有的认知提升都是来自于自我的总结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