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海行动》看军旅影视的窘境

新年伊始,一部《红海行动》燃爆了春节电影档。朋友圈、微博、贴吧,沸沸扬扬,各路影评大神也纷纷不惜笔墨,为该影片打CALL。然而有几篇文章却别有一番新意,最火的当属《一名机关干部的〈红海行动〉观影感》。作为体制内的一员,看完该文后实在忍不住拍案叫绝,真乃字字珠玑一针见血超凡脱俗不同凡响。

如果说这篇观影感戏谑讽刺的意味更多一些的话,那么文章《大片还是大骗,军旅影视七宗罪》就值得细细品味了,文章对当前军旅影视作品的点评可谓客观公正,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也算深入透彻。文章中说到,当前军旅影视剧情俗套、细节粗糙、人物苍白、内容虚假、宣教味浓、跟风耍酷、脱离生活,但是在本人看来,这些问题并不是根本原因,因为这些问题对于军旅影视作品的出品方来说,他们也许都心如明镜,可是又能怎么样呢?也很无奈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军旅影视如此多的瑕疵呢,本人觉得,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素材的匮乏。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当生活不堪入目的时候,又如何能升华为艺术。从观后感的戏谑讽刺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写下这篇观后感的机关干部内心的辛酸无奈。再看看军旅影视的“七宗罪”:细节粗糙、宣教味浓更多的是大环境限制;剧情俗套,可是生活中确实没啥新鲜剧情;人物苍白,现实中人物也确实很僵硬;至于内容虚假、跟风耍酷、脱离生活,那就更没办法了,没有客观实际的要素作为基础,导演只能借鉴俗套过时的剧情,或是生搬硬套国外的影片,或者干脆凭空想象肆意捏造,最后招致一阵恶评。《红海行动》为什么火爆,重要的原因是现实中的事件为他提供了创作素材,在现有的素材上加上艺术的魅力,成就了影片的成功。假如没有素材提供剧情支撑,导演水平在高,投入资金再多,艺术水准在高,不也一样得不到观众认可,这样的烂片也不胜枚举吧。

读者可能要问,那为什么不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现实中也有许多可歌可颂的地方,对此本人就只能呵呵了。第一,影视工作者有没有机会接触了解实际情况;第二,了解了一些情况敢不敢拍出来;第三,拍出来以后能不能一路过关放出来,这些都得打个问号。文艺创作难道要去依据一篇机关的观后感么,那要表达什么呢,去宣扬组织领导重视,还是突出组织作用、突出理论学习?没有内容就拍出来的作品难免也就内容空洞了。在看一看当今军旅作品的时代背景,大多是描述战争时期或是建国后场景的作品,立足当代的可谓少之又少,难道不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么。

小编窃以为,想改变当前军旅影视的窘境,一方面在于改进创作者的工作;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当事一方要展示出出自信积极的一面,类似观后感中描述的笑话,当改则改。不可多说,各位看官自行体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红海行动》看军旅影视的窘境)