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个不知分寸、不分好歹的人

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标准(来自网络)。拿捏分寸的大概意思就是:有些事有些时候可以说可以做,另一些时候不可以说不可以做(来自大飞哥)。

我曾经认为:凡事无所谓对错,只看分寸拿捏。比如杀人犯法,但抗战杀敌却是英雄举动。

但我发现,自己被这个看似万金油的道理坑害不浅。

首先:是非对错难辨,我根本拿捏不好所谓的分寸。

比如:过马路可以闯红灯吗?

一般我不闯红灯,可是咱们得分情况考虑啊,得拿捏分寸啊:

特别赶时间的时候呢?两边根本没有车的时候呢?没人会看到自己的时候呢?路灯设计不合理,闯红灯比走绿灯更安全的时候呢?很多人都在闯红灯的时候呢?

以上每一个疑问我都反复思索过很多次,各种利弊对比之后,我发现,我还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举一个复杂的例子:一列火车开过来,前面车道上被捆着好几个人无法动弹,马上就要被碾死,你此时有机会让火车变换到旁边的车道,救下这几个人,但是旁边的车道上也有一个人被困在那里,你会选择看着几个人被火车碾死?还是变换车道,亲手杀死另一个人?

亲手杀死一个人固然可怕,但如果是为了救更多的人呢?反过来,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就可以被牺牲吗(这是一个可怕的设想)?如果这些少数人就包括你呢(这就更可怕了……)?你想好了吗?

现在我发现,即使再简单的判断,如果每次抉择我们都“看情况”,那情况真是千千万万,浪费巨大的时间和脑力不说,最后还不一定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既然如此,为何不给自己定下适用范围更宽的死标准(比如绝不闯红灯和绝不主动杀人),绝不违反呢?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一致的言行让自己不装、不假。

作为普通人,我们告诫自己不要借钱给朋友,然而真实场景中每次都要掂量到底可以借多少;我们告诫自己不要喝酒,然而真实场景中每次都要掂量这次的人重不重要、这次的事重不重要;

对别人来说,我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选择,往往会显得很假、很装;

对自己来说,“我”就是我说的话、我做的事,“不得已”说的谎是我的虚伪,“身不由己”做的妥协是我的懦弱,这些不是全部的我,但也绝不是与我无关。

所以我不想自欺欺人的把“我是什么样的人”与我说的话、我做的事分开来看了。

小事如何抉择?把选择的差异扩大化。

面对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我有时候真的会不知自己想不想做、能不能做,现在找到一个好方法,把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扩大化。

接着上面的例子:

朋友问你借200块,你觉得没啥,那你假设借的是200万(假设你有这么多)呢?问过这样的问题,可能最终你还是把200块借出去了,但你也就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愿意借钱了。

酒桌上让你喝半杯啤酒,你觉得没啥,那让你喝半瓶白酒呢?可能最终你还是把半杯啤酒喝下去了,那么,你其实离半瓶白酒也不远了。

有些事我们在做的时候觉得是小事(半杯啤酒),做不做无所谓,结果往往是我们不知不觉做出了有违内心的选择,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很可能做出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错事(烂醉如泥),或者翻脸不认人(“真的不能再喝啦哥哥”),导致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还留下虚伪的坏名声。

想想身边那些“傻傻的”坚持某个原则的朋友,也许有些时候不值得,也许有些时候不近人情,也许有些时候真的很傻,但我知道,他们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多。

因为他们把时间精力用于真正的坚持,而不是决定“要不要做”、“要怎么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想做一个不知分寸、不分好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