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梦想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文|池小酒

当我们谈论梦想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_第1张图片
来源:tango漫画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或者说人生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就不会对过去所执念的东西有太过强烈的感受了。无论多深刻的感情,或者多明确的目标,一旦得到或实现,它就不再是你当初所向往的,也许还会觉得你所一直追随的东西也不过如此而已。

这时候,你好像听到梦想破碎的声音。可是,走在人群中的你来不及回头,生活中、工作上的各种琐事都在纷扰你,以至于你的注意力、精力严重消耗,你甚至没法重新审视你自己,因为生活在逼迫你向前。

正因如此,独处的能力显得更为必要。独处,不是一个人的无聊,而是自己与自己的相处,即自我对话、自我梳理、自我调适、自我痊愈。

对我来说,写东西是最好的独处方式。它就像是我握在手中的一把利器,时刻窥视着我自己,静候时机,等着剖开自己肉体的那一秒,狠狠刺中肌肤之下那最隐秘的内心。

没有皮开肉绽,也没有鲜血横流,全身细胞反而都被重新激活了,整个人焕然一新。

矛盾的是,我并不喜欢“写”这件事,甚至不敢妄称自己此刻的行为为“写作”。可是,它曾是我久远的梦想啊,如今却成了我不敢多谈的事。

前几天,知乎网友邀请我回答问题,她本人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网文作者了,还是想提升写作水平,想要考中文系的研究生,纠结要不要选择古代文学方向的。

我当下就能够判定她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但凡进了中文系的人,都好像有一种宿命般的认知,就是中文系并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

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系主任就反复提醒我们,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也不能赚大钱,还没有什么直接的用处。因此,愿望落空的同学可以考虑转专业。

那会,我朋友就一直劝我转专业,总觉得这个专业给不了我实际性的收获。可我还是坚持我最初的选择,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后悔过我的选择,即使它摧毁了我所谓的梦想。

从小到大都会有人夸赞我有文采、读书多,虽然很多时候我都是脸上不动声色,但心里总是暗自窃喜。也正是这样,我那所谓的梦想都跟“写作”有关,小学想当文学家,中学时候想要以写作为生。

但当我一脚踏进大学的大门,渐渐开始发现自己的才华配不上梦想,甚至开始怀疑梦想的本身。

最后,我建议那位网友选择创意写作方向的。

毕竟,语言学会让你在遣词造句中来回旋转,感觉到自己连最基本的骨架都没有,就不敢再去妄想搭建什么。文艺学会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却时刻让你怀疑你笔下的东西是否有意义。而中文系里的“纯文学”会使你拜倒在浩瀚的书海里,也因此不敢贸然下笔。

这个专业基本上能让你不写错,却不能保证你能写得好。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想象力、华丽的辞章,这些东西它都不能给你。

现在我眼中的中文,其实不再是我上高中时候想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中文最最基本的东西,但不是它的全部。它可以很摩登,可以很上古,可以很理科,也可以很文艺。无须担心太多,或许得不到最初想要的,但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

我以前更多的是喜欢用文字堆砌成篇章,现在的我却能从一个字的本身去探究它的演变规律及它背后的历史文化。我失去了对文字的虚假幻想,却对文字工作的热枕丝毫不减。如今的我已经圆梦了,为自己一直都很喜欢的杂志服务,天天都跟文字打交道。

但凡得到,也就意味着失去。

我实现梦想了吗?好像没有,这跟我曾经想象的不太一样,我甚至已经不喜欢“写作”这件事了。若是因为文字被人一顿夸,我心里反而虚得很,甚至内心惭愧,再也享受不到当初文字给我带来的自豪感了。

我没有实现梦想吗?好像也没有,毕竟我现在的确以写作为生,对文字工作的热情一直高涨,甚至能击垮让人妥协的现实。

也许,失去是一种重获新生。我开始重新思考梦想的本身。当初所谓的“梦想”真的能称之为梦想吗?它在我们的生命里究竟承载了多少份量?当我谈论梦想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在当下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把“梦想”这两个字挂在嘴边,却好像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它。当梦想实现后,它就被日常化了,成了生活中周而复始的一部分。在实现它之前的期待也不在了,梦想还会是梦想吗?我不敢确定。于我而言,梦想不过是对未来的一种预判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谈论梦想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