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其实在一开始,让我读此类畅销书,我是拒绝的。因为感觉此类书要么很“low”,要么就很无病呻吟。现在看来,真是为读书少的自己惭愧——像那只井底之蛙,以为全世界,不过一口井而已。当然,每个人看法不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作者吉姆•西诺雷利,密歇根大学广告学学士、传播学硕士,曾为各大品牌做过市场营销和广告企划。比如:花旗银行,通用电气等。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很多顾客都对品牌的故事感兴趣,他也因此开始去了解为什么故事思维是如此强大,也是基于此动机,写了这本书。其实看完这本书可以发现,作者何尝不是在用故事思维写这本“工具书”呢?

    全书分为17个章节,行文逻辑可以参考以下:


书评:《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_第1张图片

    当然,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我比较喜欢从宏观上掌握全书结构,然后对感兴趣的方面仔细阅读,暂时没有“触发”到我的地方则学习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精神了。

    从小我就是个“问题宝宝”,所以比较感兴趣作者为何强调用故事塑造品牌这一部分的内容。而且我觉得,如果能接受“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么以后动手操作“怎么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对于“为什么要用故事塑造品牌”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离开故事的品牌不会走太远。并举了一些例子:

    20实际60年代,施乐已成为全球知名商标,在美国,几乎每一间办公室里都安有一台施乐牌复印机。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施乐打算一鼓作气,继续进军其他领域,其中电脑和数据领域行业首当其冲。但在耗时多年和耗费数百万美元资金后,最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无独有偶,生产果蔬的金吉达公司想销售一些除了果蔬的东西,最终以失败告终。生产柠檬饮料的乡村时光被迫停止销售葡萄酒,旁氏才刚刚生产牙膏就不得不放弃了。

    “一个品牌凭借某种产品出名后,就很难改变人们对它的看法,即使有可能,也非常困难。”作者如是说。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如:苹果公司、耐克公司。苹果从一家生产电脑的品牌转换成可以生产销售电话、平板、电视机甚至是智能手表的品牌,并且谁也不知道它下一步会生产什么。耐克也是,从一个运动鞋品牌,发展到了一个知名的田径设备以及装备供应品牌。这是怎么回事?

    这正是因为品牌故事。苹果不单单是一家只会卖电脑的公司,耐克也不仅仅会卖运动鞋。它们销售的不只是品牌,更多的是销售“故事”。

    “品牌是单层的,而品牌故事是双层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外层,是通过某一产品获得的结果或功能性而收益。”“当选购一个品牌时,我们通常可以根据功能差异来进行取舍。而当购买的品牌背后有故事时,我们所购买的就是一种不一样的重要意义。”

    允许我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这就好比是挑对象,这个人就好比一个品牌,品牌的内层和外层就好比一个人的内涵和外在。相信大多数人都渴望寻找一个Soul mate而不是仅仅看外表就与对方结婚,如果出现两个个人实力等方面都旗鼓相当的人,一个与你默契相投,一个与你话不投机,你选择哪个?同样,放在职场也是说得通的。两个实力相当的求职者,HR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个“有故事”的人。这一点作者在书中058—060也有讲到:

    “只要你是有出生证明的人,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私人品牌。”“你的外层是由你告诉人们你做了什么,以及你怎么做成的(没错,就是求职的时候告诉HR你是某某名牌大学毕业拿了多少奖学金和奖项等),不幸的是,大部分私人品牌在这里起步,也止步于此。”我想这就可以回答了前阵子知乎上“证书哥”的疑问,与近期发生的“硕士海归1600底薪被碾压”的无奈。

    你有的别人都有,那什么让你与众不同?除了“外层”人人都可以模仿超越的各种证书和学位,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层”:像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的眼界以及学无止境的态度。这就好比是下文将要讲到的第四级障碍,一旦你努力跨越了,便很难有人能够进行模仿和超越。

    关于如何用故事去塑造品牌,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具体操作,我就不赘述了。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找这本书看看,思维导图可以参照096—097页的“6C步骤”。

    关于品牌故事塑造所遇到的四级障碍中,其中最难跨越的是第四级障碍,即缺乏对品牌的认同。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在美国的影响力,作者在书中提到:“对于苹果的忠实用户来说,就算苹果公司推出一种可食用的运动鞋,也能立即得到他们的认可。”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掌舵人乔布斯的功劳。他让苹果一开始就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而不仅仅是某一件产品,就像苹果推崇的企业价值观一样——非同凡想。当品牌的信念与消费者的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之时,品牌便会与潜在需求者建立起长期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乔教主有自信,即便自己去世以后,也有能力为苹果公司保驾护航。

    但毕竟第四级障碍不是这么好跨越的,即便对于苹果如此成功的公司,也是一样。比如,我身边很多人都认为:“何必要花那么多钱买一个Iphone?还不如买个国产机,剩下的钱花在别的地方。”从这一个观念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两层信息:一是苹果公司要想全面跨越第四级障碍,还是任重而道远啊。二是当“物美价廉”的国产机雨后春笋班出现之时,通过打价格差这条道路能走多远?

    如果国产机始终停留在跨越二、三级障碍,即:消费者对品牌优势的理解,对品牌的熟悉并信任,而不能去跨越它们时,经常使用的战术就是降低价格以夺取市场份额。然而过分依赖于降价不但会降低利润,还会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毕竟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便宜没好货”啊。常见的情况便是:消费者通常会一边质疑这产品怎么那么便宜,一边又会买回去使用。但一旦遇到一点不符合心意的地方便会印证“果然便宜货就是不好使”的价值观。这也无怪为什么国人会选择去日本买马桶了。消费者心理是很敏感的,如果用的好,他们会推荐亲朋好友都过来买这个牌子的产品,并且自己也会逐渐不自觉地认可这个品牌的价值观。同样,如果使用不如意,他们同样会尽其所能让亲朋好友都别买这个牌子的产品,这么一来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品牌的声誉自然无形中受到了影响,尽管可能它们并没有差到那位消费者所说的那种地步。但事实就是这样,口碑效应,不容忽视。

    再把这种故事思维放在历史长河中看: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我个人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它寓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之中,使后来人通过故事自己去发现事实,自己去领悟“我应该这样做”、“这么做是不对的,我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是直接赤裸裸地告诉读者们“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这样做”。

    毕竟,“故事专注于传递意义,而不是冒险去定义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